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岳飛北伐成功的必然性

建炎四年(1130年),岳飛擊敗完顏宗弼、原統制戚方後,在房東張大年的屏風上的題詞:"近中原板蕩,金賊長驅,如入無人之境;將帥無能,不及長城之壯。餘發憤河朔,起自相臺,總髮從軍,小大曆二百餘戰。雖未及遠涉夷荒,討曲巢穴,亦且快國讎之萬一。今又提一壘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一舉而復,賊擁入江,倉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馬不回耳!今且休兵養卒,蓄銳待敵。如或朝廷見念,賜予器甲,使之完備,頒降功賞,使人蒙恩;即當深入虜庭,縛賊主喋血馬前,盡屠夷種,迎二聖復還京師,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時過此,勒功金石,豈不快哉!此心一發,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飛書。"岳飛一生的志向,在題詞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其時岳飛27歲,距離被宋高宗以"示逗留之罰與跋扈之誅"罪名迫令自害,還有十二年。

論岳飛北伐成功的必然性

臺北市林森公園嶽武穆像

第一部 岳飛締造了南宋一朝北伐的最佳局面

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第一次北伐,收復襄漢、唐州和信陽軍。紹興六年(1136年)七至八月,岳飛第二次北伐,收復商州、虢州、順州。九月,岳飛第三次北伐,在唐州、虢州、蔡州一帶擊敗數十萬偽齊劉豫主力。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朝太子太保、領行臺尚書省、兼都元帥完顏宗弼(金兀朮)率十二萬人馬,兵分四路進攻南宋,岳飛領兵出擊,第四次北伐。

論岳飛北伐成功的必然性

南宋劉松年所作"中興四將"圖(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左起第二位為岳飛。

完顏宗弼親率主力攻入開封,元帥右監軍完顏撒離喝攻陝西,河南知府李成攻西京河南府,聶黎孛堇攻京東路。南宋方面,陝西戰場上由吳璘和完顏撒離喝對峙,京東路戰場上由韓世忠和聶黎孛堇對峙,兩方僵持不下。在最關鍵的中部戰場,完顏宗弼親率主力,在李成一軍的幫助下,對陣岳飛的"岳家軍"、張俊的"行營中護軍"、劉錡的"八字軍",雙方將在此展開南宋建元以來最激烈的一戰。

繼劉錡在順昌大破金兵重裝騎兵"鐵浮圖""柺子馬",金兵死傷一萬五千餘人後,岳家軍也節節勝利,先後收復蔡州、鄭州、潁昌、淮寧、西京河南府。七月八日,完顏宗弼領精銳馬軍一萬五千多騎直撲岳飛指揮部郾城,要與岳家軍展開決戰。岳飛命令岳雲領兵出擊,並說:"必勝而後返,如不用命,吾先斬汝!"岳雲的馬軍不斷打退金軍的衝鋒,直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但金軍後續部隊不斷到達郾城增援,戰事趨緊。此時,岳飛親率四十精銳親兵鐵騎突出陣前,都訓練霍堅上前勸阻:"相公為國重臣,安危所繫,奈何輕敵!"岳飛回答"非爾所知!"提槍躍馬衝出,以箭射金軍陣地(岳飛挽弓三百宋斤,是南宋軍人最高記錄)。岳家軍將士看到統帥親自出馬,頓時精神大振,全力死戰,完顏宗弼潰敗逃走,岳家軍獲得了"郾城之戰"的完勝。

七月十三日,岳飛派張憲率主力進入完顏宗弼殘軍所在的臨潁縣,再次尋求和其決戰。驍將楊再興等三百騎前哨在抵達臨潁縣南的小商河時,與完顏宗弼的主力猝然相遇。楊再興及三百騎兵一番血戰,殺死金兵萬夫長、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百餘人,士兵兩千餘人,而楊再興和所領三百騎兵也全部戰死。小商河之戰後,完顏宗弼因為懼怕岳家軍驚人的戰力,不和張憲主力決戰,只留下八千金兵守臨潁縣,自己帶領殘餘主力轉攻潁昌府,企圖挽回敗局。十四日天明,張憲軍攻佔臨潁縣。十四日上午,完顏宗弼率領剩餘全部主力騎兵三萬多騎、步兵十萬名,攻擊潁昌府城,卻被潁昌府岳家軍統帥王貴和岳雲再次擊潰。潁昌之戰中,完顏宗弼的女婿萬夫長夏金吾陣亡,副統軍粘汗孛堇身受重傷,抬到開封府後死去,金軍千夫長被格斃五人。岳家軍活捉漢人千夫長王松壽、張來孫,千夫長阿黎不等敵將七十八名。

