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有三次消灭李自成的机会,可惜都被巧妙的错过了

明末时期,陕西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李自成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较早起事的有王嘉胤、紫金梁、高迎祥等。随着明廷一波一波的镇压,最后剩下的主要两支农民军有张献忠部和李自成部。

崇祯第一次消灭李自成的机会:

崇祯六年初(1633年),大批的农民军由陕西转移到山西发展,明廷派悍将曹文诏、左良玉、邓玘来围剿。五月,当时的农民军盟主紫金梁被邓玘所伤,不久死去。紧接着明廷把目标锁定在了高迎祥和李自成身上。

高迎祥和李自成配合默契,避实击虚,由山西转移到河南。当时河南巡抚玄默并非等闲之辈。带兵前来围剿,与高迎祥和李自成展开了一场恶仗,双方都有不小伤亡。河南巡抚玄默又四处调兵,高迎祥和李自成等农民军陷入被动,在横河被埋伏的官兵包围,农民军损伤惨重,李自成也中箭,险些被俘。而这时,明廷悍将曹文诏、左良玉、邓玘等纷纷来响应,想一举把李自成消灭在黄河以北。就这样,高迎祥和李自成等农民军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处境十分被动,随时有被消灭的可能。

为扭转战局,李自成出计诈降,派张妙手、贺双全等人前往彭德(今河南安阳),求见由京城派来的监军总兵官王朴、太监杨进朝、卢九德。王朴等人是受崇祯皇帝派遣,率京营兵六千前来围剿农民军,这帮宦官哪里懂得用兵剿贼,更不懂得战场形势,见农民军找他受降,大喜,连忙向朝廷汇报请功。王朴还下令,停止对农民军围剿,等待圣谕。

就这样给了高迎祥、李自成喘息的时机,大股大股的农民军集结到黄河北岸,正值十一月初冬,黄河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数万农民军浩浩荡荡渡过黄河,犹如脱缰野马进入河南,从此开启了一个新天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渑池渡”。

崇祯皇帝有三次消灭李自成的机会,可惜都被巧妙的错过了

挺进河南

崇祯第二次消灭李自成的机会:

崇祯七年春夏交替(1634年),李自成等农民军在四川接连受挫,在准备逃往陕西的过程中,误入车厢峡(今陕西安康)。

崇祯皇帝有三次消灭李自成的机会,可惜都被巧妙的错过了

车厢峡

车厢峡怪石林立,陡峭难攀,道路崎岖不平,官兵只要守住峡口,农民军只怕都要困死在这里。当时的五省总督陈奇瑜指挥这场围剿。在车厢峡受困了二个多月的李自成,又使出了诈降这一招。我想就是韩信、张良在这样的处境下,计谋也会荡然无存,也只剩诈降这一招了。可当时,上任仅仅五个月的陈奇瑜自以为大功告成,以为农民军走投无路,是真的降了,便向朝廷请命。怎奈天真的崇祯皇帝居然也没有识破这是诈降,竟接受了农民军的投降,还有模有样的为农民军制定了返乡方案。

当这些农民军走出车厢峡的时候,犹如猛虎挣脱了铁锁,一路攻城略地,势不可挡。

崇祯第三次消灭李自成的机会:

如果说崇祯皇帝错过了第一次消灭李自成的机会是因为宦官谗言,错过了第二次消灭李自成的机会是因为用错了五省总督,那么崇祯皇帝这一次可算用对人了。

崇祯十一年(1638年),明廷派洪承畴、孙传庭围剿李自成。这里简单说一下,洪承畴是个上马能武,下马能文的帅才,即使不谙时事的崇祯皇帝,也渐渐发现了洪承畴的闪光点,这次才任命洪承畴主抓农民军围剿工作。而孙传庭也是一个能带兵的将才,二人合力,李自成部险些被彻底消灭。

这一年,李自成从四川打回陕西,又从陕西转入河南,洪承畴对李自成部穷追不舍,有意识的将李自成赶入潼关,而此时,孙传庭在潼关设下层层埋伏。李自成不自觉的步入了潼关的埋伏。经过一场恶战,李自成部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带不到二十人逃进了山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潼关南原大战。

潼关南原大战一结束,洪承畴和孙传庭奉命火速赶往京城。因为正在这年9月份,清兵越过长城,直逼京师,崇祯皇帝大惊失色,命洪承畴和孙传庭火速来京师勤王,这才给李自成喘息的机会。

崇祯皇帝有三次消灭李自成的机会,可惜都被巧妙的错过了

李自成残部

崇祯皇帝接二连三的错过彻底消灭李自成的机会,最终酿成大祸。

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城,推翻了大明王朝,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