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從虛向實,投機者從實向虛,盲人摸象者則易形成偏見

結構洞觀點:自從上一篇文章發表之後,有很多創投界的朋友們普遍反映文章所表述的觀點很新穎,也非常真實的反映了中國創投市場現實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同時還解開了很多當下遭遇到的創投決策困惑,感到收益良多。但是

在未來長期內外經濟環境惡劣和不確定性系統風險長期存在,拉動內需和經濟內循環看來也是舉步維艱,實體經濟發展更是阻力重重,經濟環境惡劣和貨幣寬鬆、地緣政治、經濟衰退等不確定因素的增加將是未來長期的投資邏輯,尤其是普遍長期存在著早期創業項目極高死亡率的現實背景下,作為創投行業的投資人或者從業者究竟該如何應對才能確保生存和發展呢?希望就這個問題談談看法和觀點以及建議。

在我看來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得搞清楚目前在創投市場中所存在的三類(價值型、投機或短線型、跟風或跟投型)投資人群體各自遇到的生存與發展瓶頸究竟是什麼?他們現行普遍採取的投資策略或風格是什麼?自己在創投市場中究竟屬於哪類投資人?還有是究竟各類投資人群體之間是否存在“共性”和存在怎樣的“共性”特徵?等。在上一篇文章中曾提到這三類投資人群體相互之間的圈層存在著相互獨立、排斥、各自為政和缺乏信任及合作基礎等特徵,其中具有秉持價值投資理念屬性(硬木型)的投資人群體雖然是中國創投市場中絕對的精英階層,但是他們在市場中所佔有的比例卻是極少數(僅佔有3.36%),其管理的創投貨幣資產也不到整個創投市場的20%,說明他們並不是市場的主流,而

市場主流還是以超過96.64%的投機或短線(血桐型)和跟風或根投(藤曼型)的投資人群體所組成,他們所掌控的創投資金規模仍然佔據整體市場的80%以上,也就是說整個創投市場到目前為止還是充滿著投機和跟風的非理性化氛圍,並且這中情形由於受制於中國傳統根深蒂固的現實主義和奉行唯物論的文化禁錮,將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面長期存在,幾乎不可能得到本質的改變。也就是說在當下經濟外循環受阻,啟動內循環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下,中國的創投市場會極大概率的走向萎縮和活躍程度跌至冰點的殘酷現實(除非整體實體經濟出現明顯的復甦並形成確定性的趨勢),就算秉持價值投資理念(硬木型)的極少數投資人群體無論怎麼努力,恐怕對整個創投市場而言也只是杯水車薪,起不到什麼實質性的積極作用,如此一來中國經濟很可能會在老年化、低出生率、貨幣政策的泛濫導致投資收益率邊際遞減,經濟增長乏力負反饋到社會中,抑制了收入和財富增加,投資進一步下跌,誘發新一輪的貨幣寬鬆,從而造成低利率或負利率、低通脹、低增長的惡性循環,每一輪貨幣寬鬆都將帶來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在低利率機制和資產價格上升週期中,財富進一步從手中少有資產的工薪階層向手中資產充裕的富人轉移,社會中的
中產階層逐漸消失,一旦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將會出現難以想象的後果,過去長期以來所擔心的“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中西方文化衝突”等三大“陷阱”都會相繼發生,而極為不利的是現如今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跡象,如果我們的政府再不採取果斷堅決的遏制措施,徹底扭轉這種態勢,恐怕四十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成果就將毀於一旦。當然我更深信憑藉中國政府強大的組織和國家綜合治理能力,定會採取包括經濟、財政和貨幣政策在內的一切有效政策措施來盡力的規避上述這三大“陷阱”的發生,以維持國內經濟內循環的平穩運行,為實體經濟和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充分體現市場資源有效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功能,從而確保中國經濟領先於全球實現穩定增長的目標,其實作為底層的老百姓和小工商企業主,尤其是創投市場中的投資人群體們過於擔心這些也沒有什麼現實的意義,只需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好過“苦日子”和打“持久戰”
的準備,認清經濟環境的變化趨勢主動性做好適合自己正確的商業行為策略就可以了,畢竟自己的生活和事業的發展,最終還是得依靠自己的主動作為才會改變。

現在就來說說在中國創投市場中存在的三類屬性投資人群體,各自正在遭遇的發展瓶頸究竟是些什麼的問題?

