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与凤雏齐名,表现却相去甚远,庞统比诸葛亮差在何处?

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三国之中有一句话叫做:“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这句谶言在三国中流传应该是相当广泛的。

刘备在从水镜先生司马徽口得知这句话之后,终于“三顾茅庐”请出了其中的“伏龙”——诸葛亮,从此之后漂泊大半生的刘备开始逐步的发达起来,在事业可谓是真的是一帆风顺。

在诸葛亮的帮助之下,烧博望,焚新野,战赤壁,得荆州,从此成了三国之中的又一方霸主。

巧之又巧的是,那位“凤雏先生”——庞统也在刘备得荆州之后不久就来到刘备的帐下。

“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如今二人都在刘备麾下,那么刘备更应该是雄霸天下了吧?

然而世事难料,这位庞统先生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展现自己才华,因为不久之后,他就在刘备的入蜀作战的路上被乱箭给射死。


伏龙与凤雏齐名,表现却相去甚远,庞统比诸葛亮差在何处?


或许是因为这位凤雏先生去的太早,没有太多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华,所以总会让人感觉他有点名不符实,与那位卧龙先生诸葛亮相比,总觉得凤雏先生的才能与他的名气相去甚远。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庞统与诸葛亮相比到底差在哪里?

第一、两个人差在长像。

“伏龙”诸葛亮先生,生的是身高八尺(约1.8M),面如冠玉,羽扇纶巾,风流倜傥,那是一位美男子。

而那位“凤雏”庞统先生,则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

虽然我们都说是不能以貌取人,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却是不争的事实。

也正因为相貌的原因,庞统先生在初次见到孙权时就为孙权所不喜,在初次见到刘备时也仅仅得了个县令的职位。

诸葛亮则是凭借着自己相貌和才能,在初次相见时就得到了刘备极高的礼遇。

可以说是长相导致了两人在求职的过程中完全不同的遭遇。


伏龙与凤雏齐名,表现却相去甚远,庞统比诸葛亮差在何处?


第二、两人差在性格。

诸葛亮一生性格谨慎,为人很谦逊,从不说大话。

而庞统则十分的随性,为人耿直,性格有点桀骜不驯。

庞统在初风孙权时,孙权问他:“公之所学,以何为主?”

庞统回答说:“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孙权又问:“公之才学,比公谨如何?”

庞统回答:“某之所学,与公谨大不相同”

也正是因为这个回答,孙权对他极不喜,认为他太过狂傲,所以他在孙权那里的面试失败了。

来到荆州之后,刘备给他一个县令,但是他却三个多月不理政事,每日只是饮酒,引得一帮下属对他都很不满。

因为这个原因,他差点没被张飞给治了罪。

试想,这两件事如果换了是诸葛亮,那么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处置方法。


伏龙与凤雏齐名,表现却相去甚远,庞统比诸葛亮差在何处?


如若孙权问起才学,诸葛亮肯定会谦虚一番,并夸奖一下周瑜,孙权必定会对他好感大增。

如果是刘备安排诸葛亮去做县令,那么他要莫就是不做请辞而去,要莫就是兢兢业业做为自己的本职工作,等待刘备的另行重用。

性格表而看起来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然而性格决定命运,正是因为性格的不同,所以诸葛亮一出山就得到刘备的重用,而庞统却有数次的怀才不遇。

第三、两人差在胸襟。

诸葛亮为人胸襟宽广,有容人之量,相比之下的庞统的胸襟就有些偏小了。

在庞统落凤坡遇袭之前,诸葛亮派马良送了一封信给刘备,说他夜观星象,发现这次的战争可能对主将帅不利。嘱咐刘备与庞统一定要小心谨慎,不可轻易的进兵。

但是此时的庞统却在想:诸葛亮是怕我取了西川,故意写了这封信,想到阻止我建功立业。

也正是由于他产生了这个想法,所以他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多次催促刘备进军,最后导致了自己命丧于落凤坡前。

第四、两人差在才能。

伏龙和凤雏两个人虽然齐名,但是总体来说两个的水平还是应该有一定的差距的。


伏龙与凤雏齐名,表现却相去甚远,庞统比诸葛亮差在何处?


​这就如《天龙八部》的南慕容和北乔峰一样,虽然两人齐名,但是真正的实力上来乔峰比之慕容复却是强了不止一筹。

虽然庞统先生表现才华的机会并不多,却是能够看出,他确实是一个一流的谋士,水平应该还在徐庶之上。但是如果和诸葛亮、司马懿比起来这种超一流的比起来可能还是要稍差一筹。

正是有了以上四点差距,所以两人才会表现相去甚远,综合来说,两人的差距还是相当不小的。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了,对于作者以上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呢?请记得在下面给我留言讨论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