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院士: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醫藥參與治療,成為此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方案”的亮點,在抗擊疫情過程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央指導組專家仝小林院士在做客人民網·人民好醫生訪談時表示,中藥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由輕症轉重症的幾率,中醫藥早期介入,並進入社區,對疫情防控中關口前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左一為仝小林院士)

探索“通治方+社區+互聯網”模式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仝小林院士回憶,疫情初期,武漢發熱病人增長很快,醫療資源供不應求。在實踐中,仝院士和當地醫務工作者逐漸摸索出了“通治方+社區+互聯網”的模式。

首先,仝院士根據當時情況,擬出了“武漢抗疫方”。武漢抗疫方,對發熱、疑似、輕症患者以及當時存在的普通發熱感冒都有治療效果。

接下來,以社區為渠道,緊急部署,第一時間對居家隔離的發熱患者、隔離點的疑似病人以及定點醫院輕症和普通型患者進行藥物發放。與此同時,通過電話對患者回訪,調整用藥,進行心理疏導。

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作為信息溝通渠道,極大地提升了醫患之間的交流效率。通過臨時開發的APP,病人可以及時上傳信息,利於醫生掌握一手消息,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防控疫情的速度,使醫生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分析病情、辨證論治,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和改進藥方。

在仝院士和當地醫務工作者、社區等多方的努力下,形成了以武漢抗疫以發放為核心、加社區防控的中醫藥防治疫情的“武昌模式”,大大緩解了前方的壓力,減少了社區醫生感染的幾率,對輕症患者轉重症以及前期的疑似和發熱病例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

辨證論治,助力阻斷早期疫情

仝小林院士表示,“武漢抗疫方”,也叫寒溼疫方,由焦檳榔、煨草果、厚朴作為君藥,開達膜原,使戾氣無法藏身。臣藥包括麻黃、石膏、藿香、蒼朮等等,分治表和治裡,主要起到宣肺散寒的效果。貫眾、地龍作為佐藥,解毒通絡。

考慮到疾病的演變過程,以及藥品大面積發放的需求,在武漢抗疫方作為通治方的基礎上,配有甲乙丙丁四個小方,根據患者用藥後的情況,對下一步的用藥進一步進行調整。“使用通治方的情況下不能一人一方,但是儘可能做到精準和準確的去用藥。”仝小林說。值得一提的是,仝小林院士表示,武漢抗疫方,不僅對新冠肺炎有效,還對普通感冒,甲流,乙流都有一定療效。

武漢抗疫方三味君藥之一的檳榔,南方人平常吃的較多,他們嚼食檳榔,更多地是看重其消除積滯、消食下氣、祛痰的效果。

仝院士介紹說,在明代名醫吳又可所著的《瘟疫論》裡的名方“達原飲”,其中檳榔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藥物,主要是驅除戾氣開達膜原。雲南、貴州、廣西經常有一些瘴氣,瘴氣會引發瘟疫,檳榔是避瘴氣和防瘟疫的一個藥物。此次疫情中,檳榔也出現在了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推薦藥方中。

中醫藥應第一時間介入公衛事件

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藥參與了抗疫全程。仝小林院士表示,中藥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由輕症轉重症的幾率,通過使用中藥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也有明顯的降低,同時,中醫藥干預對於康復患者的症狀改善,以及復陽現象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從此次疫情可以看出,當一個新發突發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重大的傳染病出現的時候,尤其是大面積出現的時候,中醫藥可以第一時間介入,第一時間看準核心病疾,使整個病情的症狀控制在早期。在未來大的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裡面,應該充分重視到中醫藥早期介入的作用。

“現在中國的疫情已經進入到收尾的階段,但不可掉以輕心,還有很多沒有研究清楚的問題。全球發病情況已經達到百萬級水平了,這是對全球大的考驗,也是對中醫一個大的考驗,是中醫藥能夠走向世界的一個契機。”仝小林院士表示,目前中醫藥要在國外大範圍的用於治療,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包括藥物缺乏、海外中醫難以介入重症治療等問題。希望在今後中醫藥能夠得到更多主流醫學的認可。多普及和宣傳中醫藥知識,“中醫藥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好的載體,也是走向世界最好的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