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喜欢看书,我该怎么办?

↑ 点击关注作者, 一起深度思考

就是不喜欢看书,我该怎么办?

Namaste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并不喜欢读书的人。今天就来聊聊不喜欢读书的话题,我们应该放弃呢?还是换个方式呢?

有个统计说中国人平均阅读书籍是每年4本多点,但其实真实情况比这个更糟。第一,这4本多数一般还可能是杂志,或者不得不学的专业书籍。第二,平均是个没有「用」的概念,那些阅读在50本,100本以上的牛人总是能带动这些平均值。就如同人均GDP的这个概念,它考察的是国家,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不是说我躺在家里,就能达到人均水平的。

进入工作之后,这个情况更糟,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的生活品质。没有时间,因为要带孩子,没有精力,因为工作很累,没有书房,因为房子不够大等等,这些主观的、客观的,其实都在影响阅读的时间和效率,久而久之,我们就放弃了阅读这个生活习惯。

而不喜欢读书的人分成两种,第一种是真不喜欢读书的,就如同你叫不醒装睡的人。第二种呢,就是看不进去书,每次翻看几页书,不是看不下去就是迅速见周公的。那怎么办?

我相信这也是许多人苦恼的问题,其实答案也很简单。不想看,看不进去,就别看了。就如同不喜欢一个人,不喜欢一个电视剧,果断放弃才是最好的选择。


1、「精神」正确性


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喜欢读书,还是没有时间读书。从理论上来说,你放弃一本书,放弃阅读的习惯,就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怠惰。总会有内疚感,尤其是面对许多买回来的书籍,发誓要看完的书籍,但是迟迟不能阅读的时候,这种内疚感、愧疚感就越发明显。


读书「精神」正确性,其实是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自己要说「我就是不读书,读书就是不好」,都显得有点可耻。


从小,老师家长都让小孩子多看书,看好书。就算去到中国最偏远的农村,我们也会听到当地老人劝孩子好好读书。这种好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文化传统,已经深入人心。


而在上学的时候,那些不爱看书的孩子,或者喜欢看闲书的孩子,多多少少会被看成是学习态度的问题,甚至是品性人格的问题。


长成大人以后,这种观念也会保留下来。好的学生爱看书,不好的学生不爱看书。用读书多少,和读书的量,去衡量一个人,是许多人「文人墨客」在做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狭隘的偏见。


而在古代和现代,人们如何劝学生好好学习呢?那通常的方法就是激发个人的羞耻心;「你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大街吧?」「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回家种地吧」,还包括父母之间的攀比等等,诸如此类。
读书「精神」正确的对立面就是工作低下的「羞耻感」。直到今天许多人内心的焦虑就是来自这里。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中,许多找一些对立面,比如,「君子」的对立面是「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很好的例子。


如果对立面没有了,那么问题就来了。


这就是把「阅读等于成了一种功利性的生活方式」。因为进入了社会,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一切都稳定了,身边人也固定了,没有太多的焦虑,身边人也没有人去激发你的「羞耻心」了,更多的是恭维和拍马屁了。所以阅读变成不那么重要的事情。


这种没有「羞耻心」了,阅读不阅读也无所谓了,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选择。我想说的是不阅读并不代表羞耻,而是说,我们传统的教育意识认知里,出现了一些问题。


对于阅读,我们从小被灌输了太多太功利的思想进去。我想是时候放弃这些思想了,尤其对于成年人来说,不要总想着看几篇管理文章就能去管理企业了,不要总想着看几篇古诗词,就成文人骚客了。


阅读就是阅读,如同穿衣吃饭,饿了就多吃点,冷了就多穿点,点自己喜欢吃的饭,买自己喜欢的衣服。


精神上饿了、空虚了或者不忙了就耐心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读不下去就换一本,而且不要盲目的去追流行的,或者别人的书单,阅读首先是乐趣和对自己负责。在这里没有功利,没有攀比,就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一场自己和古人的对话而已。


2、可替代性


上面一整篇所说的阅读,其实是广义的阅读。在过去,人们学习的方式比较单一,只能是阅读和去教师学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的方式更多了。


从听觉上来说,现在可以听书了,现在有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等一些列APP供你选择。
从文字阅读来说,再比如微信公众号、豆瓣、知乎,这是一个自媒体的年代,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


从知识交流上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书店、商学院、同学会以阅读的方式拆书,互相梳理知识点,效果也很好,有时间有精力的话也可以参加一两个,去听听别人的读书观点。


所以说,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阅读学习路径才是关键。学习知识不一定要在课堂上,不一定要在书桌前。我们可以再边开车边学习,边吃饭边学习,等等。


如果看不进书,不喜欢阅读。就试试听课,自己做做笔记。或者去论坛找点自己喜欢的知识和大家一起请教交流。或者自己写点什么,做个公众号,让粉丝监督你学习,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我自己当下在做的自我监督法)。


研究发现,不同的人有各自适合的自己的学习策略。有的人喜欢自己学习,有的人喜欢团队学习,有人擅长通过文字阅读,也有人擅长用图像吸收信息,有人接受声音的效率是最高的。还有的人,需要在跟别人互动的情境中学习。


就比如,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病叫阅读障碍,有这种病的人,死活都看不进书。像达芬奇,爱迪生,爱因斯坦,肯尼迪在儿童时代都被认为成绩极差的「笨孩子」,最后科学家发现他们都属于阅读障碍症的典型例子,但是不妨碍他们后来的伟大, 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

3、真实感


我们都知道,喜欢游戏是人的天性,玩游戏就是舒服的,刷刷新闻,看看八卦,玩会游戏,吹吹牛逼,或者三五知己吹吹牛逼的确很舒服的。


而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些高度自律的人。他们不游戏,不刷新闻,日日精进,读书看报,这种人虽少了一些情趣,但也悠然自得。


两种生活方式,没有谁对谁错,社会的进步就是容忍更多的生活方式,相互的指责和不理解是没有意义。每个人都有喜好的生活方式:打游戏也可以放松神经。打游戏的人,也可以增广见闻。


阅读这件事不需要有什么优越感,游戏这件事也不必为自己惭愧。凡是皆有度,自己把握好了就行。


我一个高中同学,学霸标签,高考状元级别,清华毕业。这个学霸现在看的书名,我大部分都没有听说过。甚至每次看他朋友圈,我都感觉自己是小学生,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没有必要去对比,没有必要去追流行。


保持阅读的真实感才是最快乐的事情,喜欢八卦就可以买些明星传记去看看,喜欢体育就买点体育人物传记。阅读就是如此,首先是自己的事情,而真实感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你可以这么理解;书实在看不进去,就不要看了。相比于阅读,更想刷公号,那不如就好好刷个公号,毕竟现在许多公众号的质量比书要高的多。这很正常,不想就是不想。相比于阅读,更想听书,那就好好听上一段,边散步边听书也是乐趣。


保持真实感,是学习的第一要义。


总结,看不进一本书,你可以这么做:
1、换一本你喜欢的书,如果还看不下去,就一直换。
2、如果还看不下去,就不看了,要不然罪恶感会影响自己的心情。3、阅读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可以换一种学习方式,听书,和人交流,请教高手,写点什么都可以,总之别闲着。4、阅读量不等于任何事情,不要在脑海中中划等号,等于成功啊,等于高人一等啊,等于有文化啊,这些思维都是不对的。阅读是人生底层逻辑,而不是炫耀。5、真实感

共勉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