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陽保衛戰:世界戰爭史上最偉大的保衛戰之一

唐睢陽保衛戰是中國古代城邑保衛戰中的一個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面對強敵,唐將張巡、徐遠率軍民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城池長達十月之久,以6800兵力抗擊13萬叛軍,歷大小400餘戰,殲滅叛軍12萬人,雖然最後因實力相差懸殊而失敗,但張巡堅守睢陽,臨敵應變,出奇制勝,有力地阻擋了叛軍南進江淮的通道,為唐軍組織反攻贏得了時間,從而保證了唐王朝錢糧重地免遭破壞,保衛了江淮的安全,創造了冷兵器時代據城防守戰史上的傑出範例。

睢陽保衛戰:世界戰爭史上最偉大的保衛戰之一

張巡與《守睢陽作》

《守睢陽作》一詩為張巡所作,再現了當時張巡、徐遠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堅強不屈、浴血奮戰而守城及戰鬥的情景: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道出了睢陽保衛戰的曠日持久和麵臨的危機形勢。睢陽所處的地理位置具有戰略上的重要性。安史叛軍也一開始就用13萬重兵包圍睢陽城。從春天開始,一直到這一年的七月,到了張巡寫此詩時,睢陽城已經到了旦夕可破的危急時刻。有人建議張巡棄城東走,但張巡、許遠繼續堅守,知不可為而為之。“苦”字飽含了將士們的飢餒之苦,同時也包含著他們終日連續作戰、裹瘡登城的疲勞之苦,客觀地反映了睢陽守軍所面對的種種苦難。“孤城”則道出了睢陽孤立無援的處境。當時睢陽四周郡縣先後都由於守將們叛的叛,降的降,或者擁兵自重,坐視不救,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睢陽尚在艱難地維繫著。“日漸”道出了睢陽危機的日日逼近;一個“危”字展示出孤城將陷的前景。

睢陽保衛戰:世界戰爭史上最偉大的保衛戰之一

“合圍侔月暈,分守效魚麗”暗示了敵軍重重圍裹,彷彿“月暈”之箍月一般,嚴實得水洩不通,唐軍面對強敵,儘管有城池可守,但仍不敢懈怠,於是採用有效陣法,進行警戒和戰鬥。“魚麗”本是中國古代軍事上的陣法名稱,張巡意在效法它嚴整而機動靈活的陣法。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唐詩紀事》記載張巡《謝金吾將軍表》雲“臣被圍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餘戰”,47日即有1800餘戰,那麼睢陽保衛戰中守軍每天要抗擊敵軍近40次的進攻,可以說無時不在戰鬥。面對如此頻繁的戰鬥,生出反感厭惡的情緒是在所難免的。但想到這是為國家效力,為君主盡命,想到守城的重要意義,仍然無比地自豪,指揮作戰仍然是從容鎮定。“時將白羽揮”傳神地描繪出張巡的儒將風範,也是其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精神的外化。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由於戰鬥頻繁,緊張激烈,守備條件又極差,部隊的傷亡情況自不必說。這裡的“瘡”字表明戰士們的傷口決非新創,它暗示出軍中缺醫少藥的情況已相當嚴重,戰士們的戰傷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以至經久難愈。“裹”字是寫將士們不顧傷痛仍舊帶傷出戰的情態,而“猶”字則是為了展示他們輕傷不下城池的主動性和堅強毅力。“飲血”者自然是重傷號:戰鬥的創傷痛得他們流下了眼淚,但當敵人攻城時,他們還照樣拼盡全力爬上城頭的矮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防守工作。總之,這兩句是以形象的語言再現了當時戰地的實況,表現了守城將士與孤城共存亡的悲壯氣概和自我犧牲的無畏精神。

睢陽保衛戰:世界戰爭史上最偉大的保衛戰之一

“忠信應難敵,堅貞自不移”則是張巡赤誠胸襟的袒露。意思是說:自己忠於君王,又能取信於士卒,應該是不可戰勝的。自己誓死報國的意志也是永遠不會動搖的。也是所有守城將士赤誠肝膽的寫照。

“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張巡對天子要報的只是自己和將士們艱苦守城的經過,想要說明的是,日後城池陷落決非自己主觀努力不夠,實在是客觀條件使然,從而希望天子能夠明察這裡所發生的一切,請求天子在他的身後不必進行苛責。“心計欲何施”是說在孤城不日將破,人將殉國之際,詩人感到自己死而無怨,遺憾的只是自己振興國家的許多想法、建議,將無由實現。我們看到的既是一個公而忘私、視死如歸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又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良臣賢輔的形象。

張巡領導的睢陽保衛戰,對商丘本地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紀念張巡而修建的“協忠廟”[成為沉澱在睢陽日後歷史中的那種頑強不屈、忠君報國的軍事防禦精神的象徵。他的戰鬥業績、高尚氣節以及愛國主義情操,對中國曆代知識分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睢陽保衛戰:世界戰爭史上最偉大的保衛戰之一