七月十八日,岳家軍全線進擊,抵達距離北宋故都開封西南四十五宋裡的朱仙鎮,對開封實施戰略包圍。此時,河北、河東地區的忠義民兵也紛紛響應,在敵佔區攻城掠地百餘里以支援岳家軍。完顏宗弼被迫放棄開封北遁。岳飛為捷報頻傳而高興,對將士說道:"今次殺金人,直到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

第二部 高宗以戰促和,忍棄中原,故忍殺岳飛

論岳飛北伐成功的必然性

眼看故都開封收復在即,患上了"恐金症"的南宋最高統治者宋高宗暴露出了他以戰促和的真面目。在高宗心裡,靖康之恥、國恨家仇、恢復中原什麼的一點都不重要,防止諸大將因北伐成功而成外重之勢,進而威脅他皇位才是第一要務。為此,在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初,大致與郾城之戰同時,發出了第一道班師詔。七月十八日,即岳家軍全線抵達朱仙鎮之時,第一道班師詔送達。

岳飛鑑於當時完勝的戰局,寫了一封奏章反對班師:"契勘金虜重兵盡聚東京,屢經敗衄,銳氣沮喪,內外震駭。聞之諜者,虜欲棄其輜重,疾走渡河。況今豪傑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圖之。"但隔了兩三日,在朱仙鎮已克,完顏宗弼逃出開封之時,岳飛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其中全是措辭嚴峻、不容 反駁的急令,命令岳家軍必須班師回鄂州,岳飛本人則去"行在"臨安府朝見高宗皇帝。

岳飛不得不下令班師。百姓聞訊攔阻在岳飛的馬前,哭訴說擔心金兵反攻倒算:"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岳飛無奈,取出詔書出示眾人,說:"吾不得擅留",百姓哭聲震野。岳飛決定留軍五日,以便當地百姓南遷,大批百姓扶老攜幼跟隨岳飛南歸。岳飛撤軍之後,金軍重新佔領開封、宿州,並因當地漢人幫助過宋軍進行殘酷的屠戮報復。當岳飛聽到中原傳來的宋軍敗訊,只能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的第四次北伐因為政治原因而失敗。

紹興十一年(1141年)春,兀朮乘各路宋軍奉詔南撤之機,率騎兵號稱十萬,再次進攻南宋並大敗宋軍。待命舒州的岳飛得知戰局變化即揮師北上。岳家軍抵達濠州以南的定遠縣後,兀朮聞風渡淮而遁。這是岳飛最後一次指揮岳家軍。岳飛、韓世忠、劉錡、楊沂中等人班師後,於四月下旬,被高宗陸續解除了兵權,以便為《紹興和議》做好準備。

紹興十一年七月,万俟卨、何鑄、羅汝楫等上書指控岳飛。八月,岳飛罷職。十月,岳飛、岳雲父子被逮捕下獄,齊安郡王趙士㒟以闔門百口保岳飛沒有二心。同時,高宗派魏良臣赴金,提出要再次議和。十一月,金國派蕭毅、邢具瞻為審議使,隨魏良臣回南宋,提出再次議和的條件,高宗夢寐以求的《紹興和議》達成。十一月二十七日,岳雲及張憲被斬首。韓世忠認為岳雲、張憲二人罪不致死,當面質問秦檜,但秦檜表示"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紹興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刑部大理寺發佈《刑部大理寺狀》,認定岳飛"坐觀勝負,逗留不進""指斥乘輿""致張憲意待謀反" "坐擁重兵……逗留不進"等罪名成立。高宗為了向金人展示議和誠意,以"示逗留之罰與跋扈之誅"為由,於當天(除夕之夜)下詔"特賜死",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命岳飛自鴆,並梟首。

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岳飛被殺後,高宗立刻派出使節去五國城(今黑龍江哈爾濱市依蘭縣依蘭鎮五國城村)接韋太后,金遣完顏宗賢、劉祹護送徽宗梓宮、韋太后回臨安,八月韋氏到達宋都臨安。劉祹問南宋官員:"岳飛以何罪而死?"南宋接伴官回答:"意欲謀叛,為部將所告,以此抵誅。"劉祹嘲諷道:"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飛,所至紀律甚嚴,秋毫無所犯。所謂'項籍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為我擒'。如飛者,無亦江南之范增乎?!"


