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跑诺奖13年:除了写作,村上春树还想谈点啥?

村上春树,日本当代作家。

自从2006年,获得了被称为“诺奖前奏”的弗兰茨·卡夫卡奖后,他就成了众人眼中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从此,村上春树也就背上了一个和“小李子何时能拿奥斯卡”类似的梗。

只不过,小李子后来终于拿到了小金人,而村上没有。

再次想起这个梗的我微微一笑,好奇一个陪跑诺奖13年的作家,内心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也正是带着这一疑问,我开始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阅读。

没错,这一次,村上春树想和我们谈谈跑步。


陪跑诺奖13年:除了写作,村上春树还想谈点啥?

村上春树

在阅读之前,我以为这不过是部以跑步为借口,向读者们猛说一通大道理的心灵鸡汤罢了。而翻开才发现,这本书90%以上的文字,都是确确实实关于跑步的。

村上春树记述了自己在三十岁的关头,为何开始跑步、怎么每天坚持跑步,以及后来开始征战全程马拉松等一系列关于跑步的心得与思考。

全书中,另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下面这段话——

在比赛中胜过或负于某个特定的人,对跑者来说并不特别重要。倘使成了夺冠的热门选手,超过眼前的竞争对手便成为重要的课题。然而对于普通的市民参与者来说,个人的胜负并不是重大话题。也许参赛动机无非就是“我可不愿输给那小子”之类,这种动机大约足以成为练习的动力。然而,那位竞争对手因故不能参加赛事的话,此人的参赛动机势必将告消失或者减半,那么他作为一个跑者,就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

一开始,村上跑步完全是出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毕竟写作也是要花费体力和精力的。但后来,他发现自己已经不单是为了长命百岁、或者超越某个选手而跑步。而且若抱有某种动机,锻炼也必将中途而废。

他只是单纯地想要跑下去。头脑里什么也不想,就静静地感受全身肌肉如同机械一般地运行下去。

他后来甚至觉得,跑步无关什么目的和意志力。只是这一运动完全符合自己孤僻求静的性情,所以才能一直跑下去而已。

也许做一件事的最高境界,就是纯粹地为了做,而去做。


陪跑诺奖13年:除了写作,村上春树还想谈点啥?

村上在跑步

这一点我非常地能够感同身受。

两年前,为了减肥,我开始了跑步和健身。之前我是一个跑800米都费劲的人,这次可是为了减肥豁出去了,第一天就2000米起步。而汗水换来的收获,便是日益下降的体重。

过了一段时间,体重不掉了,我便加大了跑步强度,每天都能跑6、7公里。有时候出去吃多了,就会跑得更多。

每次上跑步机之前,会忍不住唉声叹气。但心里一想,这是自己一时放纵所必须的代价,也就逼自己硬着头皮上了。

两个月,我减掉了10斤,也得了足底筋膜炎。

体重达到了理想范围,正好足底也发了炎,那时的我松了一口气,感觉再也不用天天走一遍鬼门关了。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没有了跑步,我的心情竟然低落了起来。几天下来都不让身体出点汗,总觉得压抑。

那一刻起,我明白了,跑步之于我,哪里是达成什么目的的工具啊——

它分明就是目的本身。


陪跑诺奖13年:除了写作,村上春树还想谈点啥?

这样想通之后,待病好转,我便又开始了跑步。不必拿秤上的数字当令牌,也没有每天都必须要跑的强制性计划(也许是我的性情还没到村上的高度)。健身房腻了就去公园,想跑就跑,累了就歇着。

不知不觉,我发现自己已经能轻松地在1个小时内跑完10公里,而且没再受伤。身体的强健程度,甚至超过那一段在健身房里苦练的时光。

当你能真地专情于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其他人所拼命换取的一切,都将自然而然地到来。

可以解读这本书的角度很多,我为什么要单拿出这一主题来说呢?

因为这种态度,在现在浮躁的社会里,真是太缺乏了。

现在的选秀节目特别火,可有几个选手是真正地热爱舞台?编程这一技能的学习越来越火,可多少学习者不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现在的社交能力越来越被人重视,可有多少人是为了建立所谓的人脉,而非对他人抱有好奇之心,并享受沟通的快乐?

我们一直,并习惯于奔走在去往某个目的地的路上,却忘了人生就是由这一条条的路构成。

如果你不能在“路”的本身之中发现意义,那你的人生也一定不会充满意义。

何况,一直忙着“赶路”的你,也不会快乐。

一跑就是30多年的村上春树,在乎自己和诺贝尔文学奖13次的失之交臂吗?

我想不会的。

正因为不会,他才能在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才能一直在读者群中饱受欢迎,才能坦坦荡荡地感慨:

写小说很像跑全程马拉松。对于创作者而言,其动机安安静静、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自身内部,不应向外部去寻求形式与标准。

正是因为不会——

他才是那个村上春树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