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开发东北平原,使东北成为汉文化核心区域?

昆仑墟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也称之为母亲河。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就是黄河流域。脱离黄河流域的地区和人民在古代都属于荒夷之地。所以,不仅东北,长城以北、长江以南,在古人眼里都属于不入流。


肖申克的舅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客观的地理问题。

在古代,出了山海关以后不要说到沈阳,哪怕是到辽南的锦州,需要经过辽西走廊。

因为如果不走靠海的辽西走廊,西部和北部都是山地,压根没路,根本无法行走。

可以说,当时辽西走廊就是最好走的路了。

然而,辽西走廊长约185公里,宽8~15公里,路况却极为恶劣。

这里经常会有海水侵蚀岸边,出现大面积的沼泽、水洼,还有海岸的崩塌。就地形来说,虽然海拔不高,但也是比较崎岖。

简而言之,这里不适合运输,即便普通人轻装步行也非常困难。

而众所周知,中国的长城直到山海关一线,所以汉人对于辽西走廊的保护是不足的。

所以,一旦汉人进入辽宁地区进行农耕,只要这里的异族切断辽西走廊的运输,关外汉人立马就死翘翘了。

而由于辽西走廊又长又窄,切断没有丝毫难度。

所以,古代主要就是难以解决从山海关到锦州的运输问题。

而历史上中原朝廷长期控制辽南地区,开发辽河平原,但也就仅此而已。

因为辽南虽然较为危险,好在还有辽西走廊可以及时增援和撤退,必要时候这里农耕的汉人平民撒丫子跳回关内即可。

然而,如果向北进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就必须翻山越岭,远离山海关和辽西走廊。

那么对不起,一旦异族入侵,你哭都找不到坟头,根本没有机会逃回来。

如果是汉人中央政府去经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对不起,连辽西走廊尚且保护不稳,何谈北上进入黑龙江、吉林,形同作死。

而且,黑龙江和吉林的少数民族太多,基本都是凶悍民族,将抢掠当做生活的一部分,你去种地能受得了吗?

说不定哪天你种地完了回家,老婆孩子都被人家抢走做奴隶了。


萨沙


东北太冷,古代棉花直到明朝才普及,之前没有棉衣御寒,在东北只能靠兽皮御寒,因此,明朝以前无法大规模向东北移民。

古代没有高产耐寒农作物,玉米、土豆、马铃薯等高产耐寒农作物,直到明朝末年入才传入中国。

1922年,日本僧人引入日本东北稻种,并在中国东北培育成功,从此,中国东北才有水稻种植,并逐渐推广开来。

古时候,中原和长江流域才是那时的好地方。民间曾流传一句老话:宁愿向南走一千,不愿向北挪一砖。也就是北方自然条件不好。更何况那时人口不多,好地方就够用了。古时科技不发达,环境不好的地方不适应生存,科学技术还达不到战胜自然条件的能力。

东北冻死人的概率更高,愿意移民过去的人也就少了,在往北一点的西伯利亚,连游牧民族都嫌弃。

合适的农作物不多,古代农业科技也不太好,而且东北相对于华北,冬天太长,夏天太短。室外劳作时间相对于华北短,个人劳作效率降低。

连接东北和华北的陆地通道狭窄,一旁就是游牧民族活动的东北,很容易被游牧民族孤立、攻打。古代很多靠近游牧民族活动区的,农业开发都不是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