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先上化療,而不靶向治療?"當腫瘤發展已經超過想像,醫生所能做的,也只是盡最大努力,做最壞打算

作者: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鄭於臻、胡驌醫生


1


我是一個醫生,主業是治肺癌。

午飯後,鄭醫生坐在辦公桌前趕著返修論文。

規培生小A一陣風似的跑過來坐下:“鄭醫生,你今早在神經外科幹嘛呢?一堆醫生圍著一個病人站在科室門口拍照?”

鄭醫生繼續修改論文,“是一個經過多學科會診,最終敲定治療方案的病友”

這是鄭醫生老鄉,也來自福建寧德古田縣,託人找到我。

最早在廣州某三甲醫院求診,完善檢查提示右上肺癌合併多發轉移,接受基因檢測回報EGFR 21外顯子突變,丰度23.01%,合併TP53突變,丰度21.45%。

首先給了培美曲塞聯合卡鉑的化療。

後面上了第三代EGFR靶向藥奧希替尼,並在神經外科接受了腦室-腹腔分流術,順利出院。


2、"為什麼先上化療,而不是靶向治療?"


小A很困惑,“那這個病例有什麼特別之處麼?還有,為什麼剛開始給了化療,但到最後又上了靶向治療呀?”


鄭醫生抬起頭,“這個問題問得好,這就是真實世界所面臨的真實情況

這個病友是一個右上肺腺癌,當時過來的時候已經有病理診斷了。

影像學檢查方面有PET/CT及腦MRI,也是目前最準確權威的檢查方案。

結果提示,右上肺癌合併全身多發轉移,轉移病灶遍佈雙肺、肝、腎上腺、腦及雙側腋窩軟組織。

鄭醫生從醫多年,如此大的腫瘤負荷也是著實少見。

此時,基因檢測剛送,還要至少一週才能出結果,你會怎麼辦?


小A一臉茫然,鄭醫生接著說,


當一個好的臨床醫生,要有循證醫學理念,也要基於臨床實際情況。目前的臨床證據提示對於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一線給與靶向治療能獲得比化療更好的效果。但就這個病人而言,腫瘤負荷如此之大,如不盡快乾預,可能會在短期內壓垮身體,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此外,實事求是地說,基因檢測結果未出,誰也無法保證其是否有突變有機會接受靶向治療。此時,最穩妥的方式,就是先擱置爭議,把積極的抗腫瘤治療上上去。


3、"為什麼直接上3代靶向藥?"

小A很困惑,“那為什麼後面又轉到靶向治療呢?為什麼又採用了第三代靶向治療?”


鄭醫生繼續解答道,“因為結合後續的病情特點,不能排除腦膜轉移可能”

這個病人初診考慮腦轉移,但轉移瘤較小(如下圖)。

但一線上了培美曲塞聯合卡鉑方案後,回家後第四天出現頭暈頭痛,靜坐不能。

經與家屬交流,考慮化療反應的可能性較低,不能排除出現了更加嚴重的腦部病變(因為初診腦MRI為入院前約20天所做)。


儘管週末,但鄭醫生隨即到院,找神經外科醫生會診,結合影像學表現,考慮不能排除合併腦膜轉移的可能。

當即予整頓床位辦理住院,安排腰穿送檢細胞學,但最後證實是陰性。


小A追問,“細胞學陰性,就是沒有看見腫瘤細胞,那應該就能排除腦膜轉移吧?”

鄭醫生回答道,“腦脊液見腫瘤細胞是腦膜轉移金標準證據,但腦脊液目前的檢測手段有限,因此細胞學陰性並不能完全排除腦膜轉移可能。一般而言,腦膜轉移的診斷應該在綜合考慮患者體徵、影像學表現及細胞學檢測的基礎上做出,這個病人在診斷方面,我們只能說不能排除腦膜轉移可能”


小A點頭道,“所以,醫院裡面有一個老鄉還是有好處的。鄭老師,你還沒有回答我為什麼選擇第三代靶向藥呢?”


