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疫情後或將進入全新時代

便利店:疫情後或將進入全新時代

正如17年前的“非典”催生了京東和淘寶,過若干年後看,一定也會有行業頭牌把他們起家或發跡的原因和新冠肺炎疫情聯繫起來。

新冠肺炎疫情讓幾乎全體中國人在長達數個月的時間改變了生活方式。這種改變有的時候,可能隨著疫情結束而結束,例如餐飲,雖然人們感受到在家做飯廚藝提升的樂趣,但到疫情煙消雲散之後,能夠想象得到,人們會從家裡衝出來呼朋喚友去餐廳大快朵頤。

有的改變則由於某種習慣的形成而成為孕育新的商業模式的沃土,比如便利店。

據統計,在武漢包括中百羅森、Today、可多、蘇寧小店、美加宜、7-11、崑崙好客、易捷等品牌連鎖便利店門店總數達到2131家,平均1家店覆蓋近5200個常住人口,覆蓋率遠遠高於全國水平。

便利店長期打造的鮮食供應鏈和零售雲平臺以及比傳統小賣部更高的管理水平和貨源組織能力,讓他們能夠在疫情初期供應混亂的時候依然保持正常的運營。在第三方物流癱瘓的非常時期,能保持營業的都是擁有製造鮮食的工廠及配送鏈的便利店,而24小時“不打烊”的營業時間,更是大大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連續幾個月的隔離生活,讓很多原本在大型超市、農貿市場和傳統零售店解決日常生活購物的城市居民得以高頻次光顧便利店,體驗了這種零售模式的方便、衛生。消費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一旦習慣於更高檔次的購物環境和購物體驗,就很難回到過去。疫情過後便利店勢必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

便利店在災害等特殊時期的作用,在其發展過程中,已經有過非常具體的體現。近四十年來日本所發生的幾次大地震中,便利店在防災、救災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1995年阪神地震發生後,羅森派出直升機向受災地區的店鋪供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4分鐘後,7-11就成立了抗災應急指揮部,每天3次向災區運送商品,確保店鋪供貨充足。羅森則利用自家物流鏈配送原材料進入災區,以最快速度恢復生產。特殊時期連鎖便利店提供的方便和及時性,自然大大促進了人們平時對便利店的依賴。

在日本,便利店甚至被稱為“第四基礎設施”。甚至一些政府的公共服務也會通過便利店提供,2017年7月起,7-11、全家、羅森等日本幾家大型便利店公司被日本政府認定為發生災害時應國家要求提供緊急資助的“指定公共機關”。

和所有傳統小賣部不同的是,每個便利店內都會有大概佔店面面積20%~30%的鮮食廚房。鮮食廚房意味著,每間便利店的周圍必須存在大量沒有時間精力在家做飯的人口,他們的基本特徵是:工作繁忙、時間不能自主並且有相對較高的收入。

鮮食廚房既是便利店最重要的利潤來源,也是傳統小賣部無法實現的業務——鮮食意味著便利店必須建立穩定的食物半成品供應鏈。因此無論從需求還是供給上看,便利店都是社會進入到工業化後期、高度城市化的產物——白領成為城市就業主體。

目前進入行業統計的連鎖便利店品牌已經接近上百家。這些新型零售企業正在飛快地取代夫妻店。

貝恩諮詢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消費者行為和偏好的改變,將進一步影響消費市場的競爭格局。行業集中度將會加速提升,馬太效應可能愈加明顯。面對疫情,規模更大的連鎖便利店,顯現出更高的反應速度、調度能力、運營彈性,在後疫情時代,品牌效應將得以進一步彰顯,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

同樣由於後發,中國本土連鎖便利店一開始就和電子商務相結合,將數字化融入了經營模式。因此,這種取代速度會比發達國家的過程走得更快。

作者為央視財經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