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地:把握好新時代能源發展的幾大重點任務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周大地:把握好新時代能源發展的幾大重點任務

把握好新時代能源發展的幾大重點任務

——專訪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

能源情報研究中心 鄭徐光

“要充分調動現有能源生產供應能力,提高能源特別是電力熱力高峰保供與應急水平。同時在新能源電力比例提高、城鄉採暖空調峰值需求不斷提升,以及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大量電力電子裝置接入電網條件下,更要重點研究和保障電力系統安全。”“能源需求側管理的內涵是充分保障合理的能源消費,用最節能高效的方法和技術來提供能源服務。重要任務之一是提升能源普遍服務水平。”圍繞能源系統如何加快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助力實現“30•60”目標,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國家“十四五”能源規劃專家委員會副組長周大地日前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時表示。

促進並用最節能高效的技術方案來滿足合理的能源消費

記者:能源系統應如何找準著力點,在加快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您如何理解新發展格局中能源需求側管理的內涵?

周大地:

能源行業要找準自己在促進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作用和任務,發揮比較優勢,儘快補齊短板弱項,力爭在加快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起到表率作用。

第一,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現階段要充分調動現有能源生產供應能力,提高能源特別是電力熱力高峰保供與應急水平。同時在新能源電力比例提高、城鄉採暖空調峰值需求不斷提升,以及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大量電力電子裝置接入電網條件下,更要重點研究和保障電力系統安全。

第二,提升優質能源的供給水平。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國民經濟將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能源消費總量近期也還要增長。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下,能源供給側要優化結構,提供更多清潔、優質、高效的能源。我們必須加快推動能源綠色轉型發展,並用好綠色能源投資的指揮棒。

第三,提升能源普遍服務水平。我認為,能源需求側管理的內涵是充分保障合理的能源消費,用最節能高效的方法和技術來提供能源服務。重要任務之一是提升能源普遍服務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用能水平和質量有了顯著提升,下一步要重點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如,在農村、邊遠地區,通過鞏固提升農村電網、推廣生物質環保爐具等多種方式,推動當地能源消費質量和服務水平提升;在能源消費水平較高的地區,提高人民群眾清潔高效能源使用比例,完善社會消費綠色低碳能源的政策支撐體系,重在提升能源消費質量;持續提高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合理滿足長江以南地區逐步增加的採暖需求,長江以南地區建議優先推廣分散式、空氣源熱泵方式取暖。

第四,大力推進能源科技創新。加快能源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科技創新在確保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暢通國內大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集聚能源科技戰略力量,強化創新平臺建設和基礎研究,大力推進適應中國新能源快速發展的電力系統高效安全傳輸和運行技術,高性能參數風電機組、儲能、智慧能源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以及風機葉片材料、電芯、儲能介質等關鍵基礎材料、零部件自主創新。促進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對能源產業鏈的改造升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五,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改革要精準,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改革要向提高能源、特別是電力的系統優化方向傾斜,構建符合中國能源系統特點、能夠有效調動各方積極因素、利於形成系統優化的產業、企業結構和市場結構體系。

“十四五”期間要把改革和完善能源價格結構、水平和形成機制,還原能源商品屬性作為重點任務。只有在系統優化水平不斷提高,能源環境外部性合理內部化,低效無效能源投資衝動可以有效抑制,能源資產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系統成本最小化,能源價格才有更大下降空間。在當前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新舊產能替代比例提高,低碳能源進入市場還在上升週期,能源系統適應性技術不斷髮展更新的階段,成本上升因素也隨之增加。必須認真堅持系統觀念,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抑制成本上升因素。我們需要通過加強節能、提高用能效率來降低用能成本,而不能通過人為壓低能源價格、向用能產業轉移上游附加值的方法,變相鼓勵高載能產業擴張,鼓勵浪費性能源消費。

我們還要提高能源市場治理能力,加強國內國際能源市場運行的監測預警,科學識別和及時抑制投機性的能源價格哄抬行為,並逐步提高對能源市場的監管強度,反壟斷要針對壟斷性價格操縱和超高利潤,而不是針對技術和市場壟斷能力本身。抑制不合理需求擴張和防止價格炒作哄抬,是實現能源供需平衡和市場穩定的重要內容。不能單純以擴大產能、擴大產能冗餘度來應對市場經濟的投機和波動負面特性。

第六,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能源國際合作。要利用國際能源供大於求的基本態勢,擴大天然氣等優質能源進口。保持國際能源市場的穩定和可靠性,降低我國油氣供應成本。要利用我國已經形成的先進和全面的能源裝備製造能力,以“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為契機,提供國際能源發展和低碳轉型的中國方案和系統技術支撐,促進實現互利共贏,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能源國際合作。

2050年左右全國能源系統的二氧化碳要基本實現淨零排放

記者:我國宣佈“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您認為能源行業有無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為此有哪些路徑選擇?

