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为什么被有的人不看好?

气息秀


教师工作不被人看好,其实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其实在旧社会里,教师是一种卑微的职业,既无权势,又无财利,因此人们看不起他,不愿去当教员。这轻视教师的思想影响很深。主要有以下几个根源。

一旦学生发生较大的问题,领导不敢拿家长和学生怎么样,但他们敢处理老师,之所以事儿发生后敢让老师背黑锅的主要原因就是内心中从来没有教师,表面处理一个老师,实际上打击了一片,在现实生活中,老师被家长投诉的事例数不胜数,这是老师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尽管嘴上高唱教师是伟大的职业,可是心里觉无比的鄙视。比喻说老师小气,老师较真,教师认死理,反正就是教师迂腐,不可理喻。还有对教师的道德绑架比较严重,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是现在很多教师发现这不过是给老师头上戴了一个枷锁。扣了一个高帽,从而导致的社会对教师群体的道德评价会偏低,哦,有了这顶高帽就可以要求老师的行为达到严苛的高度,甚至不允许有任何的差池。这是教师不被看好的第二因素。

不了解老师行业的人觉得老师很轻松,每天上两节课,批改批改作业,就没事了,但其实老师的工作很繁琐,很复杂,除了正常教学之外,还有学校各种额外工作,上级检查,学校评比,教师评比,才艺展示,等等,每一个活动都耗费首做老师的精力。这是做教师辛苦艰难、不被看好的第三个原因。

但愿今后社会越来越重视教师这个职位。 给教师应有的权利和尊严。这样才能为我们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真情换真爱


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前已经写过了一个系列,其中《拉了一辈子犁,快到地头了。教师是头牛?》,好像也在《头条》上发表。我在里面已经有了论述,这里就不多解释。下面,我简单地说说我的观点:

第一,观念的问题。

自古至今,教师地位一直不高。教师行“九”,位于上九流的第九位,属于最末,这就是人们口里的“臭老九”的来历。

大家熟悉的“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就是南宋臭名昭著的秦桧说的,这是他的亲身体会。当初,其未发际的时候,当过私塾先生,也就是教师,体会到了当教师的滋味,一怒之下,发奋读书,于是,就有了这句名言。

其实,就连“至圣”孔子,当教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学而优则仕”,说的很明白,读书是为了当官的。你当个教师,算什么?

第二,收入的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在初中就学了。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你的社会地位。

关于这个论点,有太多的论据了,都不好意思举了。在我的文章里,有太多的篇幅介绍了这个问题。

最简单的例子,看看身边的人,特别是九零年以前的教师,有几个娶到心仪的对象?“嫁个干部有权,嫁个工人有权,嫁个教师丢脸”,就是真实的写照。

天可怜见,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还算是“天之骄子”,一旦没有所谓的关系,脱了教师这张皮,一直到两千年以前,有几个混的如意?

第三,社会对教师要求太高了。

教师,就是个职业,别拔高,别道德绑架,真的,都不容易。

第四,发展前途有限。

是乎,教师就该清贫,就该视钱财为“阿堵物”,才能满足某些人的阴暗心理,结果导致现在的局面,让人唏嘘。

教师是事业编,有一道明显的天花板,想突破,难上加难。关于这一点,不说也罢。

好了,时间已晚,就说这几句,希望说明问题,再见。


乐天知命故不忧


教师地位虽有所提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仍不被大多数人(不是有的人)看好,细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社会地位的原因

1.进入封建社会后,教师地位就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是到明清时代,更是每况愈下。那时教师地位的低下从"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传言中可见一斑,清代郑板桥也曾用"教书原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的打油诗刻画过教师地位的尴尬。

2.新中国成立后,教师地位没有根本性改变,特别是文革期间,教师人格受侮辱,尊严受残踏,被人称为"臭老九"。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但仍不尽人意,根据中国教育报所做的2019年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社会地位感知方面,近七成教师认为社会不尊重教师职业。

3.教师职业缺乏良好的发展前景。教师职业由于一眼就可以望到头,整天打交道的都是小孩子,手中无权,袋中无钱,所以,男孩子一般不愿从教,近5年,我县录取了240名公费师范生,其中男生仅19人。男孩子从教,有的连对象都找不到。

二、经济待遇的原因

1.大部分教师工资仅能解决温饱问题。目前,教师工资较以前虽有了很大提高,也基本上能兑现,但既是如此,大部分教师也仅能维持温饱。我县教龄5年内的教师,年收入不足3万,教龄20年内的教师,年收入不足5万。

2.工资收入同公务员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同龄员工相比有较大差距。教师工资不仅与公务员、警察、电力系统职工、烟草系统职工等无法相提并论,就连以前待遇差不多的医生也无法比,我县县人民医院医生,就连刚参加工作的月薪也近万元。

三、工作风险的原因

1.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较苛刻,对教师关注度高。历史上,过于将教师圣人化、道德化,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与理想人格,贬低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教师的风吹草动都能引起很多社会性的争议,尤其是在强大的媒体舆论下,教师往往成为弱势群体。

2.家长望子成龙心情迫切,对教师期望值过高。社会重视教育是不假,但重视教育并不等于重视教师,家长是把教师理解成不需要独立人格的教学工具,是按照自己的要求来提供服务的一个工具式的人,当一个人被理解成工具时,何来尊重?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地位低下是可以理解的。

3.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对教师压力较大。为了学校的声誉和校长的业绩,学校对教学质量实行排名,并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绩效工资发放等的主要依据,教师工作压力较大,所以,部分年轻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有的干脆选择辞职。

4."校闹"频频,教师动辄得咎,有时甚至还有生命危险。作为弱势群体,学生打骂教师后,大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甚至还被学生、家长、媒体“倒打一耙”而蒙羞受辱。反过来,如果学生出了事,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教师都脱不了干系,如此这般,教师怎敢扬眉吐气地从事本职工作,社会地位又从何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