價值型投資人群體:具體指那些處於市場頭部的優秀少數創投機構或投資人群體;他們是市場中的極少數精英圈層,普遍秉持著價值投資理念(硬木型),接受過正統的西方經典金融經濟理論和各種發展模式等教育經歷及背景,在各自熟悉的創投範圍或行業領域內擁有豐富的經驗教訓、專業技能和智慧,善於習慣用理性邏輯的思維方式探求事物背後的動機和真相,並且有著良好的自律性,普遍遵循“調查不夠不決策,條件不備不行動”的法則,基於“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規律,他們甚至是創投市場中真正有能力發掘創投機遇和優秀創業項目及創始人

的群體,其商業邏輯是“以自身價值而產生更多新的鏈接”的方式,在市場中不斷增強競爭力,並憑藉其競爭力的市場影響範圍不斷擴大來獲得商業利益。但是也存在著三個方面的“共性”發展瓶頸,也叫需求痛點:其一、無論創投市場內外經濟環境如何變化,他們都是創投商業行為不得不存在和持續投資的群體,即便再難也不能放棄或停滯,必需依據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市場競爭策略;由於現實存在著一二級資本市場“套利空間”逐漸收窄甚至是加速收窄的趨勢,這使得他們為了確保理想的“套利空間”而不得不將創投關注的目光向更早期階段融資的創業項目遷移,以便於為後續大額資金尋求或者儲備更多或更安全的價值載體(指成長階段或成熟階段的優質創業項目)而搶佔有價值的“賽道”,比如A輪融資階段之前的早期創業項目。這勢必會帶來投資機遇把握和風險識別的難度被無限放大,同時進行創投決策和投後風控及參與創投孵化管理的成本也會大幅上升,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在“逐利性和安全性這兩大資本基本屬性的對立結構矛盾中尋求到最適合自己的創投策略”
?也就是說將面臨在確保高收益回報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的通過自己的主動作為來降低風險的挑戰。其二、即便大家同屬於價值型投資群體,並且在創投市場中也屬於極少數精英群體,整個圈子也不大,但是基於彼此之間存在著商業競爭關係,各自都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認知體系,正所謂“同行是冤家”,因此客觀上相互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各自為政、相互獨立和缺乏信任及合作的基礎,這就使得相互之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約和牽制,無法在市場中形成合力,而這種力量分散或抵消的結果又會使得本來他們就屬於極少數群體,對整體市場的影響力變得更加弱化,從而“出現各自存在的商業價值無法得到充分的體現”,這種矛盾在目前創投市場發展的初期階段尤其明顯;其三、始終存在著被自己認同的單個早期創業項目需要的融資額度與受自己投資策略限制可投資的額度之間不匹配的矛盾;其實誰都清楚在目前的創投市場和未來趨勢演變的環境中,大家都必需要在更早期的創業項目中提前佈局,運用自己可接受的少量資金進行戰略投資以儘早的搶佔賽道的重要性,更是創投商業行為得以持續和保持競爭力的唯一選擇,否則自己所管理的大規模創投資金就將無用武之地或失去應有的價值,因此
拿出可接受的少量創投資金,對更早期創業項目提前投資佈局和搶佔賽道這樣的行為,是為了持續提升自己在創投市場中競爭力所必需要付出的代價,相信任何一位專業的投資人都明白,無論那個被你認同的優秀早期創業項目,要想在你預期的孵化時間週期內真正形成有效資產,度過其產品和服務研發及商業模式試運營的最大風險期,進入A輪融資後的成長階段,都存在著一個各項市場資源配置,形成其有效資產所必需資金投入量的一個“安全邊際”,並且這個必需的資金投入量額度具有一定的剛性特徵,假如你可接受的單筆項目資金投入額度低於這個安全邊際的要求,即便這個早期創業項目你再看好也將毫無意義。通常情況下現實的情形是單個早期創業項目的實際需要的融資額度都遠大於你可接受的投資額度(這種趨勢未來還將不斷擴大),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其他投資人的資金能參與進來與你共同分擔風險,否則就只能放棄好不容易耗費時間、精力和成本才發掘出來的投資機遇,豈不是既遺憾又得不償失了嗎?這種矛盾在現實的創投市場中大量存在,而自己動用人脈和同行進行組織又會遇到兩個新的矛盾,一個是需要再增加新成本;另一個則是一旦出現投資失敗還會揹負道義責任和有損自己的商譽
,畢竟在目前的創投市場中對早期創業項目的投資失敗是大概率的事件,這對極度重視自己在創投市場商譽的價值型精英投資人群體來說是不可以承受的,也就是說對於這類價值型精英投資人群體而言,他們面臨的“最大風險或者瓶頸並不是創投決策失誤(他們幾乎不會犯創投決策失誤的風險),而是決策之後在整合創投資源和參與早期創業項目孵化形成其有效資產的過程中,所存在的諸多無法預知或可控的不確定性”,我的意思是說,只有他們這群精英圈層的投資人才能真正擔負起中國創投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功能,遺憾的是他們卻在市場中屬於極少數群體,對市場的積極影響力極為有限,如何才能讓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更好的促進創投市場服務於實體經濟,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投資者從虛向實,投機者從實向虛,盲人摸象者則易形成偏見

