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悲慘世界》:面向幸福,人類與邪惡之間的艱苦鬥爭

《悲慘世界》故事的起源僅僅是因為“

一塊麵包的偷竊案”,主人公冉•阿讓偷盜了一塊麵包,鋃鐺入獄,結果換來19年的牢獄之災,成為桎梏冉•阿讓一生的枷鎖。人類的本性是純潔善良的,不忘初心,迴歸本性,也是《悲慘世界》小說中所一再強調的。面對將來未知的幸福,人類與邪惡之間勢必會有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拷問我們內心,讓我們始終相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解讀《悲慘世界》:面向幸福,人類與邪惡之間的艱苦鬥爭

一、悲慘世界中的溫暖存在

《悲慘世界》是世界文學史上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作品。本書作者是19世紀法國的文學巨匠——維克多•雨果。《悲慘世界》書中描述了在法國革命動亂拿破崙滑鐵盧戰役的大背景下,法國各階層人民的群像。人性的善良,為這個“悲慘世界”投入一縷陽光,驅散了人們內心中陰霾,演繹了普通勞苦大眾在黑暗世界中不斷自我救贖的悲愴史詩。

”與“”的力量貫穿了全書,19年的牢獄之災讓主人公冉•阿讓從普通人變成了一個被打上“苦役犯

”烙印的人,但是當時法國社會並未對他表示出足夠的寬容和理解,相反地,這樣的烙印伴隨主人公冉•阿讓的一生,就在他對這個世界失去耐心,失去善良本質的時候,是主教米里哀為他帶來了新的光明,用無私的愛救贖了他的本心,併為他開啟了善良之門,讓他懸崖勒馬,一心向善。

主人公冉•阿讓繼承了主教米里哀的仁愛寬容。從此成為一個追求博愛和理想,秉承善良本心,為了維護爭議還具有犧牲精神的人間“聖者”。正因為此,當可憐的芳汀出現後,他把自己的博愛同樣贈予芳汀,芳汀偉大的母愛深深地打動了他,讓他主動承擔了照顧女兒珂賽特的諾言,為了這份諾言,他不顧德納第夫婦的勒索,將珂賽特帶走,撫養她長大,並給予她良好的教育。他將自己的“

仁愛”無私地奉獻給珂賽特,在這樣溫暖的父愛成長下的珂賽特並沒有被外部的“悲慘世界”所荼毒,反而,更將相信世界溫暖的存在。

解讀《悲慘世界》:面向幸福,人類與邪惡之間的艱苦鬥爭

二、亂世中的良心未泯

沙威警長是小說中當時腐朽法律的象徵。作為法權的盲目信徒忠實執行者,他對冉•阿讓頑固追捕,追求他自認為的正義。他多年來被困在自己所製造的黑暗世界中。“有愛的人是光明,而無愛的人是黑暗的。”曾經的苦役犯有幸得光明的眷顧,而警探沙威卻在黑暗中獨自徘徊。黑暗中,沒有光,而光就是愛。當改過自新的冉•阿讓讓他一次又一次懷疑自己的信仰時,他遲疑了,愛可以改變一個人,更讓一個苦役犯成為了聖人。就連就連自己的苟活竟也出於這個敵手的寬容。面對自己信仰的動搖,不同於冉•阿讓選擇改變接受,固執的沙威選擇了放棄,良心的甦醒促使他放人,而動搖了的信仰又無法叫他釋懷,他只好選擇自殺。

心靈的力量到底有多偉大?小說中並沒有正面回答,但是縱觀冉•阿讓的一生,他從一個貧苦掙扎在飢餓線的失業工人到一個四處碰壁、被人歧視的苦役犯,命運的不公讓他的善良泯滅,變得暴戾,但是主教米里哀的出現重新照亮了他的心靈,呼喚出被層層包裹下的善良。經過自己努力,他樂善好施,被推選為市長,但他並沒有被眼前的成就所矇蔽,他還是擁有那個被洗滌過的善良心靈。正因為此,他原諒沙威對他的迫害,他讓沙威明白了什麼才是“高級的法律”。他即使越獄逃跑,也要完成對芳汀的承諾。他無私奉獻,以一個父親的心態照顧、撫養珂賽特。最後,面對馬呂斯的質疑,他沒有憤恨,只願馬呂斯和養女珂賽特可以得到幸福

解讀《悲慘世界》:面向幸福,人類與邪惡之間的艱苦鬥爭

三、善良和醜惡

在小說中,我們更多的感受到是 “” “”兩方面人性的較量。我們看到的是,良善總是能戰勝邪惡,人性向善是一種心靈的本能。在小說中就曾這樣提到: “減少黑暗中的人數,增加光明中的人數,這就是目的

。”“”和 “”又在主人公冉·阿讓的人生中實現了完美的轉化,完美的轉身,似乎是一種從惡魔到天使的顛覆人性的華麗轉身。當惡魔的心越是邪惡,當他改邪歸正之後,越能夠震撼人心。

天生的萬物中,放出最大光明的是人心; 不幸的是,製造最深黑暗的也是人心。”這樣的“悲慘世界”之所以悲慘,皆源於社會的“製造最深黑暗的人心”。而“悲慘世界”的根源歸於死板教條的法律和扭曲人性的社會習俗,這也是冉·阿讓一生悲慘遭遇的根源。那麼如何拯救這個“悲慘世界”,靠的則是“放出最大光明”的人心。

《悲慘世界》是一面人生的三稜鏡,它使這世上的人和事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變了形。書中的米里哀主教與沙威是兩種

截然不同的人性,前者代表“仁慈”,後者 代表“殘暴”; 而冉阿讓與德納第,則是“博愛”與“私慾”的對照,“愛”與“恨”,“善良”與“邪惡”,還有更高境界的對比,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悲慘世界”與“理想社會”的對照,更加突出了善良最終能戰勝邪惡,在邪惡的對比之下散發出更閃耀的光芒。

解讀《悲慘世界》:面向幸福,人類與邪惡之間的艱苦鬥爭

四、總結

也許仁愛與寬容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崇高,但是二者的結合卻足以讓病態的社會好轉起來。懷有“仁愛”與“寬容”之心,是有回報的。就像俗話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當冉·阿讓與珂賽特被警察追捕走投無路時,而跳進修道院,戲劇化地碰到了當年被冉阿讓救過一命的割風老人,冉·阿讓與珂賽特得以安全,整個故事發生了轉機。面對這樣的“悲慘世界”, 我們需要“仁愛”與“寬容”,這不僅是我們淨化心靈的良藥,也是醫治病態社會的一劑“藥方”。當被凍結的人性,被溫暖的善良所打動,面向幸福,也許在悲慘世界並不悲慘。

參考資料:

《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