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出去,再回社區去”話題之三·腳踏實地與恬不知恥之比

“從社區出去,再回社區去”話題之三·腳踏實地與恬不知恥之比

腳踏實地與恬不知恥之比

——“從社區出去,再回社區去”話題之三

自從被戴上了“知青”這頂帽子,我一直喜歡讀一讀各種講解知青故事的報紙和雜誌。這些紙媒基本上都是曾經的知青們自辦的。當然,在辦這些報刊雜誌的時候不免要打上各種旗號。這種旗號越大越好,有地方名的,有地區名的,還有以中國命名的,就差用世界、全球、聯合國、宇宙來命名了。這是當下不願在社區裡寂寞的老知青們的通病:自我為大、自吹自擂、自我得意、自以為是!

在眾多的知青報刊雜誌裡,我一直較喜歡一群上海的老知青們辦的《知青•上海》。在這本雜誌8週年清茶一杯的座談會時我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這是一本沒有刊號的雜誌——她是曾經的知青們自己的刊物,已經在曾經有過知青經歷的人的心中紮下根。8年的路程走的不易,每一步都那麼堅實有力,每一次付出都有著感人的故事;

這是一本沒有郵發的雜誌——每一期的誕生都會伴隨著一場知青們的“盛大節日”。每個季度的出版日都會成為知青們翹首以盼的日子,散發著油墨香味的雜誌在知青們的手中傳閱;

這是一本沒有任何報酬的雜誌——由志願者們組成的編輯部成員是來自四面八方的老知青,他們沒有任何的報酬,包括所有的投稿者沒有一分錢的稿費。自願、無私,只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

這是一本能夠定期出版的雜誌——每個季度一本,準時。記憶猶新的是鐵路工人文化宮成為知青們的集會的“老辰光”、“老地方”。一次發行,一場演出,一次相聚,互道珍重,相約明天;

這是一本由曾經的知青們自己撰寫的雜誌——主題鮮明,講知青的故事。沒有著名的作家撰稿、沒有耀眼的明星撰文、沒有譁眾取寵華而不實的奇文怪論。在這裡是普普通通的知青們講述昨天自己的故事,抒發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

這是一本創刊於2007年12月21日的雜誌——選擇這個日子是意味深長的。39年前的12•21“最高指示”以後,中國有了知青這個群體,有了上山下鄉的運動,有了整整一代人揮之不去的知青情結。

這就是《知青•上海》!

“從社區出去,再回社區去”話題之三·腳踏實地與恬不知恥之比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號稱“瞭解知青歷史和知青文化的新窗口”的知青雜誌顯得有點恬不知恥。由下列表現——

出版物沒有固定的日期,想起了就出一期,有錢了出一本,誰知道下一期是猴年馬月能夠看到。

仔細閱讀刊物中的內容,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不是為上山下鄉唱讚歌就是東拼西湊摘抄公開媒體上的文章。

打著刊物的旗號到處組織各種活動,還不知臉紅地把所有的知青活動都歸於自己的名下。

因為缺錢,厚著臉皮到處炫耀斂財,口號是“天下知青是一家”以此來騙取善良的老年人的錢財。

自封的“總編”打著“上海”的地名的旗號流竄全國“代表”著我們這些摸不著頭腦的上海知青們,臉不紅心不跳。

吹噓、吹牛、吹破天都不覺得世上還有羞恥兩個字。

殊不知在當今網絡世界裡,這些人的表演很快就會被大多數人獲知。除了被恥笑還有什麼呢?我稱這類打著知青旗號的刊物是“流氣”十足。

是啊,大上海曾經是冒險家的樂園。在這座城市裡,有多少冒險家們施展著各種技能登臺亮相。到了今天,那些在骨子裡遺傳著“冒險家”血脈的人再次祭起了類似黃金榮、杜月笙們的遺風招搖撞騙。

一脈相承的表演——

例如,自我吹噓自己的刊物具有“從一無所有的此岸,駕著知青之舟,乘著知青之光,從容淡定地駛向勝利的彼岸。她硬是靠著堅定不移的信念,打拼出一片知青文化的新天地,逐漸引起了世人的注目。”看看,世人關注了。多麼偉大的一本刊物啊。我想,連著名的刊物《收穫》也不敢如此自我吹噓吧。真的有點厚顏無恥啊!

例如,貪天之功。把他人的辛勞都歸入自己的功勞本上。自說自話組織了各種類型的活動,成立了知青之家旅遊聯盟,建立知青旅遊網。“策劃組織在上海奉賢海灣園舉行的投資五千萬的‘知青廣場’開工典禮”。請注意杜撰者所用的詞彙“策劃組織”,很巧妙地讓人們誤以為他是一個好大一個投資商啊,多麼有錢啊。於是打起了“長三角”、“泛長江”等等跨區域的知青組織旗號,你還會懷疑他的能力嗎?

令人恥笑的是類似打著知青旗號的刊物居然為自己塗脂抹粉到了如此地步:“有紅軍的印記,有保爾柯察金的身影,有格瓦拉的喊聲,甚或有堂吉訶德騎士般的舉動,浮士的追求,抑或有西部牛仔好惡分明的性格……當歷史的塵埃落定民族復興之日,必將是知青精神高揚之時。”

據此,一時成為眾多曾經的知青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還是一句話,毒素髮作後的不安分!不願老老實實地待在社區裡消停。

真的要勸勸這些不安分者。應該好好回到社區去,回到你的老婆孩子身邊去。安安分分地過日子。不要老想著當什麼“知青領袖”,不要老想學著領袖一般的大招手,更不要欺騙善良的人們!但願這些人能夠回到社區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