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多處轉移 抗癌十三年決不放棄!兩位“抗癌英雄”用自己的故事告訴病友“癌症不等於絕症”

每日商報訊 癌症是人類健康最大的殺手之一,易轉移、易復發、致死率高,幾百年來人們一直都是“談癌色變”。事實上,現代醫學發展至今,患了癌症不等於“被判死刑”。

早在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已經提出,癌症其實是一種可以調控的慢性疾病,要與癌症長期和平生存,並非不可能。今年4月15-21日是第26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本報記者採訪了兩名與癌症鬥爭10年以上的患者,或許他們的抗癌經歷,對於奮戰在抗癌路上的人有所啟迪。

曾被判定只有10個月生存期 堅持科學治療如今已經撐過13年

今年63歲的王林(化名)已經與肺癌抗爭13年了。肺癌是浙江省男女死亡率排首位的惡性腫瘤,況且十幾年來,王林的肺癌還經歷了骨轉移、腦轉移、胸腔積液等惡劣情況,但他都一步步走了過來。

2007年,王林50歲,年富力強,事業心重,工作能力強,這年他有望再次晉升。所以他也格外賣力工作。

不過那段時間,他總覺得自己左側背部時不時隱隱作痛,卻沒有明顯誘因,同時還伴有陣發性的咳嗽。起初,他以為自己是感冒了,配了點藥服用,卻不曾想,咳嗽越來越重,他就到附近的醫院就診。胸部CT竟發現他左肺胸膜下多發病灶,醫生建議他做進一步的檢查。

感覺事情不妙的王林,立即來到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檢查,被確診為肺癌,III期。

和很多患癌的人一樣,這一晴天霹靂讓王林難以接受。但是痛定思痛,冷靜下來的王林決定積極面對。同年,王林接受了肺癌切除手術,開始漫長的康復之路。

雖然王林百般小心,但兩年後,肺癌還是復發併骨轉移。在臨床上,這樣的情況被判定只有10個月左右的生存期。醫生建議,手術已經不可能,建議他進行化療。

化療時,王林的副反應很嚴重,噁心、嘔吐、腹瀉、掉頭髮、皮疹……臨床上有的情況基本上都經歷了無數遍,他咬牙挺著,家人看了都心疼。

王林經常安慰家人,“相比死,這點難受算什麼呢?而且這都是在意料中的事情。”在患病之初,他就將自己的病情及可能面對的情況都瞭解了一遍,“儘量給活下去尋求一個可能。”

不僅如此,王林堅持“專病專治”的理念,“不去信那些旁門左道,偏方,還是要按照科學的方法尋求治療。”這些年,他堅持在浙江省腫瘤醫院治療。“我還是堅信大型而正規醫院的醫療水平,因為是在這家醫院開始的治療,療效顯著,而且醫生對我的情況很瞭解,對我更有利。”

2012年,癌細胞再一次發生腦轉移。這一次,醫生對他進行伽瑪刀治療,一年後,又進行射波刀治療。2014年,病情繼續惡化的王林開始服用靶向藥。2017年開始出現耐藥性,遵醫囑再次進行化療。化療後,醫生調整靶向藥實施方案。2019年,王林胸水壓迫肺部,導致他走幾步就喘不上氣來,這時候才讓家屬陪同去醫院接受治療,以往都是一個人去醫院治療。目前,他在雙靶向藥治療中。

王林在醫院是“名人”,有非常多的朋友,也都是他的病友。遇到對治療失去信心的患者,他都會積極熱情地給予幫助。

每個接觸過他的醫生對王林都讚歎有加,這樣嚴重的情況可以堅持13年,醫生總結最重要的幾點因素:求生意志頑強,不放棄任何可能性;樂觀積極,心態健康;對醫囑的依從性很強;關注身體的變化,定期複查;相信科學,配合治療。

不被“病恥感”左右 七旬老人數次患癌堅持治療

73歲的老趙是一名退伍老兵。20多年前,他因為喉嚨嘶啞、吞嚥東西有異物感,而被查出晚期喉癌,於是做了喉部全切手術,病情得到控制,但也因此失去了說話的本能。

很多喉癌患者,因為不能說話而鬱鬱寡歡,不願與社會接觸,但老趙卻不一樣。他手中常備一個小本子和一支筆,十幾年來用寫寫畫畫的方式與人交流。

隨著醫學的進步,做過喉部切除手術而傷害聲道的患者,可以通過電子喉(像機器人聲音)、隨身攜帶小喇叭、手術安放發音管、食管發音的方式進行交流,浙江省腫瘤醫院從2014年開始辦了“無喉復聲班”,他就第一時間報名參加,用上了“小喇叭”。

