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到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

导语

现在提到纸上谈兵,我们很容易明白他的意思,理论知识是可以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没有理论,所有的实践反而没有了目标,变得迷茫。同时,有了理论却也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利用理论,做到理论取之实践,而实践又反作用到理论。我们就以战国时候赵括的史例说下这个道理。

纸上得到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

赵括的生平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思想之火碰撞的时期,春秋时期各国十分讲究"礼",就算在排兵打仗中,也是讲究礼仪,绝对不趁人之危。曾经宋朝与楚国交战,楚国大军正在渡河,有人建议宋国国王可以趁机发动攻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宋国国王却说打仗是君子之间的行为,他非要等着楚国军队完全渡过河,完全展开阵型,再开始进攻。但是对面的楚军完全渡过河后,宋军却被打败,国王受重伤。此后这种战争礼仪越来越不受到各国的重视,特别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兼并战争四起,最终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

纸上得到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征讨,有齐桓公在管仲治理下,大力发展经济,实力迅速的增长,成为第一个霸主。后来晋文公,楚庄公也纷纷称霸。战国后期,最西边的秦国运用商鞅变法,虽然商鞅身死,但是表达却是成功的,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已经非常强了,东方六国也察觉到了,组成合纵联盟,围剿秦国,但是几次各国合纵联盟都被秦国瓦解,各国心思各异,联盟反而损失大量兵力,直至最后再也无力围剿秦国此时强大的秦国早已不惧东方各国的单挑。要说这几个国家,也只有赵国令秦国头疼,那就是擅长胡服骑射的赵国,赵国由于一直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混战,胡服骑射早已融为己用,赵国也就成为战国后期除秦国最强大的国家。

赵括,嬴姓,名括。战国后期赵国人,他可不是一个无名之辈,他可是大名鼎鼎的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出生在名将之家,从小就熟读兵书,可谓说为将门无犬子。如果多加磨炼,也许会有着一番作为,可是他从未去过战场,虽然熟读兵书,就算自己的父亲也说不过他。但是赵括熟读兵书他严重缺乏实践经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一个合格的将军并不会完全靠着兵书打仗。常年的战争积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根据战场经验来灵活应对。赵括虽然很聪明,但他十分自负,以为大战只不过是一个战场推演,自己十分擅长。自傲也许为他的失败埋下伏笔。

纸上得到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

长平之战爆发

在公元前262年,秦国正处于四处征伐邻国,大肆扩张的时代。这一年秦国进攻韩国,吞并了韩国野王。这个地区宣布投降秦国,韩国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只能同意。但是这个地区的上党地区却宁死不降,但是在强大的秦国面前,他们犹如螳臂当车,毫无作用。这个地区的郡守请求赵国的帮助,他可以献出十七城。赵国国君很高兴的收下了,但这一举动却也惹恼了秦国,他们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决定派大军进攻上党地区。

赵国派出了老将廉颇,最初的几次交锋,赵军一直失利,廉颇重新审视了战场现在情形。决定固守不出,派出大量人员在上党地区修筑石头做的城墙,固守不出。准备和远道而来的秦军打消耗战,赵国可以拖得起,秦国可是拖不起的,古代打仗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充足的粮草供应,秦军就回自己溃败了。这确实是一个明智之举额,但是赵王却十分不满,因为他知道赵国也拖不起这个战争,赵王召集众多大臣商量对策,赵王手下的谋士纷纷决定派使臣求和,有人也建议赵王向其他国家求援。但是赵王却做了两手准备,边四处求援,一边派使臣求和,接下来没想到被秦国将了一军。秦王隆重招待了赵国使臣,向天下宣布秦和赵国和谈,其他国家听闻这个消息纷纷按兵不动。

纸上得到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

秦国为了破解赵国的按兵不动,他派人在赵国大肆造谣,一直说廉颇已经投靠了秦国,让赵王心里起疑,然后四处宣扬能打败秦军的赵国将领只有赵括。赵王一直催促廉颇发兵进攻,未果。赵王撤换了廉颇,希望立赵括为帅,这一天赵括的母亲亲自跑到赵王那里,他一直劝赵王收回成命,他说赵括并没有领兵打仗的能力,只是耍耍嘴皮子。赵王不听。赵括之母离开时,对赵王说:如果赵括打了败仗,希望不要连累我们的家族,说完就离开了。

赵括挂帅出征,他不知道的是秦国早已经偷偷换了主帅,换上战无不胜的战神白起。他悄悄进入秦军的指挥大营,布下一张大网准备一举击败赵军。赵括领兵全军出击,秦军一开始故意装作溃败,一直向后撤,撤到秦军的埋伏圈。赵国和秦军一直增兵,赵国佣兵40多万,赵军全军出击导致后方空虚。白起命令一支军队绕道而上,悄悄绕道石城后边,一举攻下石头城,对赵军形成两面夹击的局势,赵括发现事情的不妙,率大军攻击石头城,但是在古代面对如此坚固的防御工事,冷兵器时代,完全攻不下来。此时秦军已经完全把赵军围困在这一狭小的地带,而且秦军切断了后续的运粮部队。使赵军完全断粮的绝境,秦军虽然围困了赵军,但是赵括虽然被围困,却也展现了他出色的战术才能。他尝试了兵书里面的孙膑战术里面的撤车城圆阵,在断粮的局面下,军队并没有乱作一团,而是一直在坚守。

纸上得到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

长平之战进程与结局

此时对于秦国和赵国都是一个考验,对赵国他有更好的选择,首先向周边国家求援,如此可破秦军战术起到内外联动的作用,可赢得生机,或者可以把粮草运到赵括手里。但是赵王一个也没有选择,而是感觉大势已去,一个个人夜夜买醉。反观秦国,围而不能全歼,秦国上下压力巨大,恐出现变故。秦镶公正在全国内召集年满15岁的男孩,全部参军支援前线,秦国是举全国的兵力打这场战争。整整四十几日,赵括指挥军队攻击秦军却久攻不下,损失很大,但是秦军却不能拿这几十万赵军怎么样,秦王愁眉紧锁,若这场竭尽全国之力的战争不能取得胜利,那也是致命的打击。

赵括组织军队分四路突围,却都是失败告终,仅仅依靠周围一条小河提供水源,马匹早已宰杀殆尽。赵括最后知道突围无望,亲自带领亲信向秦军杀去,最终此去伊人未归。赵括中箭而亡,坚持了46天。补给断绝,赵军在主帅阵亡的情形下,终于投降了。

纸上得到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

结语

从我们现在的来分析长平之战,赵国无论用谁为帅,他都会输。赵国君王没有远见,只顾着眼前利益。收下上党地区十几座小城,从而使赵军四十几万人遭到灭顶之灾,已经没有再一次守卫疆土的能力。纸上谈兵成为一个千古玩笑话,赵括也是一个反面例子,把握好自己理论知识,同时坚持进行实践,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史记》

《战国策》

《左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