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飄》:敢於和他人不同,是一個人擺脫平庸的標誌

仲念念 | #悅讀世界#

瑪格麗特·米切爾 | 小說《飄》

瑪格麗特《飄》:敢於和他人不同,是一個人擺脫平庸的標誌

插圖:電影《亂世佳人》劇照

敢於和別人不同,需要勇氣,更需要極其強大的內心。因為很多時候,你未必確定你做的是對的,人都有一種從眾的心理,會在潛意識裡認為,大家都是一樣的,至少是安全的,不會出錯的。

但實際上,越是一樣,越是平庸。

從這個角度來說,敢於和他人不一樣,恰恰是蛻變和成長的標誌。合群,是平庸的開始,不合群,才是最為清醒的認知。

瑪格麗特·米切爾所著的《飄》,是享譽世界的名著,書中刻畫了諸多南方婦女的經典形象。雖然這部名著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但對於戰爭的描寫並不多,更多的是戰爭背後,婦女的掙扎和偉大。

其中,書中主角郝思嘉,便是不合群的代表。她敢於和別人不一樣,不顧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極其具有反抗精神。

正是這種不合群和反抗精神,讓她即便身處戰爭時代,依舊可以活出自己的熱愛。不僅救了自己,救了家人,還在男人為主場的商界,站穩腳跟,成為當時名噪一時的女商人。

瑪格麗特《飄》:敢於和他人不同,是一個人擺脫平庸的標誌

​初次看《飄》的時候,我只有十幾歲,當時對於郝思嘉的認識,僅僅限於堅強和勇敢的層面。

很清晰地記得她深愛艾希禮卻被拒絕,記得她在戰爭的時候,救艾希禮的妻子和孩子,記得白瑞德深愛她,而她一直活在自己的執念裡,直到最後失去他。

郝思嘉始終都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形象,即便戰爭過後,家園被毀,母親去世,父親發瘋,整個莊園生靈塗炭,她也始終沒有放棄過,而是毅然選擇重新開始,成為獨當一面的一家之主。

沒有什麼可以把她打倒,生活沒有放過她,她也從未放過生活。

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對於同樣一件事往往會有著不同的認知,就像我多年後重新看這部《飄》,感觸和十幾歲的時候完全不同一樣。

我漸漸明白,這部名著真正的魅力所在。

郝思嘉的偉大,不僅僅只是堅強和勇敢,她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女性,更是一種精神象徵,而這種精神象徵,不僅不會隨著時間而褪色,還會在時間的打磨下,越發閃光起來。

瑪格麗特《飄》:敢於和他人不同,是一個人擺脫平庸的標誌

社會背景:美國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戰爭又被稱為美國內戰,是美國曆史上唯一的一場內戰,正是這次內戰為美國位列世界強國奠定了基礎。

19世紀時,工業革命傳到了美國,北方美利堅合眾國的工業生產,位居世界第四位,總產值高達18.8億美元。而此時的南方美利堅聯盟國,依舊以發展農業為主,實行的是種植業黑人奴隸制度,1960年,黑人奴隸高達400萬。

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北方贏得勝利都是註定的,這不僅是歷史的潮流,更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而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便是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書中刻畫的偉大女性形象,全部以南方人為主,例如書中主角郝思嘉。

郝思嘉是塔拉莊園園主的大女兒,可她雖出生於南方種植園家庭,卻從小與眾不同,不受管教,骨子裡的愛爾蘭血統,讓她從來不合群。她不願意做一個循規蹈矩的女孩,不願意去奉承男人,更不認為自己身為女性,註定不如男性。

在她所處的那個年代,上流社會對女性極其苛刻。

女孩子活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取悅男性,她們要把真實的自己偽裝起來,即便你真的很聰明,很有主見,但是在男性面前,依舊要表現的很無知,很膽小。最好在他們說到可怕的事情時,及時暈過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顯得男性很偉大。

可以說,女性的存在就是一個陪襯,她們從來沒有自我,更沒有半點地位。

瑪格麗特《飄》:敢於和他人不同,是一個人擺脫平庸的標誌

書中對這一點有極其具體地描寫,郝思嘉的媽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她是一個貴族小姐,但她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以男人為主。她會故意在自己的丈夫面前,問出他感興趣的、和他擅長的話題,這樣在他說完以後,就能表現出自己的崇拜,讓他因此更加自信。

但郝思嘉對這一點向來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無論母親和嬤嬤如何教導她,她始終做不到違心誇讚男人,奉承男人,更不會在人前表現得很無知。