投機或短線和跟風或跟投類型的投資人群體:我將這兩類投資人群體比喻成“血桐型和藤蔓型”屬性的投資人,所謂血桐型就是以投機或者短線的投資策略為主,希望在創投市場中以“鏈接資源而產生新的價值”為商業邏輯理念,他們的優勢是藉助各種“渠道”在“資產端”和“市場端”之間始終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性,通過互聯網或者其它媒介不斷地在這兩端之間的不同創業項目和資金供給方群體中進行信息交互和高效傳輸,以便於從中獲得盈利為目的的群體特點是創投市場中什麼題材熱就炒作投資什麼,將市場風口和趨勢以及政府政策的價值取向作為武器來促進各方之間的投資交易,他們會盡力將自己的“渠道和觸角”在市場中最大化的延伸,以便於獲得更大量的各類資源信息,至於完成投資交易後創業項目是否能獲得成功或成功率的高低則只能碰運氣了,這類投資人群體目前在市場中無論是人數還是資金規模都較為龐大;至於

藤曼型則是以自己認同的某些“價值型也叫硬木型”投資人群體的投資決策行動為導向,他們投什麼創業項目就跟隨著投什麼項目,希望寄希望於藉助他們的專業技能、市場影響力和智慧以及前期投資決策所付出的成本為代價,以搭便車的寄生方式來獲得投資回報的目標。其特點是以心目中認同的價值型投資人群體的行動為自己投資決策行為的價值錨定,這種策略對他們來說是最優的,可以在幾乎無投資決策和投後風險控制及資產管理成本的前提下,獲得和這些市場種極少數優秀價值型投資人群體一樣甚至更高的收益回報,在具體的投資操作體現方式上基本與血統型屬性的投資人群體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要說不同就是他們會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在與這些硬木型屬性的投資人群體身上,不斷與其建立聯繫,商業邏輯也與血桐型屬性的投資人群體一樣,這也是他們較血桐型投資人群體更為聰明的地方,目前這類投資人群體在市場中的人數和資金規模也較為龐大,並且還有不斷增長的趨勢。由於這兩類投資人群體都採取共同的投資策略和理念,都是以“鏈接資源而產生價值”的商業邏輯為行動指導,要說區別就是前者以滿足其市場端客戶(資金提供方)的口味為主,客戶喜歡什麼就吆喝什麼再借助創投市場的風口和趨勢以及政策價值取向為導向;而後者則以硬木型屬性這類優秀投資人群體的市場影響力為價值錨定導向,採取跟投寄生的方式,來吸引市場端客戶手中的資金,從而達到自己的盈利目的
。但是這兩類投資人群體雖然佔有目前中國創投市場超過96.64%的絕大多數投資者人數比例和超過80%以上的創投資金規模,是市場中的主流群體,但是他們卻遭遇到了共同的生存與發展“瓶頸”,主要體現在:其一、在創投市場中各類投資人群體或投資人之間競爭力比較優勢的體現,核心集中在“如何才能在浩如煙海的眾多創業項目中能高效發掘優質資產創業項目或者參與孵化形成優質資產創業項目?”,這就意味著投資人必需要經常性的承擔越來越高昂的投資決策成本,而這對於他們來說是無法承受的,尤其是以“鏈接資源而產生價值”的商業邏輯思維,也是不可能發掘到真正優質創業項目標底的。尤其在如今中國創投市場現實存在著極高創業項目死亡率的情形下,可以確定這種結構性矛盾幾乎無解;其二、這兩類投資人群體在市場中雖然人數眾多且佔據主流,但是相互之間彼此獨立且客觀上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由於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合作的基礎,所以必然出現大量創投資金處於空耗、閒置和低效並且是一種常態
,除非整個實體經濟處於明顯的復甦發展趨勢中,市場的系統風險大幅降低,市場熱度上升才可能存在改善的機會,在我看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創投市場長期處於濃厚的“投機和跟風”氛圍的根本原因。其實他們也知道問題的根源之所在,由於長期存在著相互獨立、各自為政和缺乏信任基礎以及單個實力弱小等客觀存在的現實,想在如此惡劣的環境和氛圍中脫穎而出,幾乎變成了不可能。根源就在於他們手中管理的創投資金幾乎都來自於社會中下層的老百姓,投機和跟風本來就是中國老百姓的基本屬性,雖然金融投資的本質是“錢生錢”,寄希望於通過投資一個“優質創業項目”為載體,自己什麼也不需要做,盡情的享受“被動收益”,就能在未來短期內獲得非凡的高收益回報,再加上中國的老百姓本來就是以現實和感性思維為主的群體,普遍缺乏理性邏輯,更何況現實中的確有些人在短期內獲得了幾百甚至上千倍的超高收益回報,這種標杆力量的激勵,被市場媒體或者某些投資人的宣傳而無限放大,從而造成很多老百姓尤其在自身處於困境的狀態下,為了儘快改變自己的命運,賭性被極大的激發出來,甚至借錢來用於投資,這種市場需求被這兩類投資人群體所利用,從而獲得創投資金,自然他們的創投行為也必將受制於這些資金提供者的思維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如今各種金融亂象的根本原因,這種客觀存在的現象也是這兩類投資人群體無法改變的;
其三、“現實價值”為導向的角度來看,這兩類投資人群體能持續穩定獲得投資高回報的前提,唯一可以採取的最優策略是“如何才能和已經被市場長期證明了的那些價值型優秀的投資人群體保持合作或者聯繫”,時刻了解他們的創投動向和投資行為,以便於及時捕獲創投市場熱點、趨勢和具體的投資對象等信息,也就是可以找到一個長期依靠或寄生的實力強大的載體,因為他們過去的市場表現和行為已經被充分證明了其具備明顯比較優勢,並設法將他們的競爭力轉換成自己在創投市場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驅動力。比如當某個早期創業項目被“紅杉資本或IDG資本”看好並投資,那麼就會有很多中小創投機構都意願參與投資,這在行業內叫“信用背書”,但是通常情況下這些具有比較優勢競爭力的價值型(硬木型)屬性的優秀群體,都不太願意與這些中小創投機構或者投資人群體為伍,尤其在早期創業項目的融資階段(A輪融資之前的階段),而一旦他們投資的早期創業項目進入A輪融資之後的成長階段,這兩類投資人群體又幾乎沒有機會介入,這就產生了矛盾,並且這個矛盾通常是其自身努力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的。這就叫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要想長期與他們形成互信和合作,關鍵是你有沒有長期被其利用和交換的價值,而如何沒有恐怕想與他們建立長期合作的人脈也只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而已了。

