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探討」我國和健康險大國之間究竟差了什麼?

“進入“保險姓保”的第三年了,新的《健康險管理辦法》也出臺了。

雖然市場上健康險明顯有了較大發展,但是對標發達國家來說,我國健康險的普及程度依然有限。

作為世界前二大的經濟體,我國健康險與其他國家之間究竟差了哪些呢?


「觀點探討」我國和健康險大國之間究竟差了什麼?


NO1: 更好的醫療普及度,讓醫療險不吃香

不誇張的說,我國擁有世界上覆蓋最廣的醫療體系。

縱觀世界各國,醫療都是難以解決的難題。而我國的醫學院、醫院,就我國人口基數來說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

雖然存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上層醫療資源集中在少數城市的情況,但總體醫療費用仍未和地方劃出巨大差異。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在醫療體系並不賺錢的情況下,保險並無太大用武之地。

雖然有人吐槽看個感冒就花個1000元,但是看個肺炎可能也就2000元而已。

在我國市場上,醫療險主要是住院醫療、意外醫療、百萬醫療產品佔主導。

在不考慮重大疾病的情況下,交300保費保10000元,看起來不錯,但是誰又因為一個感冒就跑去住院呢?誰又能年年得需要住院的疾病,還不被續期拒保呢?

因此在醫保大量普及的今天,普通的醫療保險並不吃香。


「觀點探討」我國和健康險大國之間究竟差了什麼?


NO2: 更好的儲蓄習慣,提升自保能力

除了消費者對普通的醫療保險沒有剛需,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儲蓄習慣也是醫療險的。

儲蓄,其實是一種自保行為,如果一個家庭能很快建立起100萬元上下的儲蓄,則基本起到了給三位家庭成員同時購買了意外險、重疾險的效果。

而儲蓄與保險的區別就是,儲蓄可以用於更多風險的保障,而保險只能保特定風險。

對應的,我國市場上大行其道的健康險險種往往是國際上比較不看好的終身、返還型的重疾險

不是說這種險種不好,只不過相對來說這類險種的槓桿率較低,能起到的保障相對有限。

但反過來,依然能夠體現老百姓念念不忘的“自保”願望。


「觀點探討」我國和健康險大國之間究竟差了什麼?


NO3: 醫療體系不開放,保不住的風險

最後一個糾結的問題是,保險公司對於風險只能“盲猜”。

我國是非常重視健康隱私的國家。衛生主管部門嚴格禁止消費者的就醫信息流入市場。

保險公司在客戶出險前沒有任何官方認可的手段能調取消費者的健康情況。

由此,“不實告知”混兩年不可抗辯的消費者也逐漸增多。

近年,保險公司不停在產品設計上“抖機靈”,創新出很多似是而非的保險產品。

輕症賠完中症賠、中症賠完重疾賠,重疾賠完再賠。一遍遍擴大保險責任的同時,整體思路沒有變,保費只增不減。

反正政策對“帶病投保”有利,那我只好漲點保費來減損咯~

更有聰明的保險公司設計出60歲前保額翻翻、60歲後保額翻翻的定向型重疾險,來試圖分散理賠風險。

但實際上,25種重大疾病已經是醫師學會經過嚴謹的探討形成的方案了,6種重疾才是重疾險必備的“真重疾”。


「觀點探討」我國和健康險大國之間究竟差了什麼?

目前,保險市場上仍未出現保險公司宣稱的“一險在手 幸福無憂”的健康險產品。

作為消費者,我們也只能矬子裡拔大個。選一些對自己更有利的產品。

如果說有利,那麼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的那桿秤都不盡相同,究竟健康險怎麼選擇搭配更好呢?

未來我們將推出關於健康險制度、條款、保障範圍、產品對比的專題點評。

如有興趣,請關注我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