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斩件》1.11 父在 |国学多被曲解,皆因不读书之人强行讲解

《论语斩件》1.11 父在 |国学多被曲解,皆因不读书之人强行讲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本章颇多争议,有人抨击这是封建思想糟粕。

抨击者认为,若按照“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理论,那岂不是说,如果父亲品行不端,为人子女就务必要胡作非为,绝对不做好人,以彰显自己拥有一颗愚孝之心吗?

这样的理解当然是错误的。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误解,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本章内容,光凭一些字句的表面意义进行猜度,从而曲解了原文。这样的读书方法是不负责任的,也是有害的。

本章并非民众的行孝指引,而是孔子对精英弟子的教诲,是治国之道。

孔子一生致力追求仁,希望建立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友爱互助、安居乐业的大同世界。故而他教诲弟子的,都是与仁相关的德行修养、经世治国之道。在本章,孔子针对将来可能参与治理国家的弟子,阐述孝道在治国中的应用。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施行的是贵族统治制度。

天子把国土分封给宗族和功臣们,让他们建立诸侯国,维护统治。这些诸侯国,设立卿大夫等官职,治理政事。这些卿大夫又任命有能力的士,来执行具体的管治工作。

故而,当时统治阶层是这样划分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前面三个层级是真正的贵族,根据宗法血缘关系,世袭继承权力地位,身份高贵。

至于第四层级的士,则是分成两种情形:

第一种,出身贵族但是没有官职的人。因为贵族的子裔繁多,有一些不受重视的庶出子裔,会出现分配不到官职爵位的情况,仅空得一个贵族身份,他们需要为世袭贵族效力,以谋求相应的地位和官职,这部分贵族称之为士。

第二种,一些能力超群的平民,通过特殊渠道,获得在世袭贵族手下效力机会,执行治理城邑、管治民众的具体工作,从而获得比普通民众略高的身份,这些人也称之为士。由于平民提升为士的机会非常难得的,故而这些人会对赏识重用他们的贵族感激涕零,于是就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大贵族,后来几经变迁,家道中落,生活贫困。但孔子还是拥有士的身份,可以直接为诸侯和卿大夫效力,超然于没有出头机会的普通民众。

孔子中年后创立儒学,开办民间私学,树有教无类之新风,吸引了列国无数求学者。这些弟子很多是平民出身,他们学成后,会被孔子和一些有权势的同窗,推荐到各卿大夫手下任事,进而成为士。譬如子夏就被孔子举荐为鲁国莒父邑宰、子路被举荐为卫国蒲邑宰、冉有被举荐为季氏宰臣等……

孔子也有一部分弟子是贵族出身,譬如南宫适、司马牛等。他们日后会继承权位,参与治理国家,或领导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将来的一举一动,牵涉着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无论是平民或贵族弟子,孔子都希望他们将来都参与治理国家,以践行儒学理想,建设美好的社会,这是孔子教育的初衷。


【父在,观其志】——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

父在:父亲在世。

观其志:观察他的志向。

此处单提父,不言母,因为当时是父权社会,主张男主外而女主内。女性只可打理家中的内宅事务,要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不可干涉各种外务。若是一般的行孝规范,当然要父母并提,但此处阐述的是以孝治国的学问,女性不涉及其中,故而不言母。

儿子一切行动,都要听从父亲的安排,不得自作主张,否则就是不孝,被世人唾弃。故而儿子的所作所为,都是父亲意志的延伸,不代表儿子本身的意愿。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看清儿子的品性呢?可以通过观察他立下的志向,去进行揣摩。因为志向是一个人品性的直接体现。

至于说,为什么要去看清儿子的品性?因为孔子和他的弟子,大多是士的身份,需要依附一个有实权的世袭贵族,来实现儒学理想。而当时列国纷乱,一个无远见无能力的贵族势力,很容易就会败亡……,故而看人的眼光,也就是选择一个有前途君主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父没,观其行】——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

父没:父亲去世。没,殁的通假字,指死亡。

观其行:观察他的行为。

有一些注解,把“父没”理解作父亲没在身边,并不是父亲去世,故而把本句注解作:“父亲不在身边时,看他的言行是不是合乎他的志向。”……这样的理解,正如前面所说,是典型的不读书、望文生义式的理解。《论语》如今被曲解得厉害,许多流传甚广的注解,都非本来应有的意义,就是因为千百年来,有太多不读书之人强行讲解之缘故。下次若听到有人如此解说,不妨兜头喷之:“杀了个鳖去!”……唔,这句是英语。

父去世后,儿子继承父亲的权位,自立自强。这时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本身意志的体现,直接观察他的言行,就可以看出他的品性了。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年居丧期间,不改变父亲定下的规矩。

三年:指三年居丧期。儒家倡导的丧礼制度,父母去世,儿女要守丧三年,以尽哀思。

父之道:父亲定下的规矩,包括父亲生前决定的事情。

此句是“以孝治国”的精髓。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在新旧领导人更替之际,首要的是维持稳定,一切政令当信而恒,不可朝令夕改,否则下属和民众会无所适从,从而动荡生乱。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消除动荡、安民心的最好方法。


【可谓孝矣】——可以称得上是有孝德了。

可谓:可以称得上。

孝:儒学美德之一,社会和谐安定的根本要素。

儿子上台掌权后,再无人压抑于他,若是品性浮躁、缺乏志向之辈,多半就会急不可耐的展现自己的意志,推行自己的主张,甚至不惜否决父亲生前决定的事情,来确立自己的权威,……然而,正如前面所说,这不利于政局和谐过度,甚至会引发动乱。

此时若能抑制心性,在三年居丧期间,循行父亲定下的规矩,不否决父亲生前决定的事情。那么经过三年沉淀,无论政局还是人心,都已平稳过度,渐渐呈现新气象,这时再推行新主张,便是励精图治、水到渠成之势了。

能够做到这点,那么这个人可以称得上有孝德了,能行仁爱治国之道。


鉴于此,此章我作注解如下。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作为。若在三年居丧期间,能严格遵从父亲定下的规矩,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有孝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