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生態”讓礦山“華麗”蛻變

滿目瘡痍、寸草不生、富含重金屬的山體肆意裸露,泥石流時有發生……

兩年前的大寶山多金屬礦礦山就是這樣的“慘不忍睹”!

“地質+生態”讓礦山“華麗”蛻變

治理前

兩年後再次走進礦山,這裡已是綠草如茵,山花在風中搖曳,地表水順著新修建的排水溝緩緩流到山下,“大寶山多金屬礦礦山現在又成了真正的寶山了。”

2018年11月,由四川省地礦局九〇九水文隊承擔的廣東省大寶山多金屬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石門坳範圍一期)項目通過驗收,得到參評專家一致好評,並作為經驗在當地複製推廣。

大寶山多金屬礦山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沙溪鎮境內,採礦權面積為2.9073平方千米。在五十多年的規模開採中,加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量的民採民選活動,礦區及周邊地質環境受到嚴重破壞。

經查,大寶山礦山土壤重金屬含量高,呈強酸性,PH值達到3.85,一般的植被很難成活,礦山地處粵北南嶺山區,山高坡陡,相對高差300~700米,屬於不穩定邊坡,容易發生水土流失,而且礦區內的水源均為酸性,不能用於施工和植被灌溉,當地用水需要到10多千米外的地方去拉水回來。

礦山恢復治理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其中土壤修復是最複雜的一種技術。該隊結合大寶山多金屬礦山特點,通過分析研究,採取生物修復和工程修復相結合的方式。一是選用植物對重金屬礦渣進行固化作用,減少其釋放流失問題。二是選取微生物來減少重金屬溶出,促進植被生長。三是進行土質修復,加入鹼性材料,改良基質。四是運用工程修復,通過截排水和關鍵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減少水土流失。

在實際工作中,他們發現,嚴重的土壤酸化,已使富含的金屬硫化物形成酸性鹽土。為此,他們將改良土壤治理區土壤的強酸性這一難題作為重點攻關。多次派人向農業、土壤、化學方面的專家以及大專院校的教授諮詢和請教,並在小面積土壤反覆試驗後再大面積推廣。

最開始植被成活率不到60%,經過不斷優化,反覆研究改良配方,最終將土壤改良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入客土之中,作為種植基質,採用喬+灌+草相結合的綠化搭配模式進行綜合改良,保證了植被的成活率,當年植被成活率即達到了85%以上,土壤pH值也恢復到7.0左右,由強酸性轉換為中性。

“地質+生態”讓礦山“華麗”蛻變

治理後

至此,裸露的山體重新恢復了綠色,呈現勃勃生機。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問題也順勢得到有效遏制,邊坡穩定性顯著增強,成功經受住了多次強降雨等惡劣天氣的考驗,經過三年養護期,逐步形成了自維持、不退化的植被系統。□

網站編輯:宮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