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那个不爱吃小圆白菜的妈妈呀

有一天中午,我和儿子吃饭的时候,一起听喜马拉雅儿童里的《吃掉你的豌豆》这个故事,他连续听了三遍。


我就是那个不爱吃小圆白菜的妈妈呀


故事是这样的。

晚餐时间到,为了让戴西把豌豆吃下去,妈妈开出许多诱人的条件,希望戴西把豌豆吃掉。


吃完就能够吃布丁、可以晚点再上床休息、不用洗澡、买新脚踏车等等。但戴西怎么也不肯。妈妈的条件逐步提高,一直到“把豌豆吃完就给戴西买非洲和世界上所有的超市和巧克力工厂和……”的地步。


戴西会把豆子吃完吗? 她用了一个什么方法让妈妈妥协了呢?


为什么给小娃放这个故事呢?

恩,一定不是为了教育他不要挑食。

因为我就是那个不爱吃小圆白菜的妈妈呀!


小时候,我很挑食,在那样物质短缺的时代,也只愿意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不喜欢吃的碰都不愿意碰,比如胡萝卜、洋葱、芹菜、香菜这种有巨大气味的,比如木耳、黑蘑菇、血豆腐这种看起来黑黑的东西,比如,肉饺子,都抗拒,宁可饿着。


所以,很多个除夕夜,别人吃肉饺子,我吃点心,或者炒米饭,记得有一次,我自己炒米饭,把妈的一个铲子折断了,手上烫了一个泡,哭了一场。


我小时候很瘦,小学毕业,60多斤,高中毕业,90斤,看起来有点营养不良的样子,但是身体也并不弱。


所幸的是,父母虽然知道我这样挑食不太好,但也并不强迫我一定要改正,没有造成什么特别的阴影。


直到现在,伴随成长经历的丰富,接触了很多人,到了更多的地方,抗拒的食物越来越少了,但依然还是有很多。


因此,当我的孩子,明显有挑食的情况发生时,我深深懂得他们的心,不喜欢的东西,怎么能够被迫吃下去呢?


记得,日本人松田道雄的《育儿百科》里曾经说过,有些孩子天生敏感,对于有特殊气味的食物,比如葱、姜、蒜等,是非常不喜欢的,甚至长大后依然如此。记得当时朋友圈转了这段话,炸出来很多同不喜欢的朋友。


松田道雄先生说:将自己喜欢的事带到自己的生活中,愉快地活着才是人生最好的生活方式,妈妈们下功夫把宝宝不喜欢的食物做得更美味,宝宝发自内心地接受是可以的。但如果宝宝还是不喜欢吃,不如让宝宝吃他喜欢的食物,这样也有利于减少母子间不必要的摩擦。


深以为然。


我们所需要养育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而不是一个营养均衡,不挑食,不偏食的,只有书中才会出现的标准儿童。


再次推荐一下松田道雄先生的《育儿百科》,虽然成书时间在上世纪,却非常人性,知识点细致,适合亚洲妈妈。最重要的,他并不会刺激焦虑,不会说你不这样就怎么怎么不好,而是告诉你,即使不这样,也没关系的,最重要的是,妈妈要有一个好心情。


我就是那个不爱吃小圆白菜的妈妈呀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比较少会因为挑食或者偏食的事跟孩子发生冲突,当然,有时候还是会被控制欲操纵,忍不住想去干涉、引导,希望他们能够尽量营养均衡。但是,通常也会被孩子怼回来,毕竟,孩子的身体,我是做不了主的。


回到这个故事,为什么放这个故事呢?因为故事的结局太有意思啦!小朋友需要了解,妈妈是什么样的。


在听故事的时候,小娃听到故事里的妈妈给小朋友那么多那么多的许诺,听得笑哈哈。然后说,就算不给我这么多东西,我都会吃的。

我说为什么呀?

因为不吃会浪费呀。他说。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小孩太懂道理了?

恩,千万不要被表象欺骗哦!


通常,孩子过于理智的表达,都是超我在运作,大人这样告诉他,不能随便浪费东西,不能挑食。他记住了。他也很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所以,他要表达自己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呢,人还有本我和自我呀。以我对他的了解,如果真的有不喜欢的东西放在他的面前,他是绝对不会吃的!小朋友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本我在指挥,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忠实于自己。而他们的自我,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平衡超我和本我的关系,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很多大人都还无法做到,要么被超我控制,忘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要么被本我操控,一切靠本能。


所以,他说说,我听听。


故事的最后,原来,小朋友不爱吃豌豆,妈妈不爱吃小圆白菜,但是他们都爱吃冰激凌!


小娃好开心,因为他真的爱吃冰激凌呀,他问我,妈妈你爱吃冰激凌吗?

我说爱吃呀!

他觉得好奇怪,原来妈妈也爱吃冰激凌啊!

哈哈,妈妈当然也喜欢!


我就是那个不爱吃小圆白菜的妈妈呀


晚上回家,在跟爸爸玩儿的时候,小娃把这个故事复述给爸爸听,还加入了自己的评论,告诉爸爸,原来妈妈也爱吃冰激凌!爸爸一边听一边跟他互动,两个人其乐融融。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做儿童专注力训练的罗老师听。罗老师说:这说明孩子听了~听到了~听明白了(自己知道)~听懂了(能转达或运用)。你儿子已达到听觉专注的最高表现。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孩子总是给我们惊喜,我们需要付出的,只是陪伴和支持。


(完)


我就是那个不爱吃小圆白菜的妈妈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