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服務型製造創新發展方向

服務型製造模式下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建立,宏觀方面需要良好的政策措施作為保障,微觀方面需要依靠企業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

聚焦服務型製造(2)

李剛 閆開寧

供應鏈管理早期最成功的案例當屬豐田的準時化生產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通過建立起供應鏈成員之間緊密的協作關係,消滅生產過程中的一切浪費。20世紀70年代,豐田推行準時化生產,推行生產均衡化同步化,實現零庫存與拉動式柔性生產,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其目的是以最優品質、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對市場需求作出最迅速的響應。

現狀與趨勢

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深入,20世紀90年代開始,供應鏈管理新模式不斷湧現,其中戴爾公司是典型的探索者之一。戴爾公司是採用大規模定製商業模式成功的典範:通過互聯網建立其企業與顧客的直接聯繫,迅速、準確地瞭解顧客的需求,並根據顧客的需求調整企業的生產製造方式,使企業能生產製造出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的產品。

進入21世紀後,世界領先製造企業紛紛利用互聯網優化自身的供應鏈管理體系,更多地聚焦於具有競爭優勢的核心業務環節,專注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高,而將非核心業務環節,例如原材料採購、零部件加工、整機生產、銷售,以及售後服務等環節外包,形成傳統意義上的製造企業間以及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的新型合作關係,構建成以自身為核心節點的服務型製造供應鏈網絡,從而獲得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我國的企業同樣在供應鏈管理領域積極探索。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企業對供應鏈管理重要性的認識迅速提高,整體的供應鏈管理水平也有了實質性的飛躍。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模式包括海爾、聯想、紅領集團等開展的在線個性化定製服務模式,以及陝鼓集團的分行業銷售的渠道體系變革等。2010年以後,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供應鏈管理模式可以與網絡經濟模式進行更深層次的融合,相應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得以被進一步優化。

當前的供應鏈管理集中呈現的趨勢為以下四方面。

突出主業、精簡副業:企業越來越趨向於從“大而全”轉型成“精而細”,通過聚焦於自己獨具優勢的業務環節,和其他企業開展分工協作,從而低成本、高速度地完成個性化產品—服務系統的生產。

新興技術作為支撐:服務型製造模式下的供應鏈管理趨向於結合相應技術,如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將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進而形成工業互聯網乃至產業互聯網。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基於信息不對稱而獲利的經濟活動逐漸失去存在的空間,數字化、渠道的扁平化和供應鏈的去中間化成為趨勢。

服務在供應鏈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企業廣泛開展製造及服務外包,希望供應商不僅僅為其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更是希望其能夠提供覆蓋了原材料及零部件生產、物流、售後維修保養等一體化的價值解決方案,從而使得發包方能夠更好地聚焦於其主業。

金融服務提供動力:隨著供應鏈網絡的形成,供應鏈成員會面臨各種財務方面的壓力,供應鏈金融服務可以緩解這類壓力,保障供應鏈的高效運作。

由於供應鏈管理貫穿著幾乎所有行業、企業的運營之中,因此其推廣應用場景和領域非常廣泛。僅以製造行業為例,服務型製造模式下的供應鏈管理可以應用於服裝服飾業(如紅領集團)、汽車製造業(如福特、豐田、陝汽)、專用設備製造業(如陝鼓)、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製造業(如小米、海爾)、航空航天製造業(如波音)以及金屬製品業(如飛馬國際)等行業和領域。此外,由於製造與服務的融合,此模式在其他行業(如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業、信息技術服務業等)也有廣泛的應用。

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向服務型製造模式下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整體上來說,轉型升級要經歷四個階段:內部供應鏈整合、外部供應鏈整合、內外部供應鏈協同、服務導向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企業及其供應鏈管理模式的轉變。

相關政策措施

服務型製造模式下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建立,宏觀方面需要良好的政策措施作為保障,微觀方面需要依靠企業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

對政府部門來說,要為服務型製造模式下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建立合適的制度環境。

發展和壯大各具特色的製造業和服務業集群。充分認識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實施集群化發展戰略。積極發展園區經濟,形成良好的區域發展環境;培育創新性“小而精”的企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發展製造業的上游、下游相關產業,增強配套能力,提高產業鏈的競爭力,降低供應鏈的運作成本。

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可以大大提升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因此,需要由政府出面,加強對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支持,強化面向企業服務的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減少影響企業間相互服務、相互融合發展的政策障礙,精簡服務流程,實現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實施產業“互聯網+”戰略,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政府部門應全面提升產業互聯網發展水平,大幅提升寬帶網絡與移動通信網絡支撐能力。建立支持現代企業供應鏈管理制度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

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法律、稅收、金融和激勵政策。要在法律法規、稅收、金融領域,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力度,同時給以必要的政策支持,讓服務型製造模式下的供應鏈管理有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

細化專業化分工,鼓勵專業化供應鏈服務企業的發展。通過發展互補和代償類產業鏈,細化企業間分工,強化企業間內生性聯繫,實現企業的專業化和規模化,促進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互動融合發展。鼓勵發展供應鏈服務企業,提供專業化、一體

化生產性服務,提升供應鏈運作效率。

企業的對策建議

對企業來說,構建服務型製造下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具體對策如下。

轉變供應鏈管理理念。企業應建立適合服務型製造情境的企業文化,確立更加體現“服務”的價值觀,轉變供應鏈管理的理念,並真正地在此理念的指導下優化供應鏈管理體系。一方面,企業需要在內部強調服務/顧客導向的理念,提升內部供應鏈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企業應與其上下游各類企業建立理念認同,營造更好、更穩定的供應鏈夥伴關係,在供應鏈內部形成顧客至上、服務至上的氛圍,共同努力,提升供應鏈運營效率。

確立供應鏈協作模式。企業應梳理自身的業務與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業務或能力的自制或購買進行決策。通常來說,隨著供應鏈規模的擴大以及業務複雜性的提升,單一企業基本不可能獨立完成所有環節的工作,因此,對大多數傳統制造企業而言,非核心業務/流程外包是更加理性的選擇。在此基礎上,服務型製造企業聚焦於各自的核心能力,相互之間基於核心能力,開展業務流程級別的深入合作,形成具有穩定結構的服務型製造網絡。

建立供應鏈風險應對策略。為了更好地應對可能產生的供應鏈風險,企業應當構建跨部門跨組織的供應鏈風險管理團隊來組織相關過程的構建與實施;在組織內部和供應鏈範圍內傳播和共享關於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理念、知識和文化,從而在思想上取得供應鏈風險管理的共識;建立起企業內部及企業間供應鏈風險信息收集、評估和應對機制;調整其供應鏈風險管理戰略,以確保該戰略和供應鏈管理以及企業戰略一致,從而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在行動上指導相關過程的順利實施。

加強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建設。企業應在完善內部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構建/加入可以嵌入整個供應鏈管理系統的信息系統平臺,主導/參與相應的供應鏈管理規範標準,整合供應鏈體系各類資源,加強信息交互,促進供應鏈管理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