女孩子將取悅男人當成自身的教養,就是為了能找到一個體面的丈夫,如果不懂得討好,是很難嫁出去的,而嫁不出去,就會成為笑話。

而一旦結了婚,就會成為男人的附庸,變成一個生兒育女的機器。

所以你看,在當時那種社會背景下,郝思嘉的反抗精神是多麼難得。白瑞德之所以被她吸引,就是因為她和自己一樣,是一個離經叛道的人,是一個懂得反抗的人。

瑪格麗特《飄》:敢於和他人不同,是一個人擺脫平庸的標誌

關於愛情的反抗:在被動的社會地位下,反抗世俗教條,是女性意識覺醒的第一步

郝思嘉從來不認為自己身為女性,就註定比男性低一等,所以她不會等著男人來求婚,對於自己喜歡的人,她會主動出擊,勇敢表白。

她親口告訴艾希禮,我愛你,我要和你結婚。

但艾希禮卻在承認了對她的喜歡以後,依舊堅持要和自己的表妹梅蘭妮訂婚,郝思嘉覺得這是對自己的一種侮辱,甩手給了他一個響亮的耳光,並憤怒地砸了花瓶。

這在當時看來,是極其不可思議的一種行為。因為男尊女卑的思想深植於每一個人的內心,女人這樣做,是會被全社會看不起的。

可郝思嘉根本不在乎,她向來都是敢愛敢恨的。她可以不顧一切教條,活出真實的自己,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依舊值得去追求,去嘗試。

正是這種反抗精神,深深吸引了商人白瑞德。

他在募捐舞會公然邀請她跳舞,即便她當時是一個正在服喪期的寡婦,然後摟著她的腰跟她說:

“那天在十二棵橡樹時,你又生氣,又砸東西,你根本不知道你當時有多迷人。這是我最珍貴的記憶,一個得到精心培養的南方美人,帶有愛爾蘭血統的反抗精神,你很有愛爾蘭人的個性,你知道。”

郝思嘉因表白艾希禮被拒絕,一氣之下嫁給了玫蘭妮的哥哥查理,成了艾希禮的嫂子。但南北戰爭爆發,郝思嘉剛結婚兩個月,查理就因病去世了。

從那以後,郝思嘉開始開始經歷服喪期,而那一年,她不過只有17歲。

瑪格麗特《飄》:敢於和他人不同,是一個人擺脫平庸的標誌

在當時那個年代,女性尚且沒有任何地位,更何況她是一個寡婦。一旦丈夫離世,女人便再也沒有任何機會,她們只能在人前低著頭,只能用黑紗捂著臉,不能和任何異性接觸,甚至不能公開露臉。

但郝思嘉不一樣,她是敢於反抗的,她認為寡婦應該是年紀很大的婦人,而自己才只有17歲,人生還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怎麼可能因為自己16歲嫁了人,而丈夫因病離開了,自己就要就此斷送一生呢?

瑪格麗特在書中寫到:“她還只有十七歲,卻不得不做個有尊嚴、合禮數的寡婦的典範,這是不公平的。有男人來到她面前的時候,她就得把聲音放得很低,謙遜地低下頭,垂下眼,這不公平。”

既然不公平,就要敢於反抗,所以在募捐舞會上,郝思嘉沒有拒絕白瑞德的邀請,像很多未婚姑娘一樣跳起了舞,而且還成了領舞。

她之所以成為人群中的焦點,並不僅僅是因為她的腰最細,長得最美,而是因為她是一個穿著黑紗的寡婦,正在和一個男性在一起跳舞。

這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白蝶姑媽險些暈了過去,人群嘈雜,指責聲不絕於耳,但郝思嘉卻說:

“我知道我是瘋了,但我根本不在乎,我根本不在乎別人會說什麼,一直待在家裡不出門,我簡直膩透了,我想跳舞,跳舞……”

白瑞德問她:“別人對你的評價,對你來說重要嗎?”

她說:“如果你硬逼我回答的話,不重要,但人們會認為這是一個姑娘應該在乎的,但我不在乎。”

白瑞德接著說:“妙極了!你現在開始為自己著想了,而不是讓別人來為你著想,這是你變聰明的開始。”

你看,這就是郝思嘉和別的女人不同的地方,這就是郝思嘉能吸引白瑞德的真正原因所在,她從來不會拘泥於世俗的教條,她敢於不同,敢於反抗,敢於衝破種種阻礙。勇敢做自己,正是這種堅持自我的理念和精神,讓她成為一代經典。

在被動的社會地位下,反抗世俗教條,是女性意識覺醒的第一步。

而這種覺醒,註定她的一生會與眾不同。

瑪格麗特《飄》:敢於和他人不同,是一個人擺脫平庸的標誌

關於社會地位的反抗:南北戰爭爆發以後,反抗以男性為主場的商界,是女性意識覺醒後的昇華

南北戰爭爆發以後,塔拉莊園民不聊生,生靈塗炭,但即便母親去世,父親發瘋,郝思嘉依舊沒有因此而放棄對生活的希望。

郝思嘉是一個極其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她自私自利,有人說她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但實際上,有得到就會有失去,如果我們當時處在她的位置上,未必會比她做得更好了。

美國南北戰爭以南方失敗告終,郝思嘉為了保住塔拉莊園,必須想辦法湊齊300美元的稅收,但當時的她走投無路,甚至食不果腹,在求助瑞德無果之後,她毅然決然嫁給了妹妹的未婚夫弗蘭克。