以上我對目前中國創投市場中現實存在的三類投資人群體的結構、特點和各自面臨的發展瓶頸或問題,儘自己所能進行了客觀描述,以便於讓大家更形象的瞭解目前中國的創投生態環境。在我看來既然是結構性矛盾,就意味著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面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和矛盾不可能被優化或者消失。現在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我想作為創投市場中的投資人或從業人員,首先必需瞭解和認清自己到底屬於哪類屬性的投資人群體,做到自知者明是至關重要的。在未來經濟環境和整體實體經濟面臨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自然機遇、困難和挑戰並存,畢竟具備“全天候投資能力”價值型屬性的優秀投資人群體在市場中是極少數,他們在任何經濟週期和惡劣環境下都能發掘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機會,能夠在遠期利益、槓桿和對沖之間尋求到最佳平衡

,從而不斷髮掘到適合自己的“套利空間”並最終兌現投資收益目標,而如果您是屬於這類型(硬木型)的優秀投資人群體,自然不太會犯投資決策的錯誤,而是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投後的創業項目進行各項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形成其有效資產的孵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控制和管理上面,因為您知道追逐資本的逐利性是目標,而唯有高效的通過不斷提高資金安全性的手段來管控參與孵化過程中的風險才是制勝的關鍵之所在;如果您是投機或短線(血桐型)屬性的投資人群體,我的建議是多看少動,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創投市場系統性趨勢機會的來臨,否則只會凶多吉少;如果您是跟風或跟投(藤曼型)屬性的投資人群體,我的建議是您務必將主要“時間+注意力”放在如何才能與您心目中認同的那些價值型優秀投資人群體身上,雖然與他們相處並搞好人脈關係並寄生在他們的投資行為身上也十分艱難,但這是您唯一最佳有效的投資策略,除此之外還是保持多看少動為上策,耐心等待市場系統性機會的來臨;至於很可能有人會問還有沒有更好更有效和更省力的其它好建議,我的看法是就目前中國的創投生態和特色市場經濟而言,
除非採取更高維度的創新思維和現代科技應用的邏輯方式,從整體的現實創投生態客觀存在的上述結構性矛盾出發,杜絕任何意識形態正確和預設價值判斷為前提,把解釋邏輯的起點和客觀事物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的本來起點結合,重新另闢蹊徑的憑藉科學嚴密的理性邏輯來構造出一套全新的自洽邏輯體系,而這也正是本人多年來正在不懈努力和探索研究的方向。今天的觀點是:投資者自上而下,投機者自下而上,盲人摸象者則易形成偏見

投資者從虛向實,投機者從實向虛,盲人摸象者則易形成偏見

結構洞:ktjgd888

關注每天接收我們的消息

為您推送精品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