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子為祖師,奉道德經為經典,但創立道教的是這位張道陵張天師

不知道大家聽說過“張天師”這三個字兒嗎?在很多跟道教、跟捉鬼抓怪、跟除魔斬妖有關的小說、影視作品裡,應該經常能聽到張天師這個稱呼。今天咱們就聊一聊天師道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漢留侯張良八世裔孫。據說他母親夜間做夢,得神人所授蘅薇香草,感而有妊,於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上元之夜生下男嬰,取名道陵。張道陵從小就很聰明,7歲就開始研讀《詩》、《書》、《禮》、《易》、《春秋》五經,有空餘時間就學天文、地理及河洛圖讖之書。年紀大一點入太學,博通五經,成為飽學之士。後來張道陵回鄉講學,教授五經,從學者達千餘人,人稱“大儒”。

永平二年(公元59年),張道陵以“賢良”受人舉薦,經朝廷考試,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並被委任為巴郡江州(今四川重慶)縣令。這期間,他目睹朝政腐敗,時局動盪,深感仕途險惡,前程難卜,心中頗為憤懣,所以就生出了效法先祖(留侯張良功成之後,棄官辭封,飄然而去,據傳得道成仙)告退隱居之意。所以,張道陵謝絕了朝廷的一再挽留,辭去江州令職,退隱於洛陽北邙,開始研習黃老長生之道。三年後,得黃帝九鼎丹法,神獸白虎銜冠而至,其道術日臻成熟。

尊老子為祖師,奉道德經為經典,但創立道教的是這位張道陵張天師

張道陵

建初五年(公元80年),朝廷下詔徵張道陵為博士,但他稱病避使不見。後來朝廷又下詔徵他為太傅,封翼縣侯。但他視祿位為糞土,因此朝廷三詔而不就。北邙近在京都門外(那時的京都洛陽),俗務嘈雜,為了避開朝廷的騷擾,張道陵決定遠離洛陽,出遊名山秀峰,訪求仙術。因為待過的蜀地民風古樸純厚,易可教化,而且境內多名山仙蹟,於是攜弟子入蜀,住在臨邛鶴鳴山(又叫鵠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潛心修道。

入蜀之初,當地讖緯之學(具體意思可以去網上查一查)和神仙方術已經十分流行,張道陵直接承襲了讖緯神學的有關內容,使之成為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同時,當地已有的民間鬼道巫術,也為道教在這個地區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張道陵兼收幷蓄,博採眾長,著作道書二十四篇(這部書是否真的存在目前不能確認),用簡單明瞭的的語言,闡述“天道”的微言奧義。因此,二十四篇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道教論著,也是他組織道教的總綱領。

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張道陵自稱太上老君降臨鶴鳴山中,親手交給自己三洞(洞真、洞元、洞神)經書、金丹秘訣、三五斬妖雌雄劍及都功印,並任命他為“天師”,讓他實行正一盟威道術,替天行道,驅除邪祟。於是張道陵自創教派,這就是中國最早的道教組織。該教規定,凡入道者交米五斗,以供齋之用,這就是很多朋友聽過的五斗米道,或者五斗米教的來歷。五斗米道尊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就是道德經)為基本經典。張道陵還寫了《老子想爾注》,聲稱君王要是按“道意”治國,國則太平;循“道意”愛民,民即壽考;人法“道意”,便可長久;並以“佐國扶命,養育群生”為己任。《老子想爾注》全稱《老君道德經想爾訓》,該書失傳已久,現今有敦煌六朝寫本《老子道經想爾注》殘卷,藏於大不列顛博物館,殘卷中包含了五斗米道的重要教義。

尊老子為祖師,奉道德經為經典,但創立道教的是這位張道陵張天師

太上老君

五斗米道的發展過程,也是與當地鬼道巫術的不斷鬥爭過程。據說,張道陵入蜀不久,就著手揭露當地原始巫教的罪惡,同時宣傳自己寫的道書,積極爭取民眾。為了把蜀民從巫教的信仰中解脫出來,他一方面號召民眾除滅巫害,鑿井修路,解決與百姓直接相關的生產生活等基本問題,另一方面他還用自己的中醫醫術,為民眾治病。因此,張道陵很快贏得了蜀民的廣泛擁戴,“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都稱他為張天師,把他所創立的宗教稱為“天師道”。

隨著五斗米道的不斷壯大,入道教民越來越多。如何組織眾多教徒,是張道陵面臨的又一重大問題。經過周密的設計和實踐,張道陵把天師道覆蓋的區域劃分為二十四治,就是二十四個教區。這二十四治除北邙治(洛陽市北)外,其餘都在巴蜀地區。為了約束教民,他還為各教區制定了嚴密的組織和完整的教戒。這時,張道陵已經創建了一個以鶴鳴山為中心,以老子思想為指導思想的道教區域。五斗米道還規定,天師是整個教區的最高統治者,初入道者叫鬼卒,能為道徒舉行祝禱儀式的人叫鬼吏,能講授《道德經》的人叫祭酒。祭酒負責主持一治教民的各項具體事務,受天師直接支配,對天師負責。各治教民在祭酒鬼吏的管束之下必須孝敬長者,禮讓外人,不得興訟鬥鬧,欺詐世人。每年三會之日(正月七日為上會,七月七日為中會,十月五日為下會),教民必須齊集治所,聽候祭酒檢查,聆聽教區科律。由於五斗米道教導有方,所以教化所及,民風為之大變。

