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融資類業務真停了,資金池爆雷怎麼辦|十字財經


信託融資類業務真停了,資金池爆雷怎麼辦|十字財經


文|李意安

上週,網傳各地銀保監駐場檢查信託公司期間發出窗口指導全國68家信託公司中的40家立即停止融資類業務,恢復時間不確定。繼而有媒體稱,北京轄內12家信託公司董事長被通知次日銀保監開會,議題涉及風險類項目。


考慮到信託產品發行從報備公示之間週期通常在兩週左右,倘若融資類業務全面叫停,預計十二月中旬開始後續集合類信託計劃的公示數量可能面臨驟減。


所謂信託融資類業務指的是信託公司核心的貸款類業務,其主要產品形式為集合類信託計劃,資金募集對象主要為100萬以上的合格投資者。


對相當一部分信託公司而言,融資類業務算得上是其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一旦全面叫停,無疑將傷及根本。而與此同時,融資類業務叫停,必將引發資金池業務斷流,這是否會引發監管一直以來最擔心的系統性風險,同樣存在很大隱憂。


1

資金池清理難度不小


從存量發行規模來看,今年集合類信託計劃的發行速度遠遠高於去年。而眼下恰逢年底,正是各家商業銀行貸款額度收緊的時間窗口,而作為承託銀行溢出需求的信託業往往會在此際集中發行融資類業務。
十字財經根據中國信託登記有限責任公司官網首頁集合信託發行公示中查詢獲悉,截止發稿前,今年四季度已有1630只集合信託成立公示發行,對比2019年同期僅1290個集合信託計劃,同比增長了近2成。而今年下半年就有5720只集合信託成立公示發行,對比2019年同期僅3630個集合信託計劃,同比增長了近6成。
去年此際,監管層人士曾公開稱,截至2019年9月末,28家信託公司上報非標資金池餘額4798.15億元。個別非標資金池底層資產期限錯配嚴重,資金接續已出現困難。個別非標資金池主要用於承接信託風險項目,底層資產質量加快劣變,清理難度不斷加大。而眼下,存量非標的資金池規模並無公開數據可查,但從今年的爆雷情況和集合信託滾動發售現狀來看,形勢不容樂觀。


資金池的產生源於TOT,TOT即Trust on Trusts,意為“信託中的信託”,是一種專門投資信託產品的信託,國內普遍的操作模式是:由信託公司要約募資成立母信託產品,由母信託產品選擇已成立的陽光私募信託計劃進行投資配置,形成一個母信託產品投資多個子信託的信託組合產品。而其顯著特徵主要有四個:滾動發行、集合運作、期限錯配、分離定價。由此可以看出,“資金池”很容易成為影子銀行的溫床,發行主體很容易通過資金池來隱匿不良資產,將資金池信託作為隱藏壞賬、實現剛兌的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打破剛兌已經成為趨勢所向,市場上依然有很多沒有徹底打破剛兌的機構,而這些機構隱藏的問題還遠遠沒有浮出水面。而其中,存在非標資金池融資業務的民營信託公司,如此前爆雷的安信信託、四川信託、雪松信託等民營信託,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案例。
事實上,長期以來,資金池風險如何清理是最大的監管難題。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就會引發監管一直以來最為擔心的系統性風險。
但監管剜肉醫瘡的決心顯然已十分堅決。事實上,本次窗口指導已經是今年第三次行業面臨窗口指導。在此之前,2019年年底,安信信託暴雷,今年1月網傳各地銀保監局一把手至全國17家民營信託召開現場辦公會,嚴厲要求各民營信託公司徹查資金池,如有漏報或瞞報現象一把手撤職並終身禁業。今年6月,四川信託14億信託資金全面停止兌付,無限期延期,而親手引爆的正是信託監管部門,網傳5月各地銀保監窗口指導全面停止融資類信託。這也說明了監管部門已經開始有計劃的清理信託公司的非標資金池。

近年來,針對“資金池”業務監管部門出臺了多項規定。2020年5月8日,銀保監會發布的《信託公司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中明確道,“信託公司應當做到每隻資金信託單獨設立、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單獨清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徵的資金池業務。”
顯然政策落地還將面臨漫長的過程。


2

信託的轉型方向


1979年第一張信託牌照誕生,四十年發展過程中,信託公司數量在最高峰時曾達到千餘家,信託行業先後經歷了六次清理整頓,目前僅餘68家,“牌照文化”一直是國內市場顛撲不破的主流文化。而這68張信託牌照在金融市場上是絕對的稀缺資源。
“現在看來,資金池情況比較嚴重的是民營背景的信託機構,民營機構往往會因為資本的壓力或利益的驅動,選擇採取資金池的方式經營。一旦資金池暴雷,可能就是牌照易主的時候。”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十字財經,信託本身的牌照價值就不止百億,“不僅是民營企業,地方國資委也懷抱獵取牌照的熱情。比如安信信託,基本已確定由上海國資背景的兩家機構解盤。”


“雖然都說不會剛兌,但要打破剛兌並不容易。無論是出於社會穩的目的,還是接盤者對長遠品牌價值的考量,都會以完成剛兌作為收購完成的先決條件。這是信託資金池風險處理不同於P2P的地方,雖然兩者的業務模式十分相像,但信託牌照的價值決定了他剛兌的能力。”該人士表示。
由此可以看出,信託發展距離真正迴歸本源、迎來可持續良性發展的一刻,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從成熟金融市場的發展路徑來看,信託的類型要多元化很多,信託擁有財富管理、事務管理、社會服務等多種功能,但目前在我國的主要應用則仍是融資功能。這與我國金融體系建設不足、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善、融資缺口大且長期得不到有效滿足的現實情況有關,當然,也與我國信託文化缺失、信託普及不夠充分、社會對信託認知度不高有關。中國現代信託業發展至今僅經歷了40年時間,真正進入發展正軌還不到20年時間,可以說仍處於行業初步成長階段,可繼續深挖的應用空間和未來發展潛力都非常大。
根據2020年中國銀保監會官網發佈的《中國銀保監會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52號文),該監管文件7次提及信託,指出信託業應迴歸本源,積極發展服務信託、財富管理信託、慈善信託、養老型儲蓄等業務。

“從長期發展角度,可根據需要針對性借鑑英、美、日等國家和地區的信託制度經驗,通過建設適當的體制機制激發信託業的發展潛能,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居民財富管理。”上述人士認為,“與此同時,需進一步完善信託監管的制度建設,加快修訂《信託法》,對受託人職責進一步規範、細化,制定信託業務配套制度,如信託財產登記制度、信託產品稅收制度等,促進財產權信託發展。其次,完善信託公司監管制度,建立信託公司資本補充機制,進一步理順信託牌照的准入機制和退出機制並逐步放開,激活行業活力。此外,真正實現信託功能多元化還須進一步促進民事信託的發展,尤其是在遺囑執行、家庭財富管理等方面,可以考慮允許律師等專業人士、公證機構等非營利機構作為受託人,從而讓更多普通人能夠藉助信託的制度優勢處理個人財產的管理、繼承等事務,推動信託無縫融入普通人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