口中含著一個小喇叭或做個電子喉,乍一看很怪異,很多患者雖然因此有了發聲的機會,但因為“病恥感”而不願出門,老趙卻毫不介意。

“可以含糊地和別人說話,我覺得很開心呀!”老趙每次見到醫生,都會和他們支支吾吾地講述當兵的經歷,手舞足蹈,眉飛色舞,醫生們聽得不是很明白,但都覺得特別欣慰。

“作為腫瘤科醫生,我們更多見到的是因為患癌而想要逃離人群的患者,喉癌病人更為特殊,從表面上就能看端倪,”浙江省腫瘤醫院綜合腫瘤內科病區副主任方美玉對趙安印象深刻,這位老人在“無喉復聲班”練習特別認真、努力,“他的精神很感染人。”

2018年,老趙又做了下嚥癌手術切除,2019年復發後再次手術,後化療6次。2020年1月,頸部淋巴結轉移,已經無法手術切除了。

在超七旬的年紀,面對數次復發又無法手術的癌症,即便醫生建議用其他方式嘗試治療,但很多人還是會選擇放棄。不過,老趙從不放棄。在醫院的幫助下,他參加了省腫瘤醫院的免疫治療臨床研究項目,一年過去了,效果良好。

主治醫生回憶,即便是在手術及化療期間,這位老人難見淒涼的神態,一直都是精氣神十足,手術和化療期間,和老伴兒坐火車來往兩個城市,不輕易讓子女幫助。

遵醫囑,穩心態,規範治療 年齡也不是手術和化療的禁區

癌症是腫瘤細胞瘋狂生長,失去控制,並有可能造成營養不良、器官衰竭或感染而吞噬患者的生命。

方美玉教授認為,治療癌症,是醫學界一直矢志不渝要攻克的難題。很多人當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彷彿被宣判死刑,其實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只要科學地瞭解癌症,以正確的心態對待疾病,戰勝癌症或與其長期共存,並非不可能。她建議——

規範化治療很重要。如今,癌症治療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而規範的治療指南。在腫瘤專科,針對什麼樣的癌症、什麼樣的分期、該怎樣做治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理類型、臨床分期、一般狀況而決定治療的正確程序,從而保障治療效益的最大化。患者對醫生的建議應有依從性,不要盲目相信“偏方”,以免貽誤治療。

面對癌症,戰術上要重視。癌症是惡疾,患者既不能恐慌更加不要聽之任之的發展。即查即治,定期複查,做好預防,這樣才能控制疾病的擴散。同時,患者也應該對自己的病情有所瞭解,才能有信心也更自主去治療,而不是盲目求醫問藥。

年齡不是絕對的禁區。老齡化是目前已知最主要的癌症高危因素之一,但對於癌症治療的評估,不應該單純以“年齡”作為分界,覺得高齡老人就一定耐受不了手術、化療、吃藥等,所以乾脆保守治療或放棄治療。其實,治療癌症,應因人而異,綜合身體狀況、病情、個人意願等進行判斷。並且,對於無法進一步治療的老年患者,也應該進行積極干預,避免病情發展導致出現消化道梗阻、腹脹、無法進食、疼痛等症狀,影響生活質量。

醫學技術在進步,治療方案也在更新。人類與癌症的鬥爭持續數千年,每一次鬥爭的勝利和認識的深化都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癌症的治療方案一直在進步,常規方式無法治癒的患者,也可以嘗試接受新的治療手段,比如免疫療法及臨床研究等。

心態積極,必要時接受心理衛生評估。得知患了癌症,樂觀面對很重要。好的心態可以增強免疫力,抑制癌細胞生長,延長壽命。如果患者自己無法調節心態,可藉助心理衛生專科手段進行干預,並結合健康教育、認知治療、心理支持治療、心理藥物治療等手段,從腫瘤心理學角度進行全方位管理,以降低癌症不良反應發生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