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您赞成学校开设礼仪课吗?

老有所思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文明得以一直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其中的中国礼仪文化又是传统文化中和儒家思想紧密关联的一部分,是维系中国人民之间信任、理解、同情、关爱、互助的一个重要纽带。所以从华夏文明的传承来说,中国礼仪文化是不能丢弃的,是要继续传递下去的。但从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教育的目标来说,学校开设礼仪课又不是必须的。

【一】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全球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一定礼仪,像英国的贴面礼仪、法国的握手礼仪、美国的拥抱礼仪、泰国的合十礼仪、日本的鞠躬礼仪等等,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礼仪,而且这些礼仪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中国民间的礼仪文化历史主要有以下过程:

(1)古代五礼仪:祭祀时的吉礼,冠婚时的喜礼,丧葬时的凶礼,宾客间的宾礼,军旅中的军礼。

(2)朝廷六礼仪:祭拜天地、祭拜宗庙、祭拜三先贤(先师、先王和圣贤)、乡饮礼、见面礼、军礼。

(3)生活六礼仪:高禖礼(婚育) 、傩祭礼(驱鬼逐疫)、诞生礼、冠礼(成年)、饮食礼、馈赠礼。

(4)近代五礼仪:拜贺庆吊礼、饮食礼、入座礼、见面礼、行走礼。

由上述主要社会传统礼仪的大致转变可以看出,中国礼仪文化从开始的简单,到封建王朝的成熟,再到现代的简化,这种礼仪文化的变化历史,也是由简到繁、又由繁化简的过程,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能过于繁琐而影响文化的向上发展。

尤其我们现在常见的在公共场合礼仪、学校课堂礼仪、企业开会礼仪、人际馈赠礼仪等都已经转化为城市、学校、公司等组织行政上规定的注意事项和禁止行为规定,比如对吸烟问题、打电话问题、吐痰问题、礼物问题,人们更明白哪些自我禁止的、哪些要到特定地方去做、哪些要根据自身条件去量力而行的,很多礼仪的行令禁止都更显得人性化、更合理化,而不是用权威、地位和暴力去压制人性中的存在,对待残疾人、病人、老人、婴幼儿,人们更是从实际出发,更宽容、更理解,甚至提供更多帮助,而不是责骂、贬低对方的礼仪不周到之处。

因此从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发展来说,礼仪是人际关系润滑和促进的一部分,但不是禁锢人性和圈定人生的紧箍咒;相反,现代礼仪文化更要从现实生活水平、未来文明前景和科技技术进步出发,进化和升级成帮助人们生活的更文明、更方便和更有效率。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是华夏文明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学者对中国文明研究中最关注的一个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历来不是采用单一渠道和方法的,常见渠道和方法有以下两个:

(1)家庭示范:家庭是中国最小的文化组织单位,中国家庭对礼仪文化讲究言传身教,过去家庭最常见4-5个孩子,父母和老人日常饮食起居、待人迎客,都尽力做到规规矩矩和详尽周到,孩子们从小在这种家庭文化中成长熏陶,自然而然有一做一,这就是家庭示范的力量。

(2)学校传授:学校是除了家庭外,孩子们的又一个课堂,除了读四书五经之外,去过的孩子们首先要学的和日常遵守的,恰恰就是学生礼仪,这里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教科举考试要应用到的文化知识,还要把其中的生活文化礼仪也移入其中,让学生从课堂走出来后,就成为一个饱读诗书、知书达理和明辨是非的人。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传承渠道,礼仪文化还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在日常生活上从一些宗族叔辈和良朋益友中传播下来。但到了近现代,随着家庭孩子减少、提倡优生优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人们更注重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孩子的综合素质、学校的教育水平等要求更高的生活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也转化为一个为生活基础服务的因素,相应的,礼仪文化成为这个因素中的一个人际融洽的因子,重视地位的下降导致传承的渠道更非正式化,但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和礼仪文化不需要了,恰恰相反,是要求人们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注意力,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从被动和被影响进化到主动和自觉的去利用边角料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与礼仪文化。

【现代教育的目标】

现代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构成,没有现代教育就没有现代文明,尤其在非洲一些古老的部落以及南太平洋的一些原住民小岛,人类研究学者考察,这些远离现代生活的部落和原住民,其文明也依然停留在古老文明和土著时期,物质条件、生活水平、风俗习惯都充斥着落后、低下和无知,随之而来的是忍饥挨饿、疾病、无助和盲目。

现代文明虽然还没有提高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但自从现代教育诞生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明显的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认知,现代教育是现代文明最基础的内容。

那么现代教育的目标有哪些呢?

