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縣鐵佛鎮:“長期+中期+短期”產業結合 激發農戶內生動力

四川新聞網巴中4月20日訊(記者 陳連波 尹苒)清明雨後,站在通江縣鐵佛鎮補巴石村的山頂,視野陡然開闊。山樑上,新植的千畝茶園初吐新芽,與鬱鬱蔥蔥的松林相映成景;山腰處,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晚開的油菜花仍在吐露芬芳,大片梯田水滿肥足,秧苗漸顯綠意;目光越過山腳下的溝谷,遠處的另一道山樑之上,又是一片數千畝綠意盎然的生態茶園。

通江縣鐵佛鎮,原南向幹道通宣路穿境而過,全境多為平壩、淺丘地帶,適合農業耕織,素有“通江南大門”“通江糧倉”之稱。近年來,通江縣鐵佛鎮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堅持“長期+中期+短期”相結合,突出防範風險,激發內生動力,促農穩定發展,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農業產業發展道路。

“1234”構建區域產業發展主線

鐵佛鎮九龍廟村,因九道規則不一的山樑環繞一個圓形的山丘而得名。這裡平均海拔約700米左右,山勢平緩,是鐵佛鎮最早發展茶葉產業的村。2016年,該村發展茶葉2000多畝,今年正好進入採摘期。

貧困戶張從銀一家六口人,栽種茶葉5畝。他算了一筆賬,以前種植傳統農作物,一畝地一年最多收入兩、三千元,除去成本幾無利潤。今年第一季春茶採收,畝收入已經有2000多元;長遠來看,進入豐產期後,每畝年收入五千元以上不是問題。

在臨近的大佛寺村,600多畝青花椒枝繁葉茂、果實累累。高產的話,畝產鮮青花椒可達3000斤以上。而這裡,只是鐵佛鎮青花椒產業的冰山一角,全鎮現已發展青花椒超2萬畝。

茶葉種在山樑上,不佔耕地;花椒種在不宜耕種的坡地上,套種其它糧油作物,發揮土地最大效益;而適宜耕種的耕地,則用來發展優質糧油。鐵佛鎮是“中國好糧油”項目在通江的主產地,尤以“通江大米”品質為佳,素有“北無常、南通江”之譽。

鐵佛鎮還是通江“青峪豬”能繁基地,藉此優勢,該鎮大力發展生豬養殖。據介紹,目前,該鎮的規模化生豬養殖場中,年出欄一萬頭以上的1個,五千頭以上的2個,一千頭到兩千頭的有30多個。

“一線三片,一二三四,因地制宜。宜種則種,宜留則留。”鐵佛鎮黨委書記伏雲告訴記者,目前,該鎮按地域建成“一線三片”特色產業區,重點發展1萬畝茶葉、2萬畝青花椒、3萬畝優質糧油、4萬頭生豬,構建起全鎮產業發展主線。

“長期+中期+短期”堅持產業結合發展思路

四月中旬,張從銀突然接到村裡的“通知”,今年九龍廟村不得繼續採摘春茶,要留夠枝葉培育茶樹冠幅,來年茶葉產量才能提高。張從銀二話沒說,和村民們一道,將茶簍束之高閣。“村上說了,發展茶葉產業是個長期的過程,要有長遠眼光。”

在大佛寺村,這裡不僅有花椒產業園,還有大片的桃子、櫻桃、梨子等優質水果園。每年水果成熟時節,來這裡採摘水果的遊客絡繹不絕,水果根本不愁銷。

而在青花椒產業園,樹下的空地已經整理好,即將套種大豆。大佛寺村村支部書記告訴記者,這是通江縣為鐵佛鎮配套的“萬畝大豆項目”,當年種植當年收穫,僅此一項每畝年可增收1000元左右。

“我們還引導貧困戶每戶養30只雞、30只鴨,儘量多養豬,每人至少1畝套種地,充分利用邊角地、撂荒地等利用率低的土地,投資小、見效快。”伏雲介紹到,當地群眾長期以來都有種養殖的習慣,“要保障老百姓的基本口糧,最起碼不能讓他們掏腰包自己去買。”

伏雲表示,早在2016年,鐵佛鎮便確定了“長期+中期+短期”的產業結合發展思路,其初衷就是為了彌補產業發展短板,防範產業發展風險,確保產業穩定發展。在此思路的引領下,全鎮6個貧困村均如期實現脫貧摘帽。

激發內生動力,讓老百姓得實惠

產業興,人精神。

在大佛寺村青花椒產業園,記者看到有幾名工人正在除草。當地村民告訴記者,他們大多是當地的貧困戶。像這樣務工一天,約有80元的收入;到了青花椒採摘時節,每天務工收入可達100元。

“老百姓是真正得到了實惠的,所以大家的幹勁才這麼足。”據鐵佛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勁松介紹,該鎮土地流轉較少,多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大佛寺村青花椒產業園採取“企業+集體+農戶”的模式,農戶使用土地入股,貧困戶變身“股民”,佔股最高可達4成。

“我們還要求,所有產業園區在用工方面,必須優先照顧貧困戶,應用盡用。”李勁松表示,常年在園區務工的話,年收入低的五六千元,高的可達八千元,“集體經濟佔股僅1成,利潤大部分都給了農戶。說個不合適的話,企業反倒像是在給農戶在打工。”

“發展產業,黨委政府不能大包大攬,必須要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對此,伏雲深有感觸,“一方面最大限度保障農戶的利益,另一方面重在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提升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實現良性循環發展。”

“量的目標實現了,但質的目標還任重道遠。”伏雲同時表示,下一步,鐵佛鎮將依託“中國好糧油”“百里茶鄉”等項目,著力提升全鎮產業發展質量,進一步促農穩定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