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女子“骑马游玩”到宋朝女子“大门不出”看程朱理学的影响

女子骑马外出游玩在唐朝时是相对比较常见的现象。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用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

这一段是说在唐朝的玄宗年间女子们在外出骑马游玩,都开始带着胡帽,不再以面纱遮脸,穿着男装大大方方的骑着马走上了街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唐朝的时候,女子们还经常骑马出来游玩。

可是为何到了宋朝,女子却开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呢?

从唐朝女子“骑马游玩”到宋朝女子“大门不出”看程朱理学的影响

唐朝女子能够骑马游玩,和唐朝的尚武观念有关。

唐朝风气开放,出现了武则天、上官婉儿、太平公主、韦后等女强人,尤其在武则天时期开创了武举,文举和武举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唐朝尚武之风浓烈。

唐代时思想还表现的比较开放,女性尚有较高的社会与家庭地位,社会尚武之风浓烈,以练就武艺,强健体魄为荣,女性会骑马蹴鞠射箭也就比较司空见惯了。

唐朝的女性能穿男装外出游玩,而不被苛责,社会自由如此的高,我们也可以从那个时期的婚姻制度看出来。唐朝的法治在古代是相对发达,婚姻制度对结婚条件、离婚条件(包括强制离婚和协议离婚)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让唐朝的女性在婚姻中并不处在一个非常劣势的地位。正是由于地位的提升让她们可以穿男装外出骑马游玩。

从唐朝女子“骑马游玩”到宋朝女子“大门不出”看程朱理学的影响

但是到宋朝之后,这种尚武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

自从“杯酒释兵权”开始,宋朝就开始了他们的重文轻武生涯。“与士大夫治天下”然后国民观念都开始变了。武人受不到重视,全民以当书生感到光荣。人们都钻进了书堆里。用毕生心血来研究四书五经。这虽然让宋朝的文化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也导致了宋朝的军力羸弱和科技的止步不前。

重文轻武的思想,他其实抹杀的的不仅仅是尚武精神精神,还有创新进步的精神。在这些思想的禁锢之下,很多人开始禁欲,抱起了读了几千年的书,满脑子想着四书五经。常常端坐着读书,脑子里除了六艺和诗书外很少想过其他东西,长此以往国民的尚武精神开始下滑,也没有了创新精神。所以也就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

从唐朝女子“骑马游玩”到宋朝女子“大门不出”看程朱理学的影响

由于宋朝重文轻武的开始,裹脚的陋习也随之兴起。

裹脚也称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

古时候裹脚,其实最早的时候是有两种形式的:

第一种形式叫“新月形”。一开始裹脚的时候这一种比较常见,主要是将脚包裹起来已达到掂起脚尖走路,控制住脚不变形,并让脚看得更细小。

第二种裹脚方式是起于元朝时期,到清朝成为主流达到巅峰,这种样式就是把女子的脚废了,达到无法出门的地步,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三寸金莲”。

裹脚其实最早是在盛行在我国的江南地区,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受到欢迎,因为裹脚后女子干活就很麻烦了。一开始裹脚传到了宋朝时,大部分还是在青楼中。最早的裹脚影响身体没那么大,后来才逐渐变成了“三寸金莲”。

从唐朝女子“骑马游玩”到宋朝女子“大门不出”看程朱理学的影响

裹脚的思想因程朱理学推广而深入人心,导致后来人们大都自愿裹脚。

事实上裹脚在古代也有很多人在质疑,南宋车若水曾在其《脚气集》里对此提出质疑:“夫人缠足,不知始于何时?小儿未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得小柬,不知何用?”

且很多时候统治阶级,并没有强制要求女子裹脚。很多女子裹脚都是老百姓他们自己要求给自己孩子裹的。甚至在清朝的时候统治阶级是禁止裹小脚的,但是老百姓宁可犯法也要裹小脚。但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深,入骨髓,很难改变了。

从宋朝时的程朱理学的兴起,社会思想就有了很大改变了,也就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裹脚,并逐渐深入人心。

从唐朝女子“骑马游玩”到宋朝女子“大门不出”看程朱理学的影响

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到“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体现出来的是对女子裹脚和程朱理学的讽刺。

曾经非常引以为傲的汉族歌舞,在宋朝之后也逐渐走到了尽头。明清时期女子跳舞都成为了禁忌的事情。在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搞社交运动或者是祭祀的运动。都看的很紧,都不允许有歌舞的活动,即使是有也是男扮女装走一个过场。比如我们所知道的戏子里的旦角在古时都是由男子来装扮的,几乎没有女子唱戏。

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很多古代优秀的汉文化舞蹈节目节目是出现在朝鲜日本这些外国中(例如日本的一些皇家歌舞、朝鲜民族舞等),这些都是对我们汉文化赤裸裸的打击。甚至在现代的思想中很多人都误以为只有少数民族才会有自己的民族舞歌舞,汉族没有民族舞蹈。

而且读书人如果做这些歌舞的话,会被被批判为离经叛道。老百姓则认为这些为奇技淫巧,然后就被新兴的理学给埋葬了,普通人每天想的是老老实实读书,蹲循三纲五常。别的不多考虑,这些社会现象其实都是对程朱理学赤裸裸的讽刺。

