之前總有人跟我抱怨,說:我們家孩子太墨跡了,寫個作業要好幾個小時,一會兒磨蹭,一會兒走神兒。我家孩子是不是專注力不行啊?就這麼點作業,我5分鐘就做完了,他怎麼5個小時都做不完?
還有人抱怨說:我家孩子就每天讓他錄5分鐘英語,他都各種情緒,各種拖延,每次都是跟他發一頓脾氣,才能把這個事兒做完。最後,搞得自己想到讓孩子錄英語也害怕了。
那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放棄做某件事,或不願意做某件事呢?往往是因為覺得太難了,最終因為害怕困難而放棄,或者表現出,磨蹭或極不情願的情況!
通常在這些時候,孩子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比如,刷牙時墨跡,可能是因為冬天太冷了,想到用冷水刷牙就很困難畏懼,但又不敢違抗家長的命令,不得不做,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遲遲不肯開始,各種墨跡。
比如,寫作業時不願意寫,可能不是因為孩子專注力不行。而是作業對他來說太多了,太難了,因為害怕這個任務,所以,不願意正視它,不願意開始。
對大人來說,寫那麼點兒作業當然是輕而易舉的事,但對孩子來說,卻是天大的事!
不要站在你的角度和你的能力看問題,想想孩子處於什麼樣的年紀,他現在有什麼樣的能力。
如果孩子面臨這些我們看起來很簡單,但對他們來說卻很困難的事情時,如果沒有人幫助他分解,那麼時間長了, 孩子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習得性無助的直接結果就是:放棄完成目標!害怕開始!不願意嘗試!拖延成癮!
孩子為什麼會覺得這些事情這麼難,而不願意去做呢?為什麼會產生習得性無助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裡格曼曾有一個知名的心理學實驗:
把狗關在籠子裡面,地板通電,中間有一個柵欄,在狗一側給地板充電。
這時候,當它跳到另一側的時候,電機就停了。
面對一個一米高的柵欄,一充電,狗就跳過去了;
這時候把柵欄提高到3米,再通電,跳了好多次跳不過去,直到把電停了。
第二次再通電,狗繼續跳,還是跳不過去。
第三、第四次,直到七八次的時候,你發現再通電,狗怎麼都不跳了。
這時候研究者把柵欄降到到1米,再充電的時候, 它仍然不跳,還在躲在牆角。
如果狗會說話的話,他會說:我做不到,我跳不過去,我沒辦法。
這種狀態,心理學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對於人來說,也是一樣的。經常面對大而難的任務又無從下手時,不僅不會讓人產生鬥志,很可能會讓人產生習得性無助。因為太難,而放棄,甚至想到太難,就會放棄,連嘗試都不願意。
如果孩子長期面對對他來說如此艱難的事情,家長又沒有很好的幫孩子解決,孩子將會經常出現習得性無助,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不願意做某件事,不願意開始,磨蹭,甚至產生抗拒、厭學等情緒。因為對他來說,面對的困難,足以讓他害怕和退後。慢慢會成為拖延症患者,想到困難就後退,因為太難了,我做不了。甚至連去嘗試的意願都沒有了。
怎麼辦呢?
教你兩個詞:感同身受+分解法!
感同身受,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幾歲的孩子,想想自己在寫作業時、刷牙時,會面臨什麼困難和為難情緒?
分解法,就是,在感同身受的基礎上,你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了困難到底在哪裡之後,你要幫他分解任務,到底難在哪裡,我們到底從哪裡開始,怎麼一小步一小步的完成,最後把整件事完成。(可查看我上篇文章:當孩子做不到時,要看他難在哪,幫他把柵欄降低)
於是,原本的習得性無助,就會變成“習得性勤奮”!
下次我會講,怎麼幫孩子一步步完成小目標,建立習得性勤奮~
常博士,大學教師,兒童創新教育、提問創新法研究者。最大的興趣就是研究學科的底層邏輯和規律!在高效學習力、創新思維、兒童編程、兒童心理學、數據分析和挖掘、傳播學、傳播心理學等領域均廣泛涉獵,深耕多年。從事媒體行業11年,曾長期專注於跟蹤和報道世界新興技術發展趨勢及其商業化進程,多家媒體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