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的变迁与终结 --- 草地畜牧业发展历程(3)

放牧+储草 --- 向自主畜牧业的转变

游牧和轮牧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 --- 赶着牲口去寻找牧草!作为畜牧业经营方式,其合理可行的前提条件是有广阔的草原空间和四季如春的气候。草原无疆界,牧草能均匀地生长,家畜可逐块地采食牧草,这是游牧的基本条件。草原无疆界的现象只是在远久的一定历史时期短暂地产生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之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而在北方的草原地区,有史以来就没有过牧草可全年生长的气候。当这些条件不能具备时,就需改变一下思路 --- 让牧草去满足家畜需求。这一改变需要有人类向草地直接的投入劳动,也即主动地为家畜越冬而储草。其实,古代的蒙古族牧民也不是一味的单纯“游牧”的。早在800多年前的蒙古诸汗国时期,定居下来的蒙古部落就鼓励牧民冬季打草、储草,用于冬季保畜渡灾。与“游牧”相比,打草冬储大大增强了草地畜牧业生产的稳定性和保险性。

打草冬储加大了人类在畜牧业经营中的投入。生产成本增加了,但自主能力也增加了,是草原畜牧业从自然经济向自主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农牧业生产劳动主要靠人力劳动,人工打草效率低下且劳苦艰辛的情况下,牧民不愿打草是在情理之中的。故以全年放牧为主的草原畜牧业虽然不够合理,却持续了数百年而基本未变。况且那个时代,铁制物件还是奢侈品,哪有可能用于割草?大概直到近百年吧,才出现打草的扇刀用于割草。印象中,“静静的顿河”书中描绘的场景是我初次接触“收获野草”用于饲喂牲畜这个概念。而真正的亲眼看到使用扇刀割草,则早已记不清楚是哪年哪月了。


游牧的变迁与终结 --- 草地畜牧业发展历程(3)

在近代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打草、储草已不再是艰辛劳作之事的今天,为何仍有许多牧民不愿打草冬储?则有着制度、政策和人性等多方面的原因。从制度上讲,多年来实行的草场公有制使“公地的悲剧”在草原上发生---牧户争相利用公有草场和高产草场,致使草地迅速退化,打草场几近消失殆尽;从政策方面讲,多年来重视即时可量化的物质性畜牧业生产,忽视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草地生态保护。宽松的草地环境管理政策放任牧民常年放牧,超载利用,致使草地植被日渐衰败。天然草地打草、储草的经济合理性日渐降低;从人性方面讲,每个人都有着对美好年景的憧憬,伴随着懒惰和投机取巧的心理。夏秋打草时节距冬春缺草季尚有一段时间,难以预测届时是否会有灾害发生以及灾害的严重程度。是否需草?需多少草?均为变数。毕竟打储草是需要艰苦的劳作和一定经济负担的,能不付出则得过且过。

游牧的变迁与终结 --- 草地畜牧业发展历程(3)


游牧的变迁与终结 --- 草地畜牧业发展历程(3)


这种暖季以草地放牧为主,冷季储草补饲的畜牧业生产模式,生产资料全部来源于草地,虽然对畜牧业生产者来讲是足够合理的,但对草地的环境压力很大。年复一年对草地的利用,无论是放牧还是刈割打草,土壤养分产生净支出,会造成草地土壤营养元素亏空,进而导致植被的退化。不合时节的放牧利用(如早春放牧),对草地植物的返青和嗣后生长影响极大,加剧了草地的退化。同时,这种生产方式虽大大提高了生产的稳定性,但由于冬季储草的营养价值低下,难以满足冬季饲养家畜的营养需求,仍存在着畜牧业生产效益较低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