論岳飛北伐成功的必然性

南宋·《八相圖》中的秦檜全身立像

據《宋史》記載完顏兀朮曾遺秦檜書曰:"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把殺岳飛作為同意簽訂《紹興和議》的條件。但從劉祹與南宋官員的問答來看,金人也不知道岳飛以何罪而死。實際上這一切都是高宗為了偏安江南,穩固自己的帝位。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有一首《吟嶽王詩》用冰冷的筆法,道出了高宗殺岳飛的內幕:

臣飛死,臣俊喜,

臣浚無言世忠靡。

臣檜夜報四太子,

臣構稱臣從此始。

《紹興和議》確定了完顏昌提出的、秦檜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即原籍載《紹興和議》規定的南宋境內的漢人歸南宋,原籍在《紹興和議》規定的金國境內的漢人歸金國。從此,被宋高宗和南宋朝廷拋棄的北方漢人不但成為金國臣民,被迫站在了故國的對立面,而且不能南逃,否則將被遣返。換句話說,《紹興和議》簽訂後的北方漢人若從此投靠金朝,就不能再認為其是漢奸了。一百多年後的1279年,南宋朝喝下了宋高宗釀造的毒酒:河北的金國漢人,元鎮國大將軍張弘範在崖山海戰滅宋,並於崖山勒字"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曾有人在前加了一個"宋"字,但按照《紹興和議》,張弘範並非宋人。歷史就是這麼殘酷、這麼弔詭,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幻化成了這十二個血淋淋的大字。

論岳飛北伐成功的必然性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皇太子趙眘(宋孝宗)即位,準備北伐,七月下詔平反岳飛冤案,追復少保、武勝定國軍兩鎮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詔曰"飛起自行伍,不逾數年,位至將相,而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屢立功效,不自矜誇,餘烈遺風,至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眾師行不擾,動有紀律,道路之人歸功於飛。雖坐事已歿,而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追復元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乾道六年(1170年)七月,立廟祀於鄂州,額名"忠烈"。淳熙五年(1178年)九月,諡"武穆"(折衝禦侮曰武 佈德執義曰穆)。宋孝宗對岳飛之子嶽霖說:"卿家紀律、用兵之法,張韓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朱熹與門生論岳飛,門生問:"嶽侯若做事,何如張韓?"朱熹說:"張韓所不及,都是他識道理了。"門生又問:"嶽侯以上者,當時有誰?"朱熹答道:"次第無人。"

第三部 岳飛繼續北伐,能否直搗黃龍?

論岳飛北伐成功的必然性

精忠岳飛

在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之前,岳家軍取得了郾城、潁昌、朱仙鎮一系列的勝利,此時正是南宋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大好時機。直至明太祖朱元璋北伐蒙元,近三百年南方政權都再未取得過這麼好的戰機。從這個角度來說,宋高宗、秦檜兩人為鞏固自己的帝位、相位而頒發的"十二道金牌"以及簽訂《紹興和議》等賣國行徑,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賣國賊。

清王夫之說:"岳飛之能取中原與否,非所敢知也;其獲譽於士大夫之口,感動於流俗之心,正恐其不能勝任之在此也。受命秉鉞,以軀命與勁敵爭死生,樞機之制,豈談笑慰藉、苞苴牘竿之小智,以得悠悠之歡慕者所可任哉!"則恐怕是不敢得出岳飛繼續北伐可以成功從而觸犯後金政權的坐而論道之說了。

