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人民的好丞相,诸葛亮!脱脱:我尽力了啊……

“多智近乎妖”,常被误认为是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批评。

然而,细究原文,鲁迅先生实则批评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善意的指出,古代小说作者的历史局限性,原句如下。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

这句评价,简单来说,鲁迅认为罗贯中对刘备、诸葛亮的刻画描写过于夸张,以致于刘备的宽厚显得虚伪,诸葛亮的智谋又太过妖异,掩盖了人物真正真实形象与功绩。

用现代网络语来说,就是一粉顶十黑

就好比某些明星,演技七分好,粉丝却到处鼓吹影帝影后,甚至拉踩那些低调本份的好演员,这自然是一种招黑行为。

基于历史局限+粉丝滤镜,罗贯中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很多曹操粉就相当不满罗贯中的过度拉踩。

但小说本身体现的,却是那个时代的民心所向,老百姓为更喜爱失败的英雄,痛惜事业未竟的丞相?其背后有着一定的现实根基。

正如今天的大众小说为大众服务,古代的白话小说所面向的还是广大老百姓,对大多数不识字的老百姓来说,《三国演义》主要以评书方式传播,因此,在故事上自然怎么传奇怎么来,否则,评书说到一半人都跑光了,说书先生也是要恰饭的。

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为何如此得民心,甚至杜甫为他疯狂打call呢?撇开借东风,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浮夸桥段,我们不妨来看看诸葛亮为老百姓做了什么。

罗贯中:人民的好丞相,诸葛亮!脱脱:我尽力了啊……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最后一段总结如下: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以上,单论对百姓的治理,诸葛亮完全可与萧何、管仲,甚至天下归心周公的比肩。

这段话用大白话来概括,诸葛亮在川中主要做了这些大事。

1.安抚百姓,打击豪强,搞活经济。

2.制定法律,赏罚分明,廉政建设。

3.以德服人,施行教育,启用良才。

罗贯中:人民的好丞相,诸葛亮!脱脱:我尽力了啊……

其中第一条是最难做的,写出来不过简简单单一句话,但要让这些地方豪强停止搜刮民脂民膏,放弃既得利益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罗贯中编写的七擒孟获,侧面反映了诸葛亮同地方豪强的曲折复杂斗争。

在诸葛亮励精图治下,川蜀面貌一新,官风清廉,唯独人才来不及培养,即便在丞相去世后,刘禅虽听信谗言,重用宦官,但总得来说,丞相余威犹在,谁也不敢太过份,然而,就在刘禅一方面为保性命,一方面为免川中屠戮,选择投降后,川蜀却开启了劫难……

对于这场屠杀,历史上虽只留下只言片语,川蜀人民却铭记在心。

钟会自涪至成都作乱。会既死,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成都大乱,钟会手下庞会,为父报仇,灭关羽一脉,刘禅长子也被乱军杀死,一旦军队作乱,平民百姓岂有可避免的?更何况,刘备、关羽在川蜀颇得民心,在封建忠义思想影响下,丧主之痛,被劫之仇,自然都算到了曹魏头上。

更要命的是,后续司马氏掌权,其治下,天下虽统一却无异于乱世,因此,在老百姓心中,管你建安风骨再怎么高大上,从曹氏到司马氏,在老百姓眼里不过是狗咬狗一嘴猫,谁都不是好东西。

罗贯中:人民的好丞相,诸葛亮!脱脱:我尽力了啊……

自此三国故事,在民间形成流传。到了中唐,即使尚未写成小说,也是妇孺皆知的故事。

时光轮转,历史重演,元末矛盾激化,三国故事成为民心出口,在罗贯中着手整理书写这本巨作同期,元末政治家脱脱也在极力寻求新的秩序,脱脱力排众议,恢复科举,启用儒家思想治理失序的天下。然而,由于反对势力和农名起义的双重因素,这场革新以失败告终。

除了镇压起义,脱脱做的事,和诸葛亮颇有重合,诸如安抚百姓,恢复生产,科举的恢复也意味着重振教育,廉政建设打击豪强当然也是有的,脱脱因此树敌众多,成为权力牺牲品。

也不知罗贯中在描写诸葛亮时,是否有寄托了对脱脱的感慨,是讽刺,是惋惜,亦或两者兼有之。

自古小说家一流,被斥为稗官野史,然则,这稗官野史,某种程度上也可算作是人民书写的历史了,虽曰成王败寇,可在老百姓心中,却不是这么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