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进行恐吓威胁?习惯性赢孩子,是家长不成熟的表现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现在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日子与我们越来越远,在科技的帮助下人们已经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种节奏虽然适应了时代,但是也有着弊端,那就是人的耐心越来越差。

这种心态反映到教育孩子身上,就是如今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错误越来越急躁,对待叛逆,不听自己话的孩子总是想要通过呵斥和批评的方式去让孩子遵从自己的意见,运用自己的威严去压迫自己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总结出以下家长会面对的日常:

1、贿赂74%:“乖乖写作业,一会奖励你看电视;”

2、恐吓81%:“你要是再不回家,就有换人把你抓走;”

3、惩罚65%:“你如果不好好吃饭我就让你去刷碗;”

4、喊叫86%:“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啊?你为什么会这样?

这种做法看似在家长和孩子的争执中,家长占据了优势,家长习惯的成为争执双方的胜利者,那么孩子就必然成为一个失败者,这会很大程度的破坏亲子之间的关系,加重孩子与家长双方的矛盾,甚至会让孩子出现更严重的叛逆心理。

对孩子进行恐吓威胁?习惯性赢孩子,是家长不成熟的表现

一,你赢了自己的孩子吗?

一些家长认为,在孩子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要赢了自己的孩子,让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宝妈王女士教育孩子的时候就遵循着棒棍下出孝子的理念。

在她家做客的时候,到了该吃午饭的时候,王女士发现自己的孩子乐乐还在沙发上看动画片,于是语调僵硬严肃的说道:“乐乐,来吃午饭了,不要在看电视了”但是孩子好像已经沉迷到电视中似的,根本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于是王女士把声音提高,瞪着孩子说“小乐,关上电视,过来吃饭!“孩子这才闷闷不乐的过来吃饭。我其实背地里劝说过王女士不要这样对待孩子,但是王女士认为这样会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威严,更容易管教孩子。

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要“输给孩子”,即为给孩子充足的自由空间,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争夺主导权让给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更有自己的想法,更加独立,这其实是另一个极端的想法。

就是在这种极端的思想下,造就了之前轰动全国的“李天一”案。虽然他的父母确实通过自己的退让,让孩子变得更加有主见,但是孩子变得十分任性,孩子感受到了溺爱,就会形成自我中心感,缺乏对规则的遵守感,它曾因为与人打架被强制劳教,也正是在这种环境成长的他最终因涉嫌强奸,最终被判强奸罪。

对孩子进行恐吓威胁?习惯性赢孩子,是家长不成熟的表现

二,为什么亲子关系变得“非输既赢”

好像在家庭父母与孩子的争夺中,必须有着一胜一败,父母和孩子非输既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1、人人都有控制欲

心理学家舒尔茨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对养老院的老人提出两种不同的要求,对一方老人控制自己被探访的时间,另一方这可以随心所欲,最终发现可以随心所欲被探访的老人寿命相对来说更长一些。.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知,其实在我们心中每个人都有着控制欲,并且控制欲是需要宣泄的,当父母生下孩子的时候,就会对孩子产生控制欲,并且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宣泄对象。

2、父母的控制性思维,使用权威让孩子屈服

在我们的传统理念中认为孩子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很多父母认为这样教育孩子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这样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现在还是具有争论,但是不置可否的是父母十分喜欢这种控制孩子的感觉,认为这样不仅合情合理还十分利于管教孩子。

对孩子进行恐吓威胁?习惯性赢孩子,是家长不成熟的表现

三,家长习惯性的赢得孩子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1,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长习惯性的赢了孩子,其实是在压抑孩子的天性,习惯性的逼迫孩子,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两种极端,一种是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中度过了一生,性格变得懦弱,没有主见,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

因为他没有按照过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另一种极端则是孩子变得极其叛逆,在雪崩来临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会变得报复性的去和父