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熱播 : 養育孩子中,為什麼媽媽比爸爸更容易焦慮?

文/糖糖姑娘

《小歡喜》熱播 : 養育孩子中,為什麼媽媽比爸爸更容易焦慮?

近日,由黃磊、海清、陶虹、沙溢等老戲骨聯袂主演的電視劇《小歡喜》爆火,開播以來收視率一路飆升,取得了極好的口碑,被網友稱作“良心劇”。這是一部以高三學習生活為背景,以家庭親子教育為主線,以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夫妻之間的矛盾、反抗以及妥協為主題的電視劇。

因劇情貼近生活,內容真實,代入感極強,不少網友驚呼:“這部劇貌似在說我家,簡直是同款媽媽……”“這部劇道出了老母親的心酸吶,家裡正養著兩個方一凡同款的娃呢……”。

劇中,童文潔(海清飾)和宋倩(陶虹飾)兩位媽媽是一對姐妹花,她們一面拼命地掙錢養家,一面對孩子的學習“嚴防死守”,變著花樣對孩子“下功夫”,從改善學習環境、制定學習計劃,到掃除孩子的學習“障礙”,甚至是替孩子“篩選”朋友,事無鉅細,毫無半點含糊。

而方圓(黃磊飾)和喬衛東(沙溢飾)兩位爸爸,是一對好朋友,更巧的是,哥兩的育兒方式一模一樣,都推崇“快樂教育”的方式,一致認為,孩子開心快樂才是最重要的,他們變著法幫助孩子逃脫媽媽的“魔掌”,提倡讓孩子真正地感受快樂。

從這兩對夫妻的日常中,明顯看出:媽媽比爸爸要焦慮得多,孩子的風吹草動必然引起她們的“躁動”,典型的“虎媽貓爸”的角色設定。這跟現實生活中“我媽太囉嗦,我喜歡我爸”的情況如出一轍。

01在親子教育中,為什麼媽媽比爸爸更容易焦慮?

一:從生理上來說,媽媽和孩子有著更親密的聯接

從十月懷胎到分娩,再到坐月子,然後看著孩子牙牙學語、蹣跚學步、長大成人,媽媽自認為孩子是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跟孩子有著更深的聯接,認為親密度要高於爸爸,因此,她們會覺得自己更有權利去掌控孩子的人生。

當孩子有一丁點不聽話時,媽媽就會投射到自己身上來,就像劇中童文潔對兒子方一凡怒吼的那句:“我為什麼要生你……你這樣對得起我嗎?”

換言之,我生了你,我對你負責,你也必須對得起我。

對孩子的責任感和與孩子之間高於常人的親密度,讓媽媽們更容易變得焦慮。

《小歡喜》熱播 : 養育孩子中,為什麼媽媽比爸爸更容易焦慮?

二:女性擁有更強的家庭責任感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社會學家研究發現:

在面對不確定因素時,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容易感到焦慮。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Susan Nolen —hoeksema曾在研究後認為,這背後的原因是女性更強的家庭責任感——她們往往更傾向與為別人的幸福負責,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和丈夫。

這種“責任感”,對女性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她們特別想做好一些事情,而當事情變得錯綜複雜、不受控制時,她們常常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通常,在孩子教育的任務分配上,大部分家庭都會把“督促孩子做功課”、“陪同孩子做手工”等任務內定為“母職”,理所當然由媽媽完成。

所以,當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優秀的時候,媽媽會因為責任感而變得自責、焦慮。

三:媽媽將安全感寄託在孩子身上,把孩子視為一切

宋倩和英子這一對母女,簡直太虐了,作為單親媽媽,既要帶著孩子,又要拼事業,宋倩必然生活得很辛苦,又因前期受到離婚的傷害,婚姻給她的安全感蕩然無存,可人總得有寄託啊,於是她將這份寄託放在女兒身上,將女兒視為一切,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牽動她那顆脆弱的心。

抓得太緊,精神過於緊繃,當女兒考了第二名的時候,她面上說不在乎,但臉上的表情明顯不自然,隨後,她發現女兒書包裡有朋友送的玩具時,繃緊的那根弦突然斷了,她開始了勃然大怒:“這次考第二名,下次呢?”

女兒和女兒的成績,是她的全部,她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將女兒的生活死死地控制住,不給對方喘一口氣,這樣的親子關係過於壓抑。

太強的控制慾,是親子關係的“定時炸彈”,稍有不慎,就會面目全非。“捂得”太緊,更容易焦慮。

四:另一半的不配合,甚至是“拖後腿”

從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是媽媽們在忙前忙後,爸爸們優哉遊哉,一副“我娃快樂我幸福”的淡然心態,哪怕孩子的學習成績墊底也不擔心。

養育孩子是一項艱難又長遠的事,對於媽媽而言,必定親力親為,如果另一半不但不配合還“拖後腿”時,那就難辦了。

就像劇中,宋倩和前夫喬衛東有約定,一個月只能見女兒一面,可前夫總是以各種理由打破約定,“厚著臉皮”來看女兒,儘管他沒有惡意,確實也是想女兒了,但在宋倩看來,對方就是來搗亂,打亂女兒的學習計劃,耽誤學習進度。

當一方制定的計劃被另一方打亂時,不滿和焦慮必定緊追而來,爭吵避免不了,所以宋倩和前夫一見面,必然大吵。

《小歡喜》熱播 : 養育孩子中,為什麼媽媽比爸爸更容易焦慮?