周大地: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明確以來,中央為實現“30•60”目標提出了越來越具體的要求。目前看,能源行業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主要路徑大方向基本明晰,關鍵在於如何設定實施的階段性目標,加快相關技術的發展和市場化應用,系統推進執行。

我想談以下幾點看法:第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單是能源供應方面的責任,需要從碳排放相關的消費端轉型做起。包括改變消費方式,大幅度提高能效;改變依靠化石能源直接燃燒的各種工藝和技術路線,實現高度電氣化的終端用能轉型。當然因此能源供應從以化石能源為基礎轉變為全部非化石能源,也是巨大的系統轉型調整。化石能源相關活動的碳排放超85%,以實現碳中和目標倒推,時間緊迫,要加快推進能源革命。

第二,“30•60”目標是下限目標,不是上限目標。因此,不同地區不同部門要努力在此之前實現目標。我認為,2025年之前,全國一半以上的地方應率先碳達峰,才能保證2030年前全國達峰目標實現。2050年左右,全國能源系統的二氧化碳要基本實現淨零排放,後十年還要繼續解決其他領域的溫室氣體近零排放和總量中和問題。

第三,電力系統應爭取在2040~2045年實現碳中和。“十四五”煤炭消費要穩定下降,石油消費達到峰值,天然氣消費有所增長,在2030年左右達峰。而且,天然氣增量主要應該更多地用於替代煤炭。以後天然氣也要替代石油,以儘快減少碳排放總量。

第四,未來能源消費雖然還有一定幅度增長,但隨著高耗能產業產量達到峰值和進入下降期,能源彈性係數應該保持低水平。我們不能簡單拿發達國家人均能源消費水平來預測我國未來的人均能源消費水平。這主要在於不同階段的技術條件、能耗水平差異較大,發達國家傳統的能源消費方式和相關技術有很多是浪費型和落後的,而且發達國家也在加快改變。我國未來的人均能源消費是基於更高能效的技術,例如,汽車同樣行駛100公里,未來的油/電耗要低得多,而且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人均能耗已出現下降態勢。

“十四五”傳統化石能源開發要適度從緊,避免技術投資的方向性風險

記者:“十四五”能源規劃如何銜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30•60”目標要求,部署哪些重點任務來推動能源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周大地:

要正確分析 “十四五”能源發展形勢的重大變化。過去,能源發展以保供為中心,既缺資源,也缺資金,能源供應缺乏選擇權,嚴重依賴高碳能源。隨著我國經濟進入從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能源消費增速放緩,能源建設投資充足,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形成,能源供應有了選擇權。再加上能源進口,“十四五”發生能源供應短缺的風險很低。“十四五”能源發展重在解決利用效率總體不高,減少盲目投資,加快低碳能源發展等問題,可以為滿足人民群眾對改善環境質量和更好能源服務的需求,提供更多清潔優質高效能源。

考慮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30•60”目標要求,“十四五”能源發展的主要任務變為在加速能源低碳轉型的同時,提供更好的能源服務。通俗來理解,即做好能源保供中,既不增加環境治理負擔,還要還環境欠賬,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這裡面存在另一個價值選擇的風險問題:即如果用高碳能源保供,短期保障程度好像會更高,但環境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包袱會更重,以後治理難度更大,成為實現碳中和的阻礙。

因此,要正確對待新的形勢和主要任務,選擇正確的技術路線,不能退回到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體系,應儘快過渡到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體系。然而,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動性、間歇性,接入電網時需要額外提供系統轉動慣量和調頻、調壓支撐,隨著新能源大規模增加,常規電源減少,需要大量增加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

從重點任務看,包括但不限於這幾個方面:一是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二是重視儲能發展,給予儲能政策支持,完善市場機制為產業發展創造條件,並加快推進“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三是推動電網系統改造,提高電網與新能源相互適應能力。四是發展綠色建築,加大建築節能力度。五是提升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六是推進能源數字化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傳統化石能源的開發利用,“十四五”要堅持適度從緊原則,能不開發則不開發,相關投資要考慮技術壽命、生產設施壽命等多方面因素,避免技術投資的方向性風險。比如,煤制油氣、煤制烯烴等技術,不宜進一步擴大,未來市場風險必然不斷提高。凡是不能解決碳排放問題的化石能源“新”技術,特別是還在開發、近期難以進入市場的邊緣技術,無論是資源開發或轉換技術,都有“胎死腹中”的風險。

總體上看,“十四五”能源規劃要推動“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走深走實,助力實現碳中和的部分目標會較為積極,要在執行中統一認識,能源系統完全有信心在“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為低碳轉型作出更大努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能源研究會,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