睢陽保衛戰看唐代守城戰

(1)從軍事戰爭角度來看待睢陽保衛戰

首先是指揮分工明確,張巡負責軍事統馭,“戰鬥籌畫一出於巡”,而許遠擔負調運軍糧、修理戰具等後勤保障工作,二者配合默契。叛軍重兵包圍睢陽,架雲梯攻城,又以鉤車破壞城上防禦設施,又造木驢、磴道進攻。張巡在戰爭中將其卓越的指揮能力及臨機應變能力發揮到了極至,相繼導演出了火燒叛軍、草人取箭、出城取木、詐降借馬、鳴鼓擾敵、城壕設伏、削蒿為箭、火燒蹬道等一幕幕活劇,一一摧毀叛軍攻城器械。叛軍硬是無法越雷池半步,只好掘壕立柵,改用長圍久困的戰術,不敢再輕易攻城。從對睢陽保衛戰的攻守城作戰的較詳細記載中,我們可以略窺攻城、守城器械較量之一斑。

(2)在攻守城的具體方法上

可以看到工程作業對抗和大型軍事機械在戰爭中的運用狀況:

草人借箭:張巡在守城的同時,非常注意奪取敵軍的糧草和物資裝備以為己用,其“器械、甲仗皆取之於敵,未嘗白修”。守城,箭是一大利器。一次箭用完了,則仿孔明草船借箭之法,在城牆上夜縋草人著黑衣,以為襲營之士,叛軍一齊放箭,皆中草人,一夜間得幾十萬支箭。

對付帶輪雲梯:叛軍修造帶輪雲梯,上有一大籠,裝精兵200人於其上,推至城邊。準備躍上城牆攻城。張巡急命人暗中將城牆鑿穿三個洞,等敵人云梯推進,即出一帶鐵鉤的大木,將雲梯鉤住使其不能退;再出一木頂住雲梯,使其不能進。敵進退不得時,再出一木,木末端置一鐵籠,內裝燃燒的另燃之物,將政雲梯燒斷,梯上之兵盡被燒死。

睢陽保衛戰:世界戰爭史上最偉大的保衛戰之一

設置敵樓:睢陽城上設有不少伸出城外數尺、專門用於觀察和防禦敵軍進襲的哨所“敵樓”,敵每攻城,均吃“敵樓”大虧。

對付鉤車:尹子奇命人造“鉤車”,項設巨型鐵鉤,“敵樓”遭此車釣擊,莫不立時摧毀。張巡命人在大木頂端紮上鐵鏈、鐵環,套住釣車車頭,拉入城內,截去鐵釣。

對付木驢:尹子奇再令人造“木驢”,內藏士兵,運至城下,企圖挖掘城牆,而城上射下的箭失,投下的滾木擂石均不起作用。張巡乃命人傾下沸騰的鐵水,將“木驢”燒為灰燼。火燒蹬道:尹子奇無奈,採用最簡單的“蹬道”攻城法,即強命士兵將裝滿泥土的布袋和柴草混含堆成一條斜坡,不顧犧牲,直通城上。張巡假裝無計可施,夜裡卻命士兵暗將松明等引火之物投下,混於“瞪道”之中。經二十餘日後,“蹬道”築成,尹子奇十分得意,準備次日攻城。張巡看準時機,突然率眾出城大戰,尹子奇慌忙火燒踏道迎戰。張巡卻暗中派人去“蹬道”放火,等叛軍發覺,火勢沖天,撲救不及。大火直燒了二十餘日方熄,“蹬道”蕩然無存。

睢陽保衛戰:世界戰爭史上最偉大的保衛戰之一

(3)在守城戰鬥中重視構築縱深工事

縱深工事可以加大防禦縱深。凡進行堅守防禦的城池,除加強城牆等主體工程外,一般還增築了城內的重城和城外的羊馬城以及壕、柵等附加工程。安史之亂時,張巡守睢陽,李光弼守太原和河陽,此三城均曾在城外增挖外壕、增建木柵或增築並據守羊馬城,以增大城池的防禦縱深。這種將野戰工事與永備工事結合一體的做法,對提高守城戰鬥的穩定性和韌性,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攻城的叛軍,為防止城內守軍出擊,也採用構築縱深工事的方式,沿城挖掘了三道又深又寬的壕溝,造成守城方的被動。

自《墨子》概括出攻城十二法之後,中國冷兵器時代的攻城方法以及對應的守城方法一直沒有大的變化,秦、漢至隋、唐的城市及營壘的攻防作戰,從總體看沒有超出墨翟所及戰國時城池攻防戰術的範圍。但從具體戰法上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火器出現前的5000年中,城池防禦體系也在不斷髮展變化之中。吳慶洲先生將火器出現前城池防禦體系發展歸納為十二個方面:1、城牆由一重演變為二重、三重;2、城門外加築甕城;3、城牆減少外側面的傾斜度;4、城牆上增建敵臺;5、城門前護城河上建造吊橋;6、增設羊馬城;7、城牆上方增築女牆;8、城隅設置角樓;9、城門設閘門或木柵;10、建設具有排水和軍事防禦雙重功用的排水道口;11、城外建弩臺;12、以磚石包砌城牆。

睢陽保衛戰:世界戰爭史上最偉大的保衛戰之一

由此可見唐代睢陽城時期,在沒有天險可依的情況下,唐代的睢陽城更多的體現了古代城邑保衛戰以少勝多的軍事對抗能力及守城將帥卓越的指揮能力及臨機應變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