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功效與作用,5大禁忌不要碰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為“茯苓皮”及“茯苓塊”。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5大禁忌不要碰

茯苓的性狀

茯苓個: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無臭,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皮: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狀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內面白色或淡棕色。質較鬆軟,略具彈性。

茯苓塊: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塊片狀,大小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赤茯苓:將棕紅色或淡紅色部分切成塊狀或片狀。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茯苓淡而能滲,甘而能補,能瀉能補,兩得其宜之藥也。利水溼以治水腫小便不利,化痰飲以治咳咳嗽、痰溼入絡之症,健脾胃而能止瀉止帶,寧心神治驚悸失眠。藥性平和,無傷正氣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虛溼盛,正虛邪實之症尤為適宜。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5大禁忌不要碰

《中國藥典》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甘、淡,平。

【歸經】歸心、肺、脾、腎經。

【功能主治】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用法用量】9~15g。

【貯藏】置乾燥處,防潮。

《中藥大辭典》: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甘淡,平。

【歸經】入心、脾、肺經。

【功能主治】滲溼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噦,洩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

《中華本草》: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甘;淡;平

【歸經】心;脾;肺;腎經

【功能主治】滲溼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洩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權威書籍對茯苓功效與作用的記載

《本草衍義》:「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5大禁忌不要碰

《本草綱目》:「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

《本草正》:「能利竅去溼,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溼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袪驚癇,厚腸臟,治痰之本,助藥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補陽。但補少利多。」

茯苓的用法用量

《中華本草》:茯苓的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寧心安神用硃砂拌。

《中藥大辭典》:茯苓的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中藥學》茯苓的用法用量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1.茯苓皮:即茯苓菌核的外皮。性味甘、淡、平。功能利水消腫。適用於水腫用量、用法同茯苓。

2.茯神:即茯苓菌核中間抱有松根的部分。性味甘、平。功能寧心安神。適用於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用量、用法同茯苓。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5大禁忌不要碰

茯苓的禁忌

《中藥大辭典》:茯苓的禁忌

【注意】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馬藺為之使。惡白斂。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

②《藥性論》:"忌米醋。"

③張元素:"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損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損元氣。"

④《本草經疏》:"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⑤《得配本草》:"氣虛下陷、水涸口乾俱禁用。"

《中華本草》:茯苓的禁忌

【注意】陰虛而無溼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

茯苓的臨床應用

1.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滲溼,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溼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溼停滯的症候,不論偏於寒溼,或偏於溼熱,或屬於脾虛溼聚,均可配合應用。如偏於寒溼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溼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芪、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2.用於脾虛洩瀉,帶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溼,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3.用於痰飲咳嗽,痰溼入絡,肩背痠痛

茯苓既能利水滲溼,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溼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4.用於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