从唐朝女子“骑马游玩”到宋朝女子“大门不出”看程朱理学的影响

程朱理学得以发展,和当时封建帝王迫切需要程朱理学巩固皇权有关。

为什么程朱理学得到封建皇权支持?那是因为理学的君君臣臣就是基于孝的“百善孝为先”。皇帝贵为天子就是所有民众的“父”(这就是所谓的君父思想)。

高度集中的皇权压力之下。所以便出现了为皇权服务的理学。为了这种皇权的专制的服务,所提倡的就是“愚忠”和“愚孝”,以及大男子主义,消灭世间的欲望,提倡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整个社会全体禁欲,然后变得死气沉沉,冥顽不灵,固步自封。从上而下陷入停滞的状态。这样君主专制才能达到空前的巅峰。(包括强迫女子缠足包括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包括让女子殉夫或一辈子不改嫁。这些事实上大都是为了巩固君主统治的产物。)

朱熹其实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思想并不很受统治者的欢迎,直到宋理宗上台才逐渐开始推崇朱熹的学说。这是由于南宋以来长期皇权的积弱,地方势力越来越厉害,加上工商业的发展,导致统治阶级地位不够稳固,所以朱熹学说才受到了皇权的推崇,得以发展。

从唐朝女子“骑马游玩”到宋朝女子“大门不出”看程朱理学的影响

正是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文化逐渐开始缺乏创新。

程朱理学对文化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在宋朝之后,曾经繁荣昌盛的文化。迅速走向衰竭。甚至变成了一潭死水。从宋朝以后诗词的音乐、绘画、诗词、等都逐渐陷入了停滞。

在南宋的时候盛行的“存天理,灭人欲”全面的禁锢了国人的身体和内心一切探索的思想,很多创新思想都被视为离经叛道。到了元明清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加加剧。理学成为了人们的信仰,八股取士和伦理纲常等都为人所追求。很多人一股心思钻进纸堆里研究空洞的东西,读书人都沉浸在机械的四书五经之中,想通过埋头苦学来到一官半职。

而在之前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文化,还有唐宋时期繁荣的文化都成为了绝响。

在理学的禁锢之下,人们都转变成了墨守陈规、冥顽不灵的思想。社会的精英阶级只想墨守成规。社会发展的动力慢慢消失了。从宋朝开始传统的汉族文化逐渐走向了衰败,一个文明衰败的前提就是让社会各方面开始变得保守(比如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原地踏步了几百年之后。直到近代才打开了大门。

从唐朝女子“骑马游玩”到宋朝女子“大门不出”看程朱理学的影响

缺乏创新不仅体现在文化上,农耕技术也因程朱理学而受到很大影响。

自从程朱理学盛行之后,科技方面也好久都没有起色。近千年来都在原地徘徊,甚至很多地方还出现了倒退,这一点在农耕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的农耕技术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长期停滞的状态。在随后的发展近千年来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到后来耕地用具不仅没有大范围的进步,甚至不少地区还有了一些退化,甚至回到了人拉犁的地步。很多人没有关心过这个问题,在理学盛行的过程中很多东西都被批评为奇技淫巧无用之学。研究的道路被阻断了,向前发展的进程被阻断了。众多农民和知识分子都被程朱理学的影响,一心只想着复古恢复井田制回到原始社会。

由于技术上的停滞导致我们很多优秀的技术都失传了。综合来看,从宋朝以后很多都停滞不前了,而且不仅创造力没有了,连传承的能力都也没了,除了四书五经六艺外,许多优秀的著作,优秀的艺术制作都被抛之脑后。很多军事、科技、手工业等都被长久的搁置在了一边,断送了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从唐朝女子“骑马游玩”到宋朝女子“大门不出”看程朱理学的影响

程朱理学对文化和技术的影响如此巨大,那么他在当时真的百无一用吗?

其实并不是。客观来看,我一直认为程朱理学是矫枉过正了。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要整顿的社会生活风俗是势在必行的。其实在那个年代,很多人是醉生梦死的生活。人们的贫富差距差特别大。以至于出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的地步。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谓的打赏、主播行业等。其实在宋朝也有类似的出现,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江南才女等类似青楼文化的存在(她们的存在和裹脚的发展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早期的裹脚就是在青楼中流行)那时很多人为了她们一掷千金,类似于现在的打赏主播。

那个年代很多人都存在着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思想。这种风气应该打击吗?当然要打击,但是无论是怎样的打击都要适度,要考虑社会的具体承载力。如果太过的话,打击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在那个年代,裹脚实际上就是体现程朱理学思想影响的一个缩影,这是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朱熹的本心是好的,他想要改变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但是由于矫枉过正,用力过猛而导致了弊大于利。

从唐朝女子“骑马游玩”到宋朝女子“大门不出”看程朱理学的影响

【结语】

以上就是我从唐朝女子还经常“骑马游玩”,到了宋朝却开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这种改变入手,由此对程朱理学在宋朝以后影响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谢谢阅读)

【主要参考书籍】

《旧唐书》、《宋史纪事本末》、《朱子书节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