鄭醫生繼續解釋道,


腦膜轉移作為目前一個相對罕見的疾病,治療起來有效手段不多。可以說,針對腦膜轉移的傳統治療手段,大部分療效不佳,比如靜脈化療,而鞘內化療、全腦全脊髓放療不僅療效不確切而且副作用明顯。因此,傳統手段中,腦膜轉移患者預後非常差。

但這個病友具有EGFR 21外顯子突變,丰度23.01%,具有靶向治療指徵。

在各種靶向治療藥物中,三代靶向治療藥物奧希替尼能夠有效突破血腦屏障,是目前處理腦膜轉移患者最有效的藥物。因此,成為伴隨EGFR突變腦膜轉移患者的首選治療手段。


小A繼續追問,

“所以,當時的治療決策,是在不能排除腦膜轉移的情況下,所選擇的最穩妥的一種手段?即雖然無法坐實腦膜轉移診斷,但又無法排除其可能性。此時,應該選擇一種可以囊括所有可能性的最有力的治療手段,第三代靶向治療首當其衝。”


鄭醫生點頭道,“臨床工作是具體而瑣碎的,有規範卻又不能完全遵照規範有規範,即是目前隨處可見的各種循證醫學證據,和大量隨機對照研究的高級別臨床證據所建立的臨床指南,因此許多病人有了可以指導疾病診療的方向;不能完全遵照規範,即是臨床研究並不等同於真實世界,因為大部分臨床試驗是為藥物上市服務的,其針對的是標準化病人,而在具體實踐中,我們面對的是千差萬別的具體個體,此時,我們制定任何方案,都要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及個體要求。畢竟,試圖以一本薄薄的百來頁的指南,來概括世間千差萬別的治療情況,是不可能實現的。”


4、"如何診斷腦膜轉移?"


小A很疑惑,“腦膜轉移到底是什麼呢?好像沒怎麼聽說過哦”


神經外科胡醫生飄然而入,“這個問題我來解釋一下吧”


腦膜轉移發病隱匿,往往不易察覺。它的診斷需要基於具體的相關症狀,包括頭疼或背痛、噁心嘔吐、顱神經麻痺、運動功能障礙、精神異常等。特別是與顱內高壓、腦神經損傷有關的症狀一起出現的時候,需提高警惕。另外,比平日更為嚴重的乏力感也是一種比較常見但容易忽略的表現。

在這個病人身上,儘管具有腦部轉移瘤,但瘤體較小,其臨床表現與顱內病灶不符,正因如此,我們多留了個心眼。

在診斷腦膜轉移時,除了典型的臨床表現之外,影像學檢查及腦脊液檢測也很關鍵。

在影像學檢測方面,首選顱腦MRI檢測。

典型的腦膜轉移如下圖所示,腦表面彎曲細線條狀強化,可深入腦溝裂和基底部腦池。

診斷肺癌腦膜轉移的金標準是腦脊液細胞學檢查陽性,但由於這種檢查方式靈敏度較低,陽性率較低,因此建議收集至少10mL腦脊液進行兩次分析。細胞學陽性也並非診斷腦膜轉移必備條件。


5、"腦室腹腔分流術是個啥?"

似乎突然想起一個問題,小A很興奮,“對了對了,胡醫生,你們後面做的是什麼手術呀?有什麼用呀?”


胡醫生道,“腦室腹腔分流術”

肺癌腦膜轉移的患者多表現出顱高壓症狀,即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物模糊、精神異常等。可以通過行腰椎穿刺術,明確顱高壓,而這種顱高壓症狀往往是導致患者無法配合治療的主要原因,也給醫生診治帶來極大的不便。


因此,如有一種療法能夠有效穩定顱內壓,將有助於提高患者進一步的生活質量,併為進一步的治療提供更大的空間。腦室腹腔分流術就是這麼一種手術,就是將顱內的腦脊液通過皮下通道引流至腹腔,從而有效緩解顱內壓力,改善患者症狀。


胡醫生繼續回憶道,

當時這個病人剛入住我科時就表現為明顯頭痛頭暈,間中還有噁心感。咋一看,病人一般情況非常不好,飲食難進,更別說抗腫瘤治療了,家屬也很焦慮,坐立不安。

病友的顱腦MRI,提示顱內已有多發腦實質轉移,同時腦膜增強明顯,不排除腦膜轉移可能。做了腰穿證實顱內壓增高,有明確的腦室腹腔分流術的指徵。所以,當我們做完手術後,病人顱內壓得到明顯緩解後,其頭痛、頭暈、噁心症狀完全消失了,病人也開始積極配合抗腫瘤治療了,家屬也漏出了久違的微笑。

小A點頭道,“以管道分流達到控制顱內壓的目的,提高生活質量;以第三代靶向治療在治療全身疾病的同時,重點關照顱內病灶。聽起來不錯呢”


鄭醫生若有所思道,

其實,臨床上有許多診斷並非是100%確定的。對於那些有疑惑的病例,多學科討論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和病友充分溝通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多學科的治療手段,並最終敲定下來一個,能夠儘量兼顧所有問題的治療方案,就是對病人負責。


儘管很殘酷,但現實情況就是,


當腫瘤發展已經超過想像,醫生所能做的,也只是盡最大努力,做最壞打算


#抗擊肺癌#

#415腫瘤防治宣傳週#

#健康科普排位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