02面對育兒的壓力和焦慮感,媽媽們該何去何從?

一:在教育孩子中,對於另一半放權,讓其參與進來

劇中的媽媽們凡事親力親為,大包小包自己扛,從不讓爸爸們插手,以至於把對方養成佛系派。

每次宋倩跟前夫吵架時,對方都會說一句,“英子也是我的女兒”,是的,父母雙方,誰都不可能對孩子“獨裁”,佔為己有,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既需要母愛,也需要父愛,母愛教會孩子柔軟,而父愛教會孩子剛強,兩者缺一不可。

作為媽媽,應該收起自己的鋒芒,適當放權給另一半,讓另一半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比如媽媽主要負責督促孩子學習,爸爸可以教孩子一些擴展知識,像智力遊戲等。父母教育孩子要做到合理分工,優化資源匹配,這樣不但可以減輕一方的壓力,同時也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小歡喜》熱播 : 養育孩子中,為什麼媽媽比爸爸更容易焦慮?

二:養育孩子中,父母雙方的溝通方式很重要

父母雙方,在育兒上要做到有效的溝通:

首先,如果對方的教育理念跟自己的相悖,切忌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先不著急否定,嘗試著去了解對方觀點的依據。

其次,說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要偏執地認為只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確的,學會與對方去溝通,最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一套最好的方案,雙方並遵守相關約定。

最後,正視“孩子教育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心理會發生變化,教育方式也需隨之改變,這時,需要父母雙方共同配合更改方案。同時,父母也要及時更改心態,去適應孩子的成長。

三:不必糾結於孩子更愛媽媽還是更愛爸爸

劇中有一幕很揪心,宋倩崩潰地質問女兒:“你現在是不是就喜歡你爸了?”

嚇得女兒趕緊說:“我肯定更愛您啊。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有些人總是會問孩子,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提問的人並不知道,這個問題對於孩子來說,過於困難,難於抉擇。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對情感的感知能力也是獨立的,如果父母雙方非得在孩子心裡爭個高低,這種行為不僅傷害到父母中的某一方,同時也會傷害孩子,因為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去愛,怎麼才能拿捏好這個度,他害怕得罪任何一方,於是變得小心翼翼,慢慢地學會了隱藏情感,從而變得不快樂。

就算是離異夫妻,如果孩子得到另一方的疼愛,也是好一件事,婚姻破裂是大人的事,不該讓孩子替大人去承擔過錯,只能愛爸爸,或者只能愛媽媽,這個抉擇太難了。

《小歡喜》熱播 : 養育孩子中,為什麼媽媽比爸爸更容易焦慮?

四:學會與孩子共情

在很多孩子的印象中,媽媽都是嘮叨的形象,如果做錯了事,就更不得了,就像劇中的童文潔,當兒子做錯事時,上來就是一通劈頭蓋臉的罵,全然不顧兒子已經是成年人了。

心理學家吉諾特指出,如果父母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他會感到困惑和憤怒,壞的感受也會不斷積累。而孩子的感受和行為有直接關係,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壞的感受就會有壞的行為。

父母需要接受孩子的感受,並幫助孩子面對他們自身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與孩子產生共情,才能達到好的溝通,從而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產生更深的聯接。

父母要明白一件事:孩子做事的初衷應當是為了自己的成長,而不是為了父母。我們希望孩子怎麼做,必須要他們清晰地知道,這件事對於他們的意義何在,反之,一切的逼迫都毫無意義,反而會讓彼此都徒增焦慮。

03家庭成員之間的共情能力才是家庭和諧的關鍵

無論是父母或是兒女,我們都在一路經歷,一路成長,這個過程中少不了矛盾、誤會和衝突,作為家庭的每一個成員,我們要學會理解彼此,關愛彼此,看到彼此的付出,感知彼此的脆弱,拒絕暴力溝通。

共情能力也就我們常說的“同理心”,是解決家庭內部矛盾的關鍵。

那麼,怎樣才算與對方共情呢?

在《愛的五種能力》一書中,作者給出了正確的步驟:

第一步是“接受”,接受的潛臺詞是“我接受了你的感受,並允許你有這種感受。”

第二步是“分享”,分享的意思就是給足對方時間和勇氣,引導對方說出憤怒的來源,這時你只需要做一個傾聽者就好,千萬別打斷對方,哪怕對方說的不在理。

第三步是“肯定”,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肯定對方的情緒,而不是去判斷對方的對錯。比如說“發生這種事,你生氣是應該的”。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情緒得到了肯定,她的情緒就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緩解。

第四步是“啟發”,啟發有別於說教,它更注重於引導對方分析問題,從而找到解決方案。

比如“XX那樣對你,你覺得最主要是什麼原因?”通過提問,引導對方分析問題,找到矛盾的根源,從而解決問題。

只有擁有“共情”能力,我們才會明白:家庭中的每一個角色都不可替代,每一個角色都不容易,父母有失業壓力、養家餬口的壓力、教育孩子的壓力,作為孩子,有升學壓力、就業壓力,未來同樣會有結婚的壓力。家庭中每一個角色都是同一條船上的戰友,只有互相愛護,互相理解,才能將船駛向幸福的彼岸。

《小歡喜》熱播 : 養育孩子中,為什麼媽媽比爸爸更容易焦慮?

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