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文:疫情衝擊顯著大於2008年金融海嘯 應關懷疫情下特定受損群體

一季度經濟數據,是經濟學家們集中觀察新冠疫情對國內經濟衝擊的最直觀窗口。

5月1日晚8點,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準點開講,從總供應和總需求之間的關係、線上線下消費模式的變化、以及服務類行業受到的額外衝擊等方面,分享他對一季度經濟數據的觀察與分析。

平衡考慮需求與供應的演變

“本次疫情對經濟總量的衝擊顯著大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高善文在開篇就提到,以2020年第一季度經濟數據為基礎,從經濟增速的角度來看,疫情衝擊下的經濟增速下滑幅度是金融海嘯的四倍。

高善文:疫情衝擊顯著大於2008年金融海嘯 應關懷疫情下特定受損群體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從CPI還是PPI來看,本次疫情對價格總水平的影響都比金融海嘯小得多,價格跌幅大約只有金融危機時期的20%左右。根據過去十幾年經濟波動的規律,這大約相當於整個工業活動減速0.5%、GDP減速0.3%。

也即是說,如果從價格角度來看,新冠疫情的衝擊只相當於一次很溫和的經濟減速;但如果從產出角度來看,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是史無前例的,比金融海嘯要嚴重數倍。

高善文認為,產出與價格出現的這一巨大反差,主要是因為新冠疫情同時對總需求、總供應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擾動。

一方面,疫情使人們大幅減少了消費和投資活動,造成總需求在短期內的劇烈下降;另一方面,由於政府對整個經濟活動的封鎖,很多生產活動和服務供應基本停滯,總供應也經歷了巨幅下降。

這在產出層面表現為生產活動的大幅下跌,但由於供求之間的裂口沒有那麼大,所以在價格層面只表現為很溫和的下降。

“在全面解除對總供應的封鎖之前,單向刺激總需求可能無法達到很好的預期效果,反而很容易造成通貨膨脹。”高善文指出,而在保證疫情控制的情況下,逐步放開對供應活動的限制,經濟自然會向上反彈。

由此他建議,政策需要平衡地考慮總需求和總供應的變化,以及兩者之間缺口的大小及其動態演化,避免過度依賴總需求管理。

經濟在動態調整中逐漸恢復

受疫情防控影響,國內一季度線下消費收到大幅衝擊,線上消費活動似乎迎來了擴張契機。事實上,除線上食品交易沒有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也許在邊際上還得到了促進外,其他相對可選的領域,如服裝、日用品等,線上消費降幅也非常大。

高善文:疫情衝擊顯著大於2008年金融海嘯 應關懷疫情下特定受損群體

高善文認為,這顯示了在衝擊面前消費者行為的複雜性。“包括消費者、企業和政府都經歷了或正在經歷著恐慌、適應和預期調整三種過程,這驅動了其行為變化,及近期的數據起伏模式。”

據他分析,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人們的行為決策是沿著以下三個層面分別展開和演化的:

第一個層面是恐慌。為此人們不僅會限制外出,還會把線上交易行為集中於生活必需品領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更多信息的積累,恐慌會逐步退潮。

第二個層面是適應。如果預期感染風險將長期存在,人們會評估各類交易行為的感染風險,逐步恢復那些交易獲益大、感染風險小的經濟行為,動態地演化和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第三個層面是預期調整,通過評估疫情對個人長期收入前景和短期現金流的影響,調整開支計劃。

“我認為這種模式不僅適用於對消費者行為的描述,也適用於對政府、金融投資者和企業家行為的描述。”高善文表示,儘管疫情條件下很多線下活動是有風險的,但人們會逐步發展出對不同交易行為的差異化控制手段,分別評估成本和收益。在這一背景下,很多線下的交易行為會逐步恢復。

中國在過去的一個半月已經在進行這樣的行為調整,且迄今為止效果不錯。例如對地方政府來說,前期過度嚴厲的控制政策逐步得到放鬆,這有助於恢復經濟的供應能力。從月度數據來看,3月份工業生產的恢復與供應限制的解除密切相關。

在他看來,即使經濟活動完全正常化,在疫情風險徹底解除之前,也難以完全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活躍程度。但與疫情共存的最優狀態跟我們目前的狀態相比,可能仍有比較遠的距離,所以仍需要、並正在向這個方向緩慢調整。

