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质性研究

谁说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高大上?心理学本应是最为大众化的学科。


科学心理学建立的初衷,本就不是试图完全依靠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来探求心理现象,从始至终,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但基于种种原因,在心理学领域中,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总是占主导地位,成为近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广义上的心理学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爆炸的时代,正是心理学应该集各家之所长,获取“灵感”并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时候,创新来源于知识与知识的在思想上的重叠处,当学科被足够细分,“专”、“精”成为社会立足之根本,那些除“专”、“精”以外的“无用之用”,更可能导致“其用甚大”的结果。

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质性研究


心理学质性研究,是相对于量化研究而言的,实际上是多种研究方法的统称,其中主要包括六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现象学方法、个案研究法、话语心理学、福柯式话语分析和记忆研究法等。

心理学质性研究考察的是自然场景中的个体,正视“上帝的观点”(自命“客观公正”的企图)可能不存在的事实,提出了“自反性”(反思研究者本人对研究及其结果的影响)的应对措施,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次心理学质性研究的过程,都是一次自我分析的过程。我们在研究的同时,也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被研究者的位置;我们在对实验对象或现象进行解释的同时,我们本身也是研究对象之一,并对研究产生影响。

提起心理学二字,谁都能跟你说道一二,很少有人否定其价值在各行各业的重要性。仔细观察思考,我们会发现,在自然社会中,人人都在“使用”心理学知识,人人也都被心理学知识所“支配”。

接下来,让我们以心理学质性研究的思想基础作为出发点,开启“创造者”模式,在一条目标成为“业余心理学质性研究者”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