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歷史中說的是真的嗎?

初中課本中的《陳涉世家》中的陳勝真如歷史中所講的那樣,今天小編帶大家揭秘。

略知中國歷史的人自然知道陳勝是個大人物,他和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最終導致秦朝政權的謝幕。而這場起義的口號具有十分的爆發力,他們的政治口號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歷史中說的是真的嗎?

歷史學家們分析說,這個口號隱含了兩個重要的觀點:其一,直接質疑、甚至否認王侯將相與庶民存在天然的差異,題外之意是人人都可以稱王稱將;其二,目前的政治格局並不合理,人為的力量可以導致政治權力的重新分配。歷史學家們把注意力放在第二點上。

這一口號的提出,對於“謫戍漁陽”而“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的“閭左”(秦朝時的弱勢群體)來說,顯然具有強大的鼓惑力。在這個口號的呼籲下,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

徒屬皆曰:“敬受命。”……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

當然,這是按傳統的套路解釋歷史。在生物學家們看來,這一口號具有更豐富、更有趣的含義。和歷史家們的眼光略有不同,他們把注意力聚焦在這個口號隱含的第一層內容上,也就是:王侯將相與庶民是否存在天然的差異?是否人人都可以稱王稱將?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歷史中說的是真的嗎?

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曾經隱含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因為如果承認存在這種天然的差異,則等於說這場起義沒有合理性。這對於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的中國新政權來說,是當頭潑冷水。顯然,當政者無論如何不願意看到這種觀點流行於市井之間。

但是,更早的時候,社會學家、生物學家潘光旦(1899~1967)就研究過類似的問題。按照他的解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實際上是孟子倡導的“人人可為堯舜”的“平等哲學”在政治鬥爭中的運用。要回答上述問題,就需要回顧“平等哲學”演化的思路軌跡。

按照潘光旦的理論,“平等哲學”是這樣產生的:“初民”剛剛脫離自然而進入社會組織形態,這時的權力分配遵循的是自然的法則,“比較優秀健全”的人物擔任社群領袖,稍微差一點的依次遞降,這樣自然分成階級。人類學家林惠祥在《文化人類學》印證這種說法:在低等文化社會中,個人差異只在於名望,而名望又視乎個人的能力與品性。

事實上,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理論,柳宗元在《封建論》中就闡釋過。試將相關的論述翻譯為白話文: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歷史中說的是真的嗎?

“人類在他的原始階段跟萬物一起生存,那時野草樹木雜亂叢生,野獸成群四處奔走,人不能像禽獸那樣抓撲啃咬,而且身上也沒有羽毛來抵禦嚴寒,不能夠光靠自身來供養自己、保衛自己。荀卿說過:‘人類一定要借用外物作為自己求生的工具。’借用外物來求生的必然會相爭,爭個不停,一定會去找那能判斷是非的人而聽從他的命令。那又有智慧又明白事理的人,服從他的人一定很多。”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時候形成的社群領袖與普通民眾,並不是外力威逼、政治選舉、政治鬥爭的結果,而是充分依據自然的法則——優勝劣敗的法則,而且具有充分的生物事實為依據。

之後,隨著文化日益發展,社會形態日益複雜,社會思想日益豐富,這個由自然法則產生的“自然階級”開始進入“社會階級”。除了一些極少能保持來自祖先的貴族身份之外,大多數貴族隨著時間的推移,幾代之後,遂與平民為伍。也就是說社會權力的分配日益脫離簡單的生物學意義上的優勝劣敗,而是取決於更為複雜因“優勢”與“劣勢”的對決。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歷史中說的是真的嗎?

在這個過程中,由生物事實形成的“自然階級”被徹底攻破。由此產生的結果是,一些弱智的人執掌了權柄,一些優秀的人才落魄終日。

這樣的社會結構當然不會穩固。身處卑賤而智力優秀的社會分子目睹同類遭受種種的不公平,除了一小部分人用樂天知命聊以自慰之外,另一部分人必然質疑:難道事情本來就該這樣嗎?那幫佔據高位的人真的比我優秀嗎,難道不是遭遇好的結果嗎?我鬱郁不得志難道是我很差勁嗎,難道不是遭遇不好造成的嗎?

這種思想一經社會多數的發酵,最終的共識是:由境遇的不一致,推而至天賦一致。這就形成了一種社會哲學——“平等哲學”:最初,人的天賦是一樣的,只是由於營養不一樣,教育不一樣,機會不一樣而導致了種種的不平等,貧富分化、貴賤分差、智、賢、愚、不肖,是社會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生物固有的現象。作為一種政治思想,這種哲學要求重新梳理社會因素,建立一個“人盡其用,物盡其美”的公平社會。

我們發現,這種“平等理論”實際已經背離了他們祖先最先的思想與實踐,因為他們的祖先相信人是存在生物差異的,天賦的差異顯然是不言自明的。

那麼該如何回答陳勝的口號?我們相信,在秦朝的時候,社會階級顯然早就脫離了簡單的“生物階級”,王侯將相與庶民的落差顯然更多是社會綜合因素造成的結果,其複雜程度從“指鹿為馬”的政治陰謀中可見一斑。顯然,這時的王侯將相與庶民並不存在天然的差異。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歷史中說的是真的嗎?

史家多以“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為精彩之筆,然而生物學家們更加欣賞他常常“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的態度。

生物學家們解釋說,遺傳、變異、自然選擇的法則同樣普適於人類社會。事實上,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觀點來闡釋,無論陳勝、劉邦,還是武則天、朱元璋、列寧,這些歷史人物都有獨特的政治DNA:個人生命可以拋棄,名譽可以折毀,但功業必須完成。(見解來源網絡)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歷史中說的是真的嗎?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下發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