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如何溝通更合適?

  當許久不聯繫的人突然發來一句:“在不在?”你第一反應想的是什麼?

  以前遇到這種情況,對方十有八九就是來“發喜帖”的,而這時我往往是立馬回憶一下當初自己婚禮時收了人家多少禮金。可現如今身邊人該結婚大多已經結婚了,此時問這麼一句“在不在”,反倒難以拿捏“老朋友”的動機了。

互聯網時代,如何溝通更合適?

不在不在

  而回復對方的結果通常分三種—— 一種是我立馬回一句“在”,一來二往地便攀談起來;另一種是過段時間再回復,而對方也是等了許久才進而回復,如此幾次,事情才開始聊上;還有一種就是許久後回覆,對方稱沒什麼事已經解決了云云。

  就我個人而言,如果有要緊事,最好還是直截了當,一通電話讓對方感覺到這事情的重要性,在微信或QQ等聊天軟件中留言,你很難期待對方能隨時盯著手機及時給你反饋。而如若事情既不急,又希望得到別人的意見,那何不直接省略攀談的過程,簡單快捷地便表達出來呢?

互聯網時代,如何溝通更合適?

互聯網思維

  當前發達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點類似於大腦運作體系,每個人都是一個單位神經元,通過手機向他人發送信息,就像一個神經元向另外一個神經元發送了電子信號,在手指點下去的一瞬間即可到達,確實更高效。可若神經元之間增加了“攀談”這一形式,反而會把這種高效率的傳播系統降低許多。

  舉個栗子:你想跟張三借1000塊。如果你這麼問:

“在?”

“嗯?”

“最近忙不忙?”

“不忙,你說。”

“不好意思,不知道怎麼說。”

“沒事你說。”

“我最近要報考駕照。”

“嗯?”

“下個月才發工資。”

“嗯?”

“能不能借我3000塊先頂一下?”

“……”

“在?”

系統:“您還不是他(她)好友,請先發送好友驗證”

互聯網時代,如何溝通更合適?

網絡詐騙

  估計這時候人家已經懷疑你是被盜號要騙錢了,反之,如果你一上來就直接發:“有沒錢?借3000考車,下個月還。”對方倒是可能會打個電話過來問一下是不是真的缺錢。

  最近在思考“互聯網思維”到底是一種什麼系統,可能這種直接表達的神經元傳遞模式算是一種吧。不要太多套路,直接走心問,能答的別人會回答,能幫的別人自然也會幫。就好像前前兩天我家孩子生病了,我將她的症狀發到朋友圈,一下子便有好幾十個人留言闡述他們對這一症狀的看法,有四個好友直接把解決的方案發給我,也不需要我過多地回覆什麼(在這裡對各位深表感激)。

  所以,想通過網絡找人幫忙,別問在不在,有事請直白。這裡的直白更側重於直接書寫出來的意思,為什麼不用有事請直“說”做標題,是因為語音的傳遞效率比文字低,同時也考慮到對方有些場合不便聽語音。當然,你也可以用語音識別功能把語音轉化為文字,但如果說的不是普通話或者識別出的文字與語音本身誤差太大呢?

  用文字的方式把事情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來,一方面能夠提高溝通效率,另一方面更體現出對對方的尊重。寧可麻煩自己,也不勞駕他人,在這個敏感的社會,往往這樣的細節才更體現一個人的素質與教養。

互聯網時代,如何溝通更合適?

互聯網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