關懷疫情下特定受損群體

“我個人認為,從三到十年的週期來看,新冠疫情對長期經濟增長和(港股00001)收入的影響是可以忽略的。”放在更長的經濟週期內,高善文表示,也許某些行業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其業態、商業模式會發生顛覆,但另外一些行業會在後疫情時代發展的更好。

在此背景下,如果長期收入流不受影響,對於中高收入、有一定金融資產和儲蓄、信用資質相對較好的人來說,其短期消費行為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

但若一個群體長期收入預期沒有變化、短期內收入大幅下降、沒有足夠的金融資產儲備、甚至有一定的負債,那麼新冠疫情會在短期內造成較大的社會痛苦。

高善文:疫情衝擊顯著大於2008年金融海嘯 應關懷疫情下特定受損群體

一季度CPI數據顯示,以金融海嘯為參照,在家庭服務及加工維修服務領域,價格下降的相對幅度是總體價格水平下降幅度的五倍。這說明,低端勞動力市場(還可擴展到部分行業及中小企業)在疫情中受到了額外大的需求衝擊。

“對經濟總量來說,這部分群體在流動性約束下被迫縮減消費開支,也會造成次生的經濟總量緊縮,進而影響經濟恢復。”那麼,能否給予這一群體一定程度的收入支持,以刺激需求呢?

在高善文看來,通過未來納稅人負擔來支持現在的債務發行,為低收入者提供必要的轉移支付,以支持其一定的生活水平,防止總需求進一步收縮,雖然不見得是最有效的需求刺激手段,但它體現了社會對特定受損群體所承擔的救助義務和責任。

同時,這些受損行業和企業持有大量的社會資本存量,比如客戶關係網、管理技能、品牌等,轉移支付有助於維持這些有效的社會資本存量,穩定就業,並幫助經濟在疫情結束後快速恢復。

相對於基建活動,救助受損行業和企業,既可以最大程度地維持和促進資本存量的增長,又不扭曲資源配置,還是靈活可逆的,在這些方面,都比擴大基建投資刺激需求更有效率。

如何看待二季度及以後的經濟增長趨勢?

“儘管二季度外需會受到非常大的衝擊,但龐大的內需在逐步恢復,所以我個人並不認為二季度的經濟壓力會更大,比如工業增速不太可能比1-2月份的情況還壞。”高善文認為,實際上中國的內需已經在全面恢復,雖然恢復的速度較慢、恢復的程度也與均衡狀態存在一定差距。恐慌消除帶來的內需恢復是自發的,和恐慌過後市場的自發反彈一樣。且這種推動不僅侷限於消費領域,也廣泛體現在投資、政府管理等領域。

在他看來,中國未來經濟復甦的態勢是W型。它的第一個底是1-2月,根據月度數據,雖然二季度出口承壓,但不太可能有1-2月那麼深;第二個底是因為出口相關活動的萎縮,待完全吸收後經濟會繼續恢復。

但第二次觸底之後的向上恢復過程,會相對比較溫和。因為在疫情風險長期存在的情況下,人們行為模式的調整、企業商業模式的調整,都有一個摸索和試錯的過程,所以右側的恢復速度相對更慢。在疫苗大規模製備、疫情風險徹底解除之前,即便經濟可以緩慢恢復到新的平衡狀態,均衡水平可能也會顯著低於疫情之前。

結合4月經濟數據,廣發證券(港股01776)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指出,相對於3月各行業的全面好轉,4月經濟已經初步呈現分化特徵。後續經濟可能會依次經歷三個階段:恢復期、承壓期、企穩期。

其中,3-4月處於全面恢復期,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會比1-2月改善。其背後主要的推動是復工率上升、消費生產物流條件改善。

4月經濟指標已經初步呈現出分化特徵,以PMI為例,總指標下降,製造業下降,但建築業改善、服務業改善。4月之後經濟可能進一步進入分化承壓期。估計基建產業鏈、消費型服務業將繼續改善;而出口、工業可能進入徘徊和承壓,政策在這一階段將進一步升溫。

預計三季度末,逆週期政策效果將逐步形成,同時伴隨海外經濟進一步復工,經濟將進入企穩回升期。

本文源自券商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