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如果司马家族不反,曹魏政权会不会统一三国?

历史缘来有此


首先,司马家族不可能不反,曹魏羸弱,是个聪明人,有点野心都会造反,比如邓艾和钟会,曹魏如果自身如果没有出个人才或者明君,统一三国还是有难度的。因为司马懿家族后代也不太行,可能撑不到统一的那会。应该假设没有人造反,这种情况下,是可以统一的。


风落客前花


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司马家族动了谋朝篡位的“小九九”,才导致三国统一的进程滞后了不少。倘若不是“四马分曹”打乱了曹魏王朝的发展轨迹,光凭蜀汉和东吴这两个地方割据政权的势力,根本无法与曹魏并存半个世纪之久。

曹魏国力远胜蜀吴,天下归魏实乃大势所趋;

我们常说,三国时期是“魏蜀吴三足鼎立”,其实这就太抬举蜀汉和东吴了。因为,与坐拥中原的曹魏相比,仅得益州一隅的蜀汉和控制东南的东吴,充其量不过是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据政权而已,两者即便凑在一块,其国力也还是逊色于曹魏。

从疆域上来看,在东汉三十州中,仅曹魏一家便独占了九个(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雍州)。而实力次于曹魏的东吴,才大致控制扬、梁、荆三州,其中扬、荆两州北部,有部分州郡还是控制在曹魏手中。至于蜀汉则混得更差,仅控制益州一隅之地。从人口规模上来看,曹魏拥有440余万人,东吴拥有250万人,而最弱的蜀汉其人口还不足百万。也就是说,蜀吴两国人口相加,也还是比曹魏人口少了100万左右。

由此可见,曹魏的综合国力对比于蜀吴两国,可是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因此,三国时期的格局并非“魏蜀吴三足鼎立”,而应该是“蜀吴联合,以抗强魏”才对。所以,天下归魏其实是必然结果,跟“司马家族反不反”没有必然联系。

然而,司马家族虽并没有改变曹魏统一天下的结果,但却很大程度上延后了其统一天下的进程。

因为,曹魏皇族本身并不昏暗,开国的魏文帝曹丕及之后的魏明帝曹睿,都是文韬武略的明君。即便是被司马家族架空后,曹魏皇族也有一位满腔热血的高贵乡公曹髦,他不甘沦为傀儡,有冒死“拨乱反正”的决心和勇气。

倘若司马家族不是从一开始就打着谋夺曹魏江山的算盘,而是尽心辅助曹魏幼主,尽力报效朝廷,曹魏王朝便不必被内部斗争和杀戮所耽误,可以加快消灭蜀吴,统一天下的步伐。

可惜,司马懿不光狼子野心,而且还心狠手辣。他不顾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主的知遇之恩,夺权专政,架空宗室,欺压曹魏幼主。

当初,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曾以洛水为誓,承诺只要曹爽服软投降,则只免去他的官职,宽恕其一族及党羽。结果,司马懿事后却背信弃义,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全族诛杀殆尽,还将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一众臣僚,全部斩尽杀绝。

而通过血腥政变夺权的司马懿,之后更加疯狂,开始对曹魏内部反对自己的势力进行疯狂的镇压和杀戮。王凌、令狐愚因不满司马懿专权独断而起兵,司马懿率军讨伐,王凌事败,服毒而死。然而,司马懿并不满足于军事上的胜利,居然还挖开王凌和令狐愚的坟墓,将两人剖棺暴尸三天。一系列所作所为,令人发指!

司马家族在曹魏内部掀起了一系列政治斗争,致使曹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陷内耗漩涡之中,无法将精力和重心放在对蜀吴的攻势上。这无疑使曹魏统一天下的进程被动延后,从而导致三国并存的局面进一步延长!



这些历史要读


先直接说答案,无论司马家族反与不反,最终三国都必将走向统一,司马家族篡魏后,加速了统一的进程而已。

下面,掌心先从宏观层面,说说为什么三国必将走向统一,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证明王朝正统性的需要。

在封建社会,一个政权能否长期稳定地存在,证明政权合法正统是最重要的。

曹魏王朝虽然是献帝禅让得来的,程序到位,手续完备,但如果不能真一实现华夏大一统,那个也只是自嗨而已。毕竟还有蜀汉,东吴两个自称为帝的政权存在。

这一点非常像战国时期,虽然七个诸侯国都自称为王,但如果不能统一,那就只能算作诸侯国,所以七国都时刻想着兼并统一,以到达周天子的地位,这才算是真正的王朝。

正如 《三国演义》第一回道: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所以无论是曹魏政权,或者是后来的司马政权,甚至蜀汉、东吴,无不是以实现最终统一为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的皇权的合法正统性,才能确保江山永固。

另一方面是华夏文化的向心力。

周代建立了以周王为天子代表政权主权,各诸侯分封建国的王朝体系,封土建国制,经过几百年的兼并和交流,形成了华夏文明的共同认识,这一共同认识就是以后几千来,必然走向统一的核心纽带。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秦王朝,统一了文字、道路、度量衡,统一实现郡县制,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道:“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

大一统的华夏文明是分久必合的内因。

上面是从宏观层面讲了,为了必然会走向统一的内因,下面再具体分析三国最终的必然性。

一是力量对比。

曹魏政权代汉后,由于占据中原,得经济、政治、文化,和统治面积、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又经过几十年的稳定发展,国力已经非常强盛。

据《三国志》记载,在晋统一三国时,魏蜀吴三国的人口和兵力数,魏国103万户,总兵力约50万;蜀国28万户,兵力10万;吴国52万户,兵力23万。

东吴虽然也得到了发展,但由于蜀汉长期坚持北伐,造成国力严重衰退,三足鼎立的政治平衡格局被打破,这为三国最终统一,创造了重要条件。

人口和军队数永远是一个国家获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最终司马政权依靠人口和军队的压倒性优势,取得最后胜利。

二是人心向背。

三国自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曹魏,至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分裂了60年,这期间三国之间征连连,用兵无数。

甚至上溯到公元184年黄巾之乱起,长期的战乱,民生凋敝。曹操曾在诗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民生的真实写照。

一个统一稳定的王朝已经是人心所向。

换句话说,如果司马家族不反,三国最终也会走向统一,统一三国的也许是曹魏,也许是东吴,也许是蜀汉,只不过是时间长一点而已。

司马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晋王朝,继承了曹魏的政治, 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优势,同时以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为代表的新势力,其政治统治力显然强于已经走向没落的曹家王朝,更加壮大了统一三国的实力,从而加速了三国的统一进程。

以独特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