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雙城記——中國歷史上的古都轉生現象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種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當一個王朝被滅亡以後,繼任的統治者害怕前朝故都聚集王氣,再出真龍,就把前朝的宮殿給拆了。有些喜歡把事情做絕的君主甚至連前朝的都城都要拆掉,把前朝的的痕跡從地圖上徹底抹平。所以翻開中國古代歷史,不但有很多造城的歷史,也有很多拆城的歷史。

但是,一個王朝的都城,往往都是在地理上,經濟上,軍事上特別重要的樞紐和中心。你能從政治上把他從地圖上徹底抹平,但沒法在經濟上、軍事上、交通上替代他的作用。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拆了一座城市之後,往往還要在周圍再建一座城市,以彌補經濟和交通上的空白。這就是頗為奇特的古城轉生現象。總結起來,這種現象在中國歷史上還真不罕見,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雙城記”。

漢長安和隋唐長安


古都雙城記——中國歷史上的古都轉生現象

這個可能是最為人熟知的一個案例了。隋唐長安和兩漢的長安城不是同一座城市。今天的西安市是在隋唐長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但兩漢的長安城實際上在今天西安市區的西北。隋唐長安和兩漢長安有繼承關係,但確實不是同一座城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是在隋文帝的時候。隋文帝楊堅是從北周皇帝手上篡取的皇位,而北周皇室是在西魏手上篡取的皇位。這個過程可謂是血雨腥風,殺了不少人。作為篡位者,楊堅心裡難免有鬼,所以看哪都彆扭。另外就是從西漢到隋朝,七八百年的時間了,長安城無論是在建築規劃上,還是在周邊環境上都顯得過時和落後。特別是地下水,大家知道中國古代沒有今天這麼先進的排水系統和汙水處理系統,廁所都是旱廁。所以長安城的地下水被嚴重的汙染了,城內打井打出來的都是鹹水。隋文帝楊堅就決定在長安城西南再建一座新都,這個新都就是後來的隋唐長安大興城。這座城市發展到今天,就是西安市。所以今天的西安其實只有一千多年的建城歷史,兩漢長安早就變成一片莊稼地和自然村了。

楊堅這次的拆城,造城,遷城計劃還是和平的,有計劃的,建設性的,而他另外兩次的拆城行動就是純粹野蠻性的,破壞性的。

六朝建康和南京應天府


古都雙城記——中國歷史上的古都轉生現象

六朝建康城推想圖

今天南京人說到南京的歷史,就是六朝金粉地,六朝古都。其實懂歷史的人都知道,事實並不是這樣。今天的南京無論從人員還是城市早就不是六朝的建康城了,今天的南京其實是朱洪武的應天府。

要說清這件事還得從隋文帝楊堅說起,這個人似乎對於城市拆遷這一塊情有獨鍾。

公元589年,隋朝統一南陳,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將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但是南北統一之後,問題很多。南方人無論是在語言上還是文化上,與繼承北朝傳統的北方地區都有一些差別。南方人認為他們是真正的漢人,而北方人都是胡人或者胡化的漢人,連正經的漢語都不會講了。隋文帝為了統一南北差異,除了採取一些文化上,經濟上和行政上的措施之外,一個重要的舉動就是拆除了南朝的都城建康。徹底把這座當時南方的大都會從地圖上給抹平了。從此全國的中心只有他興建的長安大興城,南方就沒有中心城市了。

應該說楊堅這個行為後世評價很低。這其實就是征服者的一種野蠻的武力宣示,從後來的效果看,其實不怎麼樣。並沒有真正讓南朝人心服口服,反而激起了南朝的叛亂。還是楊廣後來用籠絡手段加以撫平。楊廣即位以後修運河下江都,一定程度上就是對南朝搞統戰工作。

從隋唐以後,江陵始終就是江淮地區的地方中心。揚州在全國的地位都比江陵要高。江陵的再次復興,就要感謝朱洪武了,今天的南京老城牆和明故宮都是他修建的,城區的街道也是他規劃的。甚至今天南京的江淮官話也是他帶來的(朱元璋是安徽人)所以今天的南京其實屬於江淮方言的片區,南京方言並不屬於吳語,所謂吳儂軟語已經與南京無關了。吳語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蘇杭地區。這一切很難說與隋文帝和明太祖這兩位強人皇帝無關。

鄴城和安陽,究竟誰是真正的相州?


古都雙城記——中國歷史上的古都轉生現象

說到鄴城,很多人一定都知道,因為看過三國,但鄴城在哪,知道的人可能就有限了,你查地圖,也查不著,因為這座城市今天已經徹底從地表消失了。這事兒誰幹的呢?還是楊堅!

鄴城是曹操修建的老巢,銅雀臺就在鄴城。拜他所賜,也因為鄴城的地理位置實在優越(介於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的地方)所以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北方的大都會,其繁華程度不在長安和洛陽以下。北魏分裂之後,東魏和北齊都選擇在這裡建都,那鄴城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北周吞併北齊以後,北周武帝並沒有把鄴城怎麼樣,而是安排了留守人員,自己繼續在長安當皇帝。但是隋文帝篡周自立以後,鄴城方面表示不服,兩邊就開始打,最後隋文帝鎮壓了叛亂,順帶著一把火把鄴城燒個精光。燒光了還不算,你再次叛亂怎麼辦?所以他索性就徹底把這座城市給廢了,然後把這座城市的建制遷到了南邊的安陽。

我們學北朝歷史,都知道北朝有一種相州刀。這個相州指什麼地方呢?有些註解就說是指河南安陽,說相州刀是那個地方出的。其實不對,北朝的相州指的是鄴城。但是隋文帝燒了鄴城之後,鄴城的建制不是給了安陽嗎?所以隋唐以後的相州就是指安陽。那今天的人研究歷史,如果不知道這回事,就會以為相州指的是安陽了。其實安陽和鄴城本來是兩座不同的城市。究竟誰是真正的相州,那要看是什麼時候。隋唐以後是安陽,以前是鄴城。

晉陽和太原,晉祠為什麼距離市區那麼遠?