(1)知识传授:这里的知识包括生活常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这为一个孩子从无知走向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认知保障,我们学习文字、数字、常识、文化、技能,从学校里走出来,通过学到的认知,再来认知他人和社会,进一步认知自己和发展自我,在自我发展中也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细胞构成。

(2)思维养成:幼儿的思维是天真、无知、自发的,而现代教育依据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滚轮,不断改进教育方向和提高教育理念,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一个人从学校走出来,就具备了基本的思维能力,这个能力包括学习、思考、评价、实践、独立等多个方面。

从以上两个目标可以看出,现代教育依据人性、科技、社会的特点和进步,着重培养孩子发展自我和面向未来的能力,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行业向前发展一个必然,而传统文化及其下的礼仪文化,作为人文知识的一个构成部分,不再是现代教育着力培养的重要点,相对于一个孩子在成长中的各种因素,过分重视和强调礼仪文化会违背和阻碍现代教育理念的实施,毕竟孩子的青少年期非常短暂,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无法像过去一样摇头晃脑的仅仅去靠背书就能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足够多和足够强的人,我们更要相信和依靠现代教育理念、并且不断改进现代教育方法,来全面的提高认知水平和培养思维能力。

【总结】

从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教育的目标来看,中国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曾经在我们的历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人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求,人们更需要充分发展自我、提高思考力和强调实践能力,学校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育一代又一代社会未来希望和栋梁的责任,人的学习能力日渐强大和全面的今天,礼仪文化更适合作为正规课堂之外的一个业余学习对象,而将中国礼仪文化单独作为一个课程是倒走历史发展路、对现代教育理念没有从本质上去理解,将导致未来一代落后于世界文明的发展速度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倒退。


犄角蜗牛


你好,我是德州水上泉城,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我赞成学校开设礼仪课。

礼仪顾名思意就是礼节仪式。

通俗地说就是礼节礼貌方面的动作和行为。它贯串人们的方方面面,它体现出了一个人的素质和含养,它是接人待物必不可少的程序,它是人的日常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设礼仪课是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的重要途径。开设礼仪课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深刻地了解中华礼仪的发展史和丰富的内涵。单凭家庭的言传身教和社会上的亲身体验,一是了解的不全面,二是过程漫长,不利于养成和全面掌握。

礼仪方面体现与一个的学识和阅历有观。

大多数有学历,阅历较深的人,礼仪方面体现的较好,彬彬有礼,大方得体,一举一动都让人看着舒服,让人感到亲切,无形中拉近了距离,有亲和力。相反,有一些学识浅,没有社会阅历的人,礼仪方面稍差一些,常常表现出俗话说的"坐没坐像,站没站像",怎么看怎么有烦感,体现出的是没教养,没素质。

因此说中国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我赞成学校开设礼仪课,让学生从小接受礼仪方面的教育。同时步入社会的年青人也要注重礼仪方面的再学习,再教育。各单位,社会团体和工厂等也要定期给员工举办礼仪方面的培训。


山东德齐老李


赞成,但首先条件以“心”为始点。不然,只着外相不守内心,所学礼仪之表就如……,说得不好听点如“行尸走肉”,根本脱离了人的身心组合,这还可以算是通于自然之道运行规律的礼仪传统文化的传承吗!

如此来观,礼仪之“心课”必不可少,此心还必须以“有道之心”方可为礼仪之课作铺垫!惟心到行才可能到。若外执达行而心不到,以微例而举,则皮笑肉不笑的夹死面容相互虚假礼仪,还不如没有此种礼仪。

当今,不管是学校家庭社会,一个最基本的古童蒙基础读物几乎给遗忘丢失了,其内涵道德教育虽不胜千年经典圣贤之文,但却是一个基础入点,虽因古今时事变化而有不应之处,适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礼仪文化源于道德之心,身心合一乃是自然之作,这适于家庭天伦之乐,合于社会和谐共生,应于学校自觉自律,民利多多。

谨选童蒙读物精华、适挑节章,以各种媒体传播方式,进入学校、家庭、社会……,想来不会再需表相虚假礼仪刻意去开设不实之举之课。(此见是否有参考价值,若有不妥,恕吾妄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