岳飛當時面臨著二個不利方面:一是由於劉錡、張俊等已先按詔撤軍,岳飛若不奉詔班師,則政治上、軍事上都將陷於被動,孤軍深入,後援斷絕。一旦高宗下詔宣佈岳飛為叛逆,派出張俊等人與金兵夾攻岳飛,則岳飛將陷入極其危險的地步。二是金朝軍事實力仍比岳飛強大。岳家軍總人數在十萬人左右,而其時金人地方萬里,控弦百萬,優勢明顯。

岳飛也有三大優勢:一是金人雖地廣兵多,但被其征服的地域如雜女真、渤海、契丹等仍時有反叛,蒙古人的勢力也已在逐步興起,如1146年8月,因為蒙古諸部侵略金國北部邊疆,完顏宗弼率領八萬金軍征討,但卻無法攻克,已經足以佐證蒙古人在當時已經具備相當的實力。金朝皇室內部爭鬥也非常激烈,如高宗紹興九年(1139年),宗磐、宗雋、宗英、宗偉、撻懶等王公大臣都在內部爭鬥中被殺,完顏宗弼才得以掌握金朝軍事大權。金人地域遼闊,兵源散落,倉卒之間不易賦輸調發,而且塞外胡人的特點是可以同勝卻不可以同敗,一旦戰局僵持不下,或者稍有挫折,胡人內部極易暴發衝突。

論岳飛北伐成功的必然性

岳飛與金兀朮的對決

二是中原淪陷地區民心士氣可用。北宋之時,雖然面對遼、西夏軍事上的擠壓,但朝廷對百姓基本做到了與民休養,民間耕而食,蠶而衣,富者安,貧者濟。一旦淪陷,金人視漢人為奴僕,並強迫漢人剃頭辮髮,禁止漢服,甚至販賣漢族人口到韃靼、夏國去交換軍馬。猛安、謀克移屯中原後,奴蓄漢人為之佃蒔,奪其田而役其力。大量的華北農民從自由民變成女真族的奴隸,中原民眾怨已深、痛已巨,而怒已盈,客觀上存在民心眷戀舊主,盼望南宋北伐進取中原的心思。更有不堪忍受金人統治的民眾相率上山,組成了忠義民兵。這些民兵雖被金兵多次圍剿,但總人數仍在幾十萬以上,而且他們長期與金兵作戰,熟悉金兵的打法,對金兵毫無所懼,甚至曾出擊金兵,差點抓獲金左副元帥粘罕。

論岳飛北伐成功的必然性

岳飛像

三是岳飛本身。在南宋的所有軍隊中,岳家軍的戰鬥力是最為強大的。元修《宋史》記載:岳飛治軍以身作則,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女真人讚歎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完顏宗弼也承認"諸帥易與,獨飛不可當",金兵畏服岳飛,平日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稱其為"嶽爺爺"。朝廷主戰派頭號人物、宰相李綱稱讚岳飛"年齒方壯,治軍嚴肅,能立奇功,近來之所少得,異時決為中興名將"。當岳飛奉詔班師、金兵重新佔領開封並進擊淮西時,一聽說岳飛率兵馳援,馬上退回北上,可見金兵畏懼岳飛已經到了聞風喪膽的地步。

明朝大學士丘濬評價:"自古名將不用古兵法者三人,漢霍去病、唐張巡、宋岳飛而已,皆能立功當時,垂名後世。"霍去病用兵靈活,善於快速突襲,漠北之戰消滅匈奴主力7萬人,封狼居胥。安史之亂中,張巡以不到萬人堅守睢陽城六個月,大小四百餘戰,殲滅叛軍十餘萬名。張巡曾經對自己的對戰術作了精準的概括:"古者人情敦樸,古軍有左右前後,大將居中,三軍望之以齊進退。今胡人務馳突,雲合鳥散,變態百出,故吾止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上下相習,人自為戰爾。"岳飛用兵不拘泥於陣法,強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好野戰,與張巡頗有共同之處,正是金人的剋星。

岳飛的北伐戰略,可以這樣實施:

一、在北伐收復的戰略要地如關中、洛陽、海州地等招募光復之地民眾和整編的忠義民兵聚兵為屯,每屯約十萬人,分以荒蕪之田地,免除一應稅賦,並嚴加操練,使之具備一定的戰鬥能力,則人有常產而上無重斂,形成穩固的鏈式防守,使得金兵不敢像此前那樣隨意地攻擊南宋的淮南、川陝一帶,既穩固了後方,也可以為北伐軍提供兵源、糧草。

