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縣黃安村:太行深處古關口,村莊外廓像新月


稿件來源:石家莊新聞網

平山縣黃安村:太行深處古關口,村莊外廓像新月

  ↑黃安村的古戲臺和古閣。

平山縣黃安村:太行深處古關口,村莊外廓像新月

  ↑連通晉冀的古道旁的商鋪。

平山縣黃安村:太行深處古關口,村莊外廓像新月

  ←古黃安關的長城遺蹟。

平山縣黃安村:太行深處古關口,村莊外廓像新月

  ↑黃安村的古民居保存完好。

平山縣黃安村:太行深處古關口,村莊外廓像新月

  大山懷抱中的黃安村,形似一彎新月。

平山縣北冶鄉黃安村是位於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古老村落,東接沕沕水,北靠天桂山,站在高處俯瞰,村莊外廓就像一彎新月。舊時這裡是晉冀通商的首道關口,村裡的主街道兩側有許多商鋪、飯鋪、車馬店,這裡也成為一個貨物交易的集散地。黃安村的戰略位置在古時十分重要,因此村外的山坡上至今還留有古長城、古炮臺、古城屯、古城門的遺蹟。2018年,黃安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本報記者 楊惠玲/文 張曉峰/圖

從平山縣城出發,經過沕沕水景區,再往西北方向走上一段九曲十八彎的盤山公路,終於到達黃安村。孩子們在臨街的院子裡玩耍,不時有村民走過。在大山深處,黃安村顯得那麼靜謐,散發著古樸迷人的魅力。

月牙兒形的古老村落

黃安村位於平山縣西南部,距縣城大約70公里,建在崇山峻嶺的冀晉分水嶺上,嶺東為冀,嶺西屬晉。村莊四面環山,形似“月牙兒”。

相傳,元代至正元年便有人在此建造寺院,時名皇安寺。到了明代,相繼有黃、高、丁姓人家入住聚居成村。因這裡山峰土黃染壁,故村莊取名“黃安關”,到民國時期改為黃安。

據《咸豐平山縣誌校注》記載,清朝黃安村屬冶裡莊管轄的26村之一。1983年《平山地名資料彙編》記載:“據查,明代初期,由黃姓名安者,自外地遷此首居,並以其姓名為村名,得名‘黃安’。”至今村南名叫“黃嶺”的土嶺,便是以黃氏祖墳命名。

黃安村有趙、邢、韓、高、王等姓氏,其中以趙、邢、韓居多。趙姓分為兩支:乾隆年間一支由山西盂縣趙家莊遷來,至今已繁衍十代;一支由山西其他地方遷來,迄今也有十一代。邢姓由山西邢家莊遷來,韓姓在清朝中期由山西盂縣沙湖灘遷來,高姓則由山西盂縣七里峪遷來。

古長城遺蹟至今猶存

黃安村地處冀晉邊界,歷來屬兵家必爭之地,明、清兩代曾在此設關駐兵。這裡曾發生過擊退八國聯軍的“黃安口之戰”以及“晉奉之戰”。

據《盂縣縣誌》記載:黃安關位於縣城(指盂縣縣城)東北74裡,仙人鄉攔頭起村北百米處,因此關臨近平山縣黃安村而得名。此關設於明代中葉,廢於清初。《咸豐平山縣誌校注》記載:“黃安嶺口,在縣西南140裡……明正統年間築城,設千戶一員,軍二十名,民壯二十八名。康熙年間設守口官一員,軍兵二十七名,今俱裁。”《平山新編鄉土志》記載:“光緒二十七年春二月二十八日,突有騎馬洋兵五六人徑至西城……三月初十日,兵忽從西轉回,車載焦頭爛額傷肱折股者不一,聞係大同鎮劉光才在黃安口孤山等處安設地雷……”

黃安關現存遺蹟有長城、烽火臺、城門等,在長城斷垣北側千仞絕壁上留有“嘉靖二十一年四月重修”的石刻鑿字。黃安關歷史悠久,是平山八大關口之一。1982年10月,平山縣政府在黃安口城牆上設立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標誌牌。村北山樑上晉奉之戰的設防工事至今猶存。

古民居述說當年繁華

黃安村主街全長500米,當年全部用鵝卵石鋪砌,貫穿村莊的東西。街道兩側為商鋪、飯鋪,形成繁華的集市。舊集市設有騾馬、鐵器、糧食、煤炭等交易。

黃安村民居絕大多數是清朝末期的瓦房,現存石窯150眼,青瓦房為主的四合院22座、三合院20座,邢家大院、高家大院、趙家樓院、玉皇閣等為代表性建築。

玉皇閣分為兩層,結構精密,閣頂瓦當獸吻,飛簷挑角,閣中樑柱彩繪,頗有古色。

黃安村傳統民俗文化較為豐富,自清時起,村內已建有戲臺。村裡的老人介紹,黃安村民歷來崇尚武術,自請教官,幾乎人人習武,學習二郎拳、大洪拳、小洪拳等拳術。單練項目有單刀、雙刀、槍、執意棍,對練項目有單刀對槍、單刀對大刀、棍打雙槍等。據傳清朝乾隆年間,趙晚德輕功高超,能飛簷走壁。村裡的戲班成立於1935年前後,高彪志教唱山西梆子《取洛陽》《轅門斬子》等,1958年唱腔改為絲絃,封更祥教唱 《金沙灘》《調寇》等。現在古裝行頭、刀槍棍劍、鼓鑼琴鑔等保存完好。

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是黃安村的傳統廟會,本村戲班唱戲三天,其他村都來“趕社火”,熱鬧非常。

2018年,黃安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為處於大山深處的黃安村帶來了發展的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