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努力的孩子是不會把刻苦當痛苦思考的,他的快樂我們真不懂


刻苦努力的孩子是不會把刻苦當痛苦思考的,他的快樂我們真不懂

刻苦努力型的孩子,是不會把刻苦當痛苦來思考的,他的快樂我們不懂

原創:寶媽育兒超越自我

刻苦努力型的孩子,是不會把刻苦當痛苦來思考的,專屬他們的快樂,其實我們並不懂!只是我們站在自身的思維角度杞人憂天罷了。一個孩子,只要專注去做好一件事情,必有樂在其中的心境,而不是我們庸俗地認為是樂在苦中。畢竟,專注享受人生成長的孩子永遠是少數,但圍在他們周圍品頭論足的也永遠是多數,簡言之,自己的事情沒有做好或連自己的孩子都沒有教育好,瞎起鬨始終都是多數人群體的專利。

在網絡信息智能化的時代,對一個孩子最完善的教育就是讓其擁有自我教育能力,這一重要環節,家長對孩子的養成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今學校的教育環境,已不再有往常那個年代的高壓教育方式了,老師既教書又育人的精氣神,起碼在近些年內難有再現的可能。分工越來越明確的是:家長的角色是育人,老師的角色是教書。如果家長正在陷入既育人又要傳授知識,還要催促作業,更要不停嘮叨說教的境地,就足以印證育人的方向偏了。

凡是有過親歷的父母都有著一段最痛的領悟:自己的忙乎並沒有得到孩子的認可,甚至是一種亂忙乎,當教育孩子感到黔驢技窮、無計可施的時候,方感是育人的方式早已出了問題,再回頭,孩子既不買賬,又軟硬不吃了!


刻苦努力的孩子是不會把刻苦當痛苦思考的,他的快樂我們真不懂

為此,讓孩子具備自我教育能力都是以“育人”為先的,那些學神學霸和對待學習優秀的孩子,並非都是極度聰明的,但一定是刻苦努力型的,且都有著不把刻苦當痛苦的思維方式。

他們"自主"與 "自助"的學習意識都賦予了責任感的。恰恰那些高智商的聰明孩子,很容易掉進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陷阱。孩子在家長面前的掙扎與反叛,只是家長小瞧了孩子的聰明,自身的眼界與格局難以駕馭孩子的聰明罷了。如何讓這類型孩子接受自我超越的挑戰,在當今教育大環境下,“變道”超車也許是最接地氣兒的反超和逆襲的機會了。


刻苦努力的孩子是不會把刻苦當痛苦思考的,他的快樂我們真不懂


我經常讓身邊的孩子們看一些勵志視頻,也經常給他們說: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你必須要對教育一詞擁有正確的認知。學生學生,你是要通過學習來解決陌生知識和了悟陌生事物的,你是在主動迎合教育,而非被動接受教訓的,如果你連父母的嘮叨和老師的嚴格都承受不了,這種牴觸不代表你有主見,而是你性格上太幼稚、太任性太固執的缺陷,這是來自精神和心理上的一種偏執,如此病態情緒沒有醫生可以醫治,你才是你自己最好的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