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也能做成书?没错,这是一种境界

文|驿路奇奇

摘抄也能做成书?没错,这是一种境界

“国学经典”这几年被炒得很火,短短四个字,包罗万象,诗词大会、成语大会在唤醒,就连教改也透露出了回归传统的苗头,不可谓不重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启蒙,“四书五经”用来慢慢夯实基础、提升素养,国人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培养下一代学习经典的热情一下子变得空前高涨。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小窗幽记》,或许很多人未曾读过,但这“三大奇书”之一的大名,一定是如雷贯耳的。

作为“奇书”,它究竟“奇”在哪儿呢?

摘抄也能做成书?没错,这是一种境界

其一,成书过程“奇”。

此书原名《醉古堂剑扫》,是路绍珩结合自己在凡常点滴中的感悟,从五十余部经史子集撷取精华,集结而成。后来,经清代书商假托陈继儒之名,更名《小窗幽记》刊印出版,逐渐为世人所熟知。

因此,关于原作者的种种,现今反而很少提及,能查到的资料也不多。这以”奇“就奇在书的原作者不那么有名。不过,传说中关于其发过的三个愿还是十分动人心魄的。“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我们不妨以此共勉。

摘抄也能做成书?没错,这是一种境界

其二,内容设置“奇”。

本书分十二卷,从“醒”至“倦”,从严肃自省到感受美好,每一卷都用一小段段话为引,让人理解“卷”命名的原因,之后内容徐徐铺陈开来,作者撰写的状态状态逐步放松,不变的是一份含在其中的文人风骨与情怀。

如第一卷: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集醒第一。

摘抄也能做成书?没错,这是一种境界

其三,特殊体例流传之”奇“。

这本书属于小品文,前后关联度不强,任意翻到一页,都可以读下去。阅读时,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每章的相关内容,又是与章节主题联系的,可以为之自由论证。

比如:最后一卷中,“倩”用来书写美好的事物,于是内文中出现了扫石弹琴、隔帘花落、松梢月上等景象。

摘抄也能做成书?没错,这是一种境界

其四,创作思路之“奇”。

写作之人都知道,积累素材的重要性。现今的写作者,很多人在积累素材时都会有意识地摘抄一些名言警句备用。而这一本却帮我们汇聚了很多,不仅仅是按照每一卷的主题区分开,而且,还根据季节时令、不同场景、不同情境做了区分,如:

①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②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

而且书中亦包含一些普世哲理和我们此前较为熟知的诗句和典故,如:

①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交友道也。②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对于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典故,知识点也都做了标注,有利于拓宽视野。这样一来,这本书的内容就很丰富了,放在手边时常翻看查阅,能够在积累中有所收获。

摘抄也能做成书?没错,这是一种境界

在当今这个时代,将素材分门别类特别容易,不少软件和平台都能实现。而在过去全凭手写、靠脑记,能有意识的分门别类实属不易。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条理清晰的书不仅是我们积累素材的范例,也是素材本身。

有人说:《小窗幽记》之“奇”不仅在其笔下的美景佳物、静思明悟之中,更在其万花筒般的折射和映衬之中。

世象即人心,一本书能有如此气度和境界,也不枉陆龟蒙本人曾经发过的三个愿了。

作者:驿路奇奇,珍爱写作,坚持原创,专注书影评,偶写散文游记,乐交同好,愿笔下的文字开出花来,为你种下一个温暖的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