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娼溯源:從“延州婦人”到“馬郎婦”

(4)

  有一個菩薩化身娼妓度人的故事,為古代的信眾所熟知,並被編成雜劇演出。此菩薩究竟是哪一位,傳言不一,有說是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法身之一:魚籃觀音,也有說是普賢菩薩、鎖骨菩薩等,恐怕不容易考究。

  故事首先得從“延州女人”說起。

  唐朝中期李復言《續玄怪錄》,書中記載著一個“延州婦人”的故事。原文是文言文,翻譯過來是這樣的:以前,延州(今延安)有個女子,皮膚很白,姿色過人,大約二十四、五歲的年紀,無親無故。她和男子交往,“狎暱薦枕”,從來都是來者不拒的。這樣過了幾年,那女子死了,延州人很惋惜。由於她無親無故,大家就集資給她入殮,隨便葬在了路邊一個荒蕪的地方。

  後來,西邊過來了一位胡僧,在她墳前焚香敬禮,連續幾天圍繞著墳墓讚不絕口。鄉人見這情形,就問:“這女子是一個人儘可夫的女人,因為無親無故,所以我們就把她葬在了這裡,大師為何這麼敬重她呢?”

  胡僧回答說:“施主有所不知,她是個大聖人,以慈悲之心,順遂世俗的慾望,是鎖骨菩薩。大家如果不信,可以打開墳墓來看看。”

  大家當即把墳墓挖開,“視遍身之骨,鉤結皆如鎖狀” ,果然與和尚說的一樣。延州人覺得這事情很奇怪,就建了一個塔來紀念她。

  故事中沒有說這個女子有xing交易行為,但是從“來者不拒(原文:一無所卻)”這個角度看,如果她不收錢,怎麼生活呢?因此我說她是娼妓,應該符合實際狀況。不知道今天的延安,鄉人那座為紀念她而修的塔,還在不在。這個延州女人的故事,只說該女子是鎖骨菩薩的化身,以慈悲之心,順遂世俗的慾望來教化人。其佛理是“順緣”。

  到了宋代,葉廷所著的《海錄碎事》記載的“鎖骨菩薩”故事,發生了一些變化:“延州女人”變成了“馬郎婦”,地點由“延州”變成了“金沙灘”,而故事的大致脈絡是一樣的:"昔有賢女馬郎婦於金沙灘施一切人淫,凡與交者,永絕其淫。死葬後,一梵僧來雲:'求我侶。'掘開乃鎖子骨,梵僧以杖挑起,升雲而去。"這一記載,說清楚了一件事:凡與馬郎婦交合過的男子,“永絕其淫”,再也不能行人事了。這聽起來像是被動了一次外科手術,從此再無此類念想,一心向佛。從這也可以看出,當時是把“淫”當作是修行的攔路虎的。

  但是這個記載總讓人覺得不是正規的修行次第,而僅僅是一些俗人的想法,認為與“馬郎婦”有過那麼一次,就可以“永絕其淫”了,這有點幼稚和想當然。須知修行人在證悟佛家所說的“空”的過程中,必須依靠自身的修為去壓制直至消除各種慾望,才能達到《心經》所說的“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菩薩境界,這才是正道。

  也許是因為故事過於香豔,違背了佛教的“不淫”這一戒律,因此在後人的其他記載中,這個起源於“延州女人”的故事,又有了一些變化。我以南宋釋志盤《佛祖統記》中的記載為基礎,綜合一下各種記載,把這個故事講完:

  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在陝右(陝西)金灘這個地方,人們好殺戮,喜歡練習騎射之術,蔑視佛教經典,世風日下。有一天,一個美豔絕倫的女子提著一籃魚來賣,大家都圍過來用言語調戲她。這女子就說:“你們誰能夠用一個晚上的時間,把《普門品》背下來,我就嫁給他(則吾婦之)。”

  第二天,能把《普門品》背下來的有二十多人。那女子又說:“這麼多人,我怎麼嫁呀。乾脆這樣,你們二十個人,誰能夠在明天這個時候之前把《般若經》背下來,我就嫁給他。”