只是因為弗蘭克有一家木材廠,不僅可以幫她解決稅收的問題,還能讓她在以後,有源源不斷的收入來源。

為了擺脫貧窮和飢餓,她沒有選擇,即便不被理解依舊義無反顧,這大概就是郝思嘉的“戰爭後遺症”吧,她知道貧窮是什麼樣子,知道飢餓是什麼感受,她已經沒有退路了,只能跌跌撞撞往前走。

父母尚且在的時候,可以成為自己的依靠,父母不在了,自己必須成為別人的依靠。就像我們活到某一個年齡段,無法再去別人的屋簷躲雨一樣,因為我們自己就是一個屋簷。

然而,在男性為主場的商界,站穩腳跟遠不像自己想象的那麼容易。

瑪格麗特《飄》:敢於和他人不同,是一個人擺脫平庸的標誌

社會變革需要時間,不僅僅在於變革本身,更在於人們思想意識的轉變。

社會經營模式可以改變,由種植業轉變為工業,在某種程度上說並不難,可人們的思想卻早已根深蒂固,如果沒有時間加持,談何容易?

就像南方的上流社會,始終認為女人應該站到背後,始終支持男人一樣,她們不僅不會認為女人混跡商界是一種勇敢,反倒認為是一種對男人的不尊重,是一種對女性的侮辱。

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郝思嘉的路走得並不順,她二婚嫁給弗蘭克以後,不顧眾人反對,接手了他的木材廠,經營的有聲有色。她不顧外界眼光和北方聯邦談生意,她只想變得富有一點,只想把日子過得更好一點,至於別人怎麼看,並不重要。

按照亞特蘭大傳統的思想,女人結婚以後應該在家相夫教子,等著男人來養,但是郝思嘉根本不在於這些所謂的教條。

她在弗蘭克生病以後,親手接手木材廠,不僅讓弗蘭克抬不起頭來,還引得眾人議論紛紛,但她依舊我行我素,雄赳赳氣昂昂的大步往前邁進。

不僅如此,她甚至比男性做得更為出色。

郝思嘉是一個十足的美人,她有著別人沒有的優勢,她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擊垮同行中的男性對手,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

無論在任何一個時代,優勝劣汰都是必然的趨勢,從這一點來說,郝思嘉具備了超前的獨立和平等意識,她不僅不會因為自己身為女性感到抱歉,還會利用自身的優勢提升競爭力,成為強者,毫無懸念。

瑪格麗特《飄》:敢於和他人不同,是一個人擺脫平庸的標誌

敢於和他人不同,才是一個人擺脫平庸的標誌,越是不合群,越是說明你離平凡的大多數越來越遠,恰如那句:猛虎總獨行,牛羊才成群。

郝思嘉和大多數循規蹈矩的女孩子都不一樣,她不甘心成為男人的附庸,不甘心一輩子取悅別人,活在別人的保護下,所以她隨時準備著站出來反抗。

無論是愛情還是事業,她都堅持自己的主見,在她看來,只有無愧我心,才能算是一個無悔無憾的人生。

這部長篇鉅著《飄》,是瑪格麗特·米切爾生前唯一的一部作品,但是卻始終無人撼動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可見《飄》的影響力有多大。

有人認為,《飄》所出版的那個年代,恰逢美國曆史上的蕭條期,由於經濟滑坡,全國失業率節節攀升,人們的生活空前艱難。在這種情況下,《飄》的出現填補了這個空白,人們沉湎於過去,恰如書中的止步不前,無法改變的艾希禮。

然而,變革是歷史的必然,只有欣然接受改變,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往前走,否則只會面臨淘汰。

人們在書中郝思嘉的身上,看到了奮進的力量,她不畏艱難險阻,勇敢向前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這也是這部小說當時暢銷的其中一個原因。

瑪格麗特《飄》:敢於和他人不同,是一個人擺脫平庸的標誌

時至今日,《飄》的熱度依舊高居不下,一代又一代人被它所吸引,書中每一個鮮活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特徵,他們都不完美,但是卻格外真實。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獨屬於自己的難處,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期間是,我們如今依然是。但如何欣然接受變化,擺正心態,從而迎難而上,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當未來的某一天,我們覺得無法堅持下去的時候,不妨想一想小說最後,白瑞德離開時,郝思嘉對自己說的那段話:

“我明天再去想這件事好了,明天我就能接受了,我會想個辦法,重新讓他回到我身邊,畢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是啊,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只要心存生生不息的希望,哪裡都可以是新的開始。

不要害怕和別人不同,不合群,恰恰是擺脫平庸的標誌和開始。當別人都不敢做一件事的事情,你做了,你面臨的可能是風險,但同時也是機遇。

風險和機遇,向來是共存的,只是很多時候,人們因為害怕風險,而終生和機遇無緣。

瑪格麗特《飄》:敢於和他人不同,是一個人擺脫平庸的標誌

END

今日話題:

你覺得《飄》帶給你最大的啟示是什麼?

來留言聊聊你的觀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