二、避實擊虛,出擊山東。朱仙鎮大捷後,先作出要一鼓作氣收復開封、北渡黃河之勢,將金兵主力調往河北一線。而岳飛自領三萬大軍,晝夜兼程,直取山東。海上派遣戰艦配合,馳突於海州、登州、緇州等,水陸夾攻。由於金人山東防衛之兵已被調往兩河,岳飛大軍一至,山東指日可下。山東既下,距離金朝老巢已不過一千二百里,大軍五日可達,必然河朔震動。此時岳飛厲兵秣馬,傳檄河朔,讓北方淪陷區民眾知道南宋恢復中原之意堅決,必將踴躍支援岳家軍,則金人敗形大露。此時,被征服的遼朝舊地也必然會相軋而起。當此之時,岳飛令河南、山東之軍移兵兩河,首先收復河東恆、代、太原、澤、潞、汾、晉,河北真定、懷、衛、浚等州,然後拔潼關而守之,穩固川陝,形勝之地盡在掌握之中後,進兵燕雲十六州。

論岳飛北伐成功的必然性

三、還都開封,聯遼滅金。對金反攻態勢形成後,當請高宗還都開封,並昭告天下,不僅要收復燕雲十六州,更要直搗黃龍,一雪國恥。同時,為了團結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對內應明令天下,對於被金朝脅迫出任淪陷區官史的,只要沒有為虎作倀欺壓百姓的,一律免於責罰;若詔令已下仍為金朝所用的,則視為漢奸嚴懲不怠。對外,和仍在反抗金朝的遼朝契丹人結成戰略同盟(甚至可以引蒙古為外援,因金人對蒙古也實施了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兩個都遭受了滅國之痛的國家攜手,從漠北、中原、山東三個方向對金朝發起總攻,夾擊金人東京、北京、西京等州府,最終直撲上京,"搗其巢穴,絕其種類"(大明成化皇帝因建州女真屢犯明朝邊境嚮明軍下達的詔令用語)。

所有這些假設的前提是,宋高宗、秦檜不會對岳飛的北伐計劃進行阻撓。從曾被金人"搜山檢海"追索、患上"恐金症",苦於要投降女真而不可得的高宗以及曾被金人俘虜的秦檜一貫的賣國行徑來看,很難。或者,岳飛將自己全部家屬送往臨安為質,這樣能否讓一直擔心大將勢重從而威脅皇權的高宗感動呢?又或者,當岳飛的北伐計劃實施到收復山東之後,親身前往臨安為質,而將部隊交與高宗,由高宗指派韓世忠、張俊等人指揮,但這樣韓、張等人能否勝任?高宗又會不會從疑忌岳飛改為疑忌韓、張?或許有人會說岳飛可以代南宋朝廷自立之,但岳飛之所以為岳飛,而沒有成為某一朝某一代的開國之君,是因為趙宋政權作為中華民族的國家標誌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這個政權再怎麼糜爛,再怎麼腐敗,也比金朝政權來得高級的多,文明的多,進步的多。岳飛從來都不曾有另建政權的意圖,只是想團結在趙宋的旗幟下一致抗金。

但是,從岳飛從朱仙鎮班師直至風波亭遇害尚有近1年的時間,這期間高宗還升任岳飛為樞密副使,也說明當時高宗還沒有必殺岳飛的念頭,畢竟他還需要岳飛為他抵禦女真人,通過戰場的勝利為他與金人議和爭取更多的資本。所以,只要岳飛行動足夠快,能夠在十天內攻佔山東,進兵河朔,高宗是完全可以樂見其成的。

論岳飛北伐成功的必然性

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不可逆性,再美好的假設也只是個假設。岳飛(也可以說是高宗)沒有能夠讓這個假設成為事實,是國家和民族的不幸,這又從側面印證了朱元璋的偉大。即使在燦若群星的中國古代英雄人物中,岳飛也是最光芒閃耀的那一位。岳飛盡忠報國、還我河山的精神早已穿越時空,成為中華民族永恆的精神財富。在關係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正是在岳飛"還我河山"精神的激勵下,擊敗了妄圖讓中國亡國滅種的日本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