尊老子為祖師,奉道德經為經典,但創立道教的是這位張道陵張天師

五斗觀

道家以飛昇成仙為最高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在早期道教史上便是服食丹藥。他得到黃帝九鼎丹法後,就想煉製丹藥,但那時囊中羞澀,也就作罷。當張道陵成為天師後,財富也慢慢集聚,所以開始買藥煉丹。金丹練成後,張道陵自己吃了半顆,馬上就覺的身輕欲飄。但他不願立即拋下信眾,昇天成仙,所以暫時留了下來。不過他已經算是半仙,有很多法術。他居所門前有個池塘,他常常泛舟其中,但同時大家又會看到他在室內談笑風生,接待來客。這應該就是分身術吧。

張道陵號稱有弟子三千,但能得其真傳的卻只有三人,一個叫王長,另一個叫趙升,再有一個是他的兒子張衡。據說王長擅於天文之學,精於黃老之術,在張道陵草創五斗米道時便已入教,應該是他的大弟子吧。趙升比較神秘,不知何方人士,來歷也很誇張。據說張道陵吃了半顆金丹成為“地仙”以後,覺得身邊弟子都不足以傳承自己衣缽,所以就留下了九鼎大要沒傳給任何人,要等待有緣之人,後來果然有個人在上會之日從東方來,此人超凡脫俗,張道陵便覺得他是自己要等的人。為考驗他的道心,張道陵多次試探他,結果這人不貪財色,忍辱負重,同情窮人,堅守正一,張道陵對他十分滿意,這個人就是趙升。

尊老子為祖師,奉道德經為經典,但創立道教的是這位張道陵張天師

天師像

這兩個徒弟對天師的忠誠,有個故事可見一斑。某天,天師帶著弟子,登臨雲臺絕巖。這巖下有棵桃樹,果大色紅。為了摘到桃子,張道陵打算跳下去。這多危險啊,眾弟子苦苦勸阻,唯獨王長、趙升不說話。結果大家沒勸住,天師還是跳了下去,結果沒落到樹上,就此不見。眾弟子只知道驚怕哭泣,還是趙升、王長表現不同,他倆對視了一會兒:“師者父也,自投於不側之崖,吾何以自安?”於是兩人一起跳了下去,沒想到正落在天師身邊。天師笑道:“吾知汝來”,就教授二人大道要術,三天後才回來。其他弟子見此情景,個個追悔莫及。

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122歲高齡的張道陵自知大期已至,遂於本年下會之日(十月初五)召集各治祭酒和骨幹教徒到鹿治堂(今四川綿陽一帶),準備對身後之事進行安排。會上,天師宣佈,其位由兒子張衡繼承,並規定今後這個位子只能是自家子孫才能繼承,正式確立了歷代天師必須在張家宗親內部繼承的傳承系統。

尊老子為祖師,奉道德經為經典,但創立道教的是這位張道陵張天師

道教弟子

永壽二年,123歲的張道陵在鶴鳴山中神秘消失。根據葛洪(他的故事也挺有趣,以後可以說說)的《神仙傳》記載,張道陵將《升丹經》、《九鼎大要》等傳給趙升、王長後,便與二弟子白日沖天而去,成了名符其實的神仙。不過李膺的《蜀記》則說,張道陵年老體弱,在鶴鳴山中被巨鱗吞噬,其子張衡恐人飢笑,就編造出乘鶴昇天的神話來。現在看來,兩個說法都不足為信,非要選一個,後者倒是更接近現實。

張道陵仙逝後,其子張衡繼任“天師”,從此後天師代代相傳。但到63代時,據傳這代天師跑去彎彎,丟了天師印信,從此不能向下傳承。也有說法,上世紀30年代江南一帶盛傳一首民謠:絕不絕,滅不滅,六十三代有一歇,早就預言了此事。另有一說,根據道教理論,八八六十四爻,窮盡周天造化,天師傳承也不敢這麼圓滿達到六十四代。現在江西龍虎山張天師府主持工作的不敢自稱天師,而且也不是張家後裔,是張家的外甥。

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道教組織,標誌著中國道教的基本形成,這是張道陵最大的成就。之後,經過歷代天師和道教徒眾的不斷完善,道教迅速發展起來,與釋、儒二教成鼎足之勢,在世界宗教史上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由於其在道教史上的特殊地位,故歷代受封:唐玄宗冊封他為太師,唐僖宗冊封他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南宋理宗冊封他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他為正一衝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

所以,儘管老子被尊為道教祖師,道德經被奉為道教最高經典和基本教義,但道教的創立者卻是這位張道陵張天師。今天的話題就到這兒了,請關注堃哥,看更多有趣文章,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