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真的會大蕭條嗎?

1. 什麼是大蕭條

大蕭條是二十世紀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強度最大的經濟衰退。狹義的大蕭條是指1929-1933年之間的美國經濟危機,廣義上講,其是指1929年爆發於美國,並橫掃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導致“股市崩潰、銀行擠兌、投資與生產下降、失業率飆升”的全球性經濟大衰退。從國際視角看,各國蕭條的起點並不完全一致,但絕大多數在1930年起,持續到30年代末,甚至是40年代。


疫情後真的會大蕭條嗎?


2. 歷史上的大蕭條

西班牙大流感

7000萬軍人捲入1914-1918年的一戰,1000萬軍人和700萬平民死亡,軍人們在戰爭上甚至沒有頭盔,和目前一些國家前線醫護缺乏基本保護設備類似。戰爭結束後,西班牙大流感從1918年持續到1920年,大約5000萬到1億人口死亡。

1918-1919年美國發生持續7個月的經濟衰退,衡量商業和貿易活動的指數(下面簡稱GDP,正式的GDP和失業統計開始於二戰之後)累計下跌-24.5%。衰退結束後10個月,1920-1921年美國再次進入長達18個月的經濟衰退,GDP累計下跌-38.1%。

美國大蕭條

1929年,一場由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災難席捲全球,“大蕭條”成了形容那次全球危機的專門詞彙。

大蕭條最直接的後果是大失業,工作將成為稀缺品,200多萬人到處流浪尋找零工,有的是曾經的農場主,有的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有的是被解僱的高管,他們居無定所,到處遷移。同時據統計,美國社會的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56%。

大蕭條持續了10年。如果不是1939年納粹德國進攻波蘭,打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武器、軍事裝備的需求在短時間內井噴式增長,人們還不知道大蕭條要持續多長時間——從1929年到1939年剛好10年。

90多年前的大蕭條,影響範圍廣,破壞力極強,不僅導致世界範圍的大規模經濟衰退和失業,甚至最終導致了二戰爆發,進而改變了世界格局。


疫情後真的會大蕭條嗎?


3. 疫情後的經濟

新冠疫情對於全球資本市場、宏觀經濟和大國關係的衝擊,正在變得越來越深,越來越廣。

首先,疫情疊加上油價暴跌,對固定收益市場的高槓杆、外匯市場的利差交易、股票市場的基本面投資、以及各類擁擠的量化策略造成協同衝擊,造成除美元外的資產無差別下跌,回撤20%進入熊市並累計下跌超過30%的速度史無前例,超越了1926年有日度交易數據以來的歷次金融危機。

其次,應對疫情的隔離措施,已經毫無懸念地帶來全球經濟衰退。看點只不過是中國一季度GDP同比增速高於還是低於-10%,美國二季度的GDP增速和-30%的差距等等。眾多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專家認為未來的經濟衰退程度將會是二戰結束後最嚴重的,必然超越2007-2009年金融危機帶來的“大衰退”,而分歧主要在於是否全球經濟會不會重複1929年開啟的“大蕭條”。

最後,在各國迅速協調一致,採取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大約佔GDP比重10%的財政救助計劃化解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危機,和減緩對經濟基本面的衝擊之後,大家的關注焦點轉向了疫情對於大國關係的衝擊,在國內,逆全球化,中美脫鉤等一致性偏悲觀的觀點極為盛行。

4. 大蕭條發生預測

經濟危機有兩種情況。一種比較輕的情況叫做衰退,另一種叫做蕭條。衰退英文叫做RECESSION,蕭條是DEPRESSION。1929年的大蕭條就GREAT DEPRESSION。美國關於衰退有官方定義,就是連續兩個季度的GDP負增長。

經濟學家許小年等認為,發生類似於1929年那樣的大蕭條是小概率事件。不過這一輪的危機遠遠沒有結束,下一輪的爆雷,有可能是大型金融機構和大公司的破產,下一輪的風險在實體經濟。如果大型公司破產,恐慌重新回到市場,這個衝擊美國的金融系統能不能扛得住?

在防疫的過程中,公司破產是不可避免的。公司破產帶來的衝擊,銀行體系能不能承受住,而不會引發金融危機?這是我們要回答的下一個問題。如果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比較大,我們再來談1929年大蕭條。現在還不到那個時候,目前的態勢下,我們沒有足夠的依據估計大蕭條發生的概率。

總體分析下來,流動性風險得到了緩解,不至於衝擊到銀行體系,所以目前發生1929年那樣的大蕭條是小概率事件。風險在於如果疫情長期持續,實體經濟出問題反過來衝擊銀行體系,這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下一輪風險點。只要美國金融體系守得住,大致能夠維持經濟的運轉,就不會出現1929年那樣的情況。但是衰退不可避免,而且這次衰退的時間會比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