  過得一天,能背下《般若經》的還有十個人,女子就要求他們再背《法華經》。結果,只有一個姓馬的年輕人勝出,那女子於是就答應嫁給他。馬郎把這女子迎娶到家後,她當即就病倒了,婚禮還沒有結束,竟死了,並且屍體立即就腐爛(須臾壞爛)。

  看到故事這麼安排,我認為是菩薩為了避免和馬郎進洞房發生肌膚之親,故意在婚禮上死了,以免尷尬。馬郎只好把新娘子葬了。幾天後,一個穿紫色僧服的老和尚來到墳前,扒開墳墓,裡面只剩下了一副金鎖一樣的骨頭。老和尚把骨頭挑出來,對大家說:“她是普賢聖者,因為憐憫你們業障深重,特來點化你們的。”說完,騰雲而去。

  故事中說到這裡就圓滿了。但是“馬郎婦”屍身“須臾壞爛”的事,沒人深究過,史上也未見有詳解。我認為這裡頭有些玄機,在這裡解讀一下:一、舊時有不少借屍還魂的傳說,說的是人死後靈魂還可以借別人的屍體還魂,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這個馬郎婦的身體很可能是死了有一段時間,被菩薩借用了,因此,菩薩一離體,她便立即呈現出本來已經“壞爛”的面目;二、菩薩擔心死後屍身如果完好,有可能被俗人褻瀆,因此,故意讓屍身“須臾壞爛”。

  無論是哪一種原因,在這個故事裡,“馬郎婦”沒有與俗人有過哪怕一丁點的肌膚之親,既傳了教,又始終保持著菩薩該有的尊嚴。這個故事因此可看作是一個既符合中國傳統禮教規矩、又符合佛教戒律的故事,很純潔。

  從“延州婦人”到“馬郎婦”這個這故事的演變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鎖骨菩薩”、“魚籃觀音”和“普賢菩薩”這三位菩薩的影子。“魚籃觀音”是觀世音菩薩的第三十三法相,和普賢菩薩一樣,都位列佛祖四大弟子之中。“鎖骨菩薩”是哪一位呢?宋代《太平廣記》記載了一位“商居士”的故事與此有關。“商居士”是今天的河北廊坊三河縣人,關於他的故事,是這麼說的:年七歲,能通佛氏書,里人異之。後廬於三河縣西田中,有佛書數百編,手卷目閱,未嘗廢一日。從而師者百輩,往往獨遊城邑,偕其行者。聞居士每運支體,壠然若戛玉之音,聽者奇之。或曰:"居士之骨。真鎖骨也,夫鎖骨連絡如蔓。故動搖之體,則有清越之聲,固其然矣。昔聞佛氏書言,佛身有舍利骨,菩薩之身有鎖骨,今商居士者,豈非菩薩乎!然葷俗之人,固不可辨也。"居士後年九十餘,一日,湯沐具冠帶,悉召門弟子會食,因告之曰:"吾年九十矣,今旦暮且死,汝當以火燼吾屍,慎無逆吾旨。"門弟子泣曰:"謹聽命。"是夕坐而卒。後三日,門弟子焚居士於野,及視其骨,果鎖骨也,支體連貫,若紉綴之狀,風一拂則纖韻徐引。於是里人競施金錢,建一塔,以居士鎖骨瘞於塔中。

  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的“鎖骨菩薩”的最早出處,是一位自幼天資聰穎,博文廣記的得道高僧。在佛家眼裡,一切都是“空”,男相女相本無分別。因此,“延州女人”作為他的法相之一,不奇怪。

巫娼溯源:從“延州婦人”到“馬郎婦”

  佛教故事中還有一些“以欲止欲”的故事與xing交易有關。如《華嚴經》中就有一位婆須蜜多菩薩,化身為娼妓度人。她住在豪宅大院,不隨便接客,只度有緣人,這是佛家所說的“緣法”、“慧根”使然。她導人向佛的方式各異,或面對面談話、或手拉手、或擁抱、或接吻,乃至有的人必須跟她交媾以後才能證悟佛菩提。

  如果說以上故事中的人物算是“巫娼”或者“聖娼”的一種,那麼,佛教有。

  男讀者們看到這裡,可別痴想著自己也能遇見這麼一位菩薩。若要向佛,心中首先得有正念,別邪裡邪氣的瞎想。修行是一條艱辛的路,放得下這些,才能拿得起那些。

  (待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