古都雙城記——中國歷史上的古都轉生現象

我第一次去晉祠,我就納悶,怎麼這個廟距離太原市區那麼遠呢?坐車都一個多小時。而且這周圍當時看著就跟農村一樣。這個地方怎麼有這麼大一座廟?古人是怎麼想的?後來才知道啊,人家晉祠這片才是老太原呢!今天的這個太原是趙光義修的。

這話說起來就長了。早在春秋時代,晉國的趙氏就在今天太原市晉源區這個地方,依龍山傍汾水修了一座晉陽城。三家分晉以後,晉陽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就成了趙國的都城。現在一說燕趙大地指的是河北。那其實是以後的事兒,是趙國遷都邯鄲以後的事兒。其實趙國最早的都城和發源地,是太原一帶。

但是晉陽這座城市並沒有因此而荒廢,相反成為河東地區的中心城市。後來李家爺們從太原起兵,推翻大隋,建立大唐。那麼晉陽就又升格為唐朝的陪都,城內是有宮殿區的,城市地位非但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下降,反而越來越高。

到了五代時期,晉陽成為野心家謀朝篡位的準備基地。你看五代史,動不動就是某某從晉陽起兵,然後殺到洛陽或者開封,然後開創一個新王朝。這個主要也是因為晉陽易守難攻的地形和唐朝留下的那些家底,很容易被一些心懷不軌的人所利用,甚至成為北漢政權最後的堡壘。

趙光義打下北漢以後,深感晉陽這個地方對中央是個巨大的威脅,要是留著可就太鬧心了。於是他就學習隋文帝楊堅,拆了晉陽城。毫不在乎當時這座城市從春秋到北宋已經有了1500餘年的建城史。然後在晉陽城西北,汾河東岸修建了太原新城。並把這裡命名為平晉縣。。。應該說宋太宗這個人的心態還是很陰暗的。

那麼晉陽古城,從此就荒廢了,清代在這裡修了太原縣城。今天這裡叫晉源區,一群考古工作者在這裡不斷的發掘出古墓和古代宮殿的遺址,試圖恢復一千多年前被趙光義拆掉的那座晉陽城的原貌。

金中都到元大都,誰是老北京?


古都雙城記——中國歷史上的古都轉生現象

北京地區城市變遷示意圖

隋唐幽州城在今天北京廣安門一帶。什麼天寧寺啊,法源寺啊,這都是隋唐幽州城的遺蹟。後來石敬瑭把幽雲地區送給了契丹人,這裡又變成了契丹的南京。12世紀中期,金國海陵王完顏亮要滅掉南宋,統一全國,就把金國的都城從哈爾濱那邊遷到了幽州,也就是遼國的南京地區。但是海陵王是那種好大喜功的人,他覺得南京的規模太小了,還是隋唐時代的遺存,他就下令擴建這座城市,從而建成了後來的中都城。

金代中都城,西北角在今天北京西站那個位置,東南角在北京南站那個位置。本來這座城市經過金朝的營建已經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第一大城,超過了汴梁,但是蒙古人的到來改變了一切。

公元1215年,南下的蒙古人攻克中都城。按照蒙古人的老規矩,進城以後三光,生生把中都城燒成了一片白地。從此,幽州也好,燕京也好,中都也好,基本上就是地理概念,並不具體指哪座城市,因為這座城市已經被蒙古人毀滅了,成了一片廢墟。

後來忽必烈當政以後,周圍的漢人和契丹人謀士就多了,他們就給忽必烈出主意,說咱們不能老這麼幹啊,打下一座城市之後殺人搶東西燒城,這哪行啊。咱們得可持續發展啊,您得讓百姓休養生息,讓他們繳納賦稅,您老得做中華的皇帝!蒙古自從統一擴張以來,內部的汗位繼承問題始終就沒徹底解決,每一次換大汗都是你死我活,血雨腥風。忽必烈覺得很有必要引入中原的帝制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也加強自己在蒙古貴族中的權威。所以他很熱衷當中國的大皇帝。那麼稱帝您就得有個都城啊。大家就建議他在燕京建都,距離蒙古不遠,距離中原地區也很近。但是當時的中都成已經荒廢幾十年了,忽必烈就覺得在那麼一座被三光焚燬後的城市建都不太吉利。怎麼辦呢?那就在故都的東北修一個新城吧。這座新城就是元大都城。今天的北京就是從這座元大都發展而來的。

所以你要說真正的老北京,老燕京,老幽州是在北京西站那一片。

我們這一次盤點了五座都城的毀滅與轉生,除了兩座長安城算是和平交接過渡以外,其他的四座城市中間都經歷了戰爭和殺戮甚至是人為的破壞和抹平。除了漢長安城還能從衛星圖像上看出大體的輪廓之外,鄴城、晉陽城、建康城、中都城都已經無跡可尋了,從地表上看已經看不到任何痕跡了,只能通過考古的手段在圖紙上恢復一下這座曾經繁華都會的原貌。幾百年,上千年以前,強人帝王毀滅的,今天的人類通過技術和智慧復原出來,這大約就是考古學的魅力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