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功效与作用,5大禁忌不要碰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5大禁忌不要碰

茯苓的性状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质较松软,略具弹性。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赤茯苓:将棕红色或淡红色部分切成块状或片状。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两得其宜之药也。利水湿以治水肿小便不利,化痰饮以治咳咳嗽、痰湿入络之症,健脾胃而能止泻止带,宁心神治惊悸失眠。药性平和,无伤正气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5大禁忌不要碰

《中国药典》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用法用量】9~15g。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中药大辞典》: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甘淡,平。

【归经】入心、脾、肺经。

【功能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中华本草》: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甘;淡;平

【归经】心;脾;肺;肾经

【功能主治】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权威书籍对茯苓功效与作用的记载

《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5大禁忌不要碰

《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茯苓的用法用量

《中华本草》:茯苓的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中药大辞典》:茯苓的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中药学》茯苓的用法用量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1.茯苓皮:即茯苓菌核的外皮。性味甘、淡、平。功能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用量、用法同茯苓。

2.茯神:即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的部分。性味甘、平。功能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用量、用法同茯苓。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5大禁忌不要碰

茯苓的禁忌

《中药大辞典》:茯苓的禁忌

【注意】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②《药性论》:"忌米醋。"

③张元素:"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④《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⑤《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中华本草》:茯苓的禁忌

【注意】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茯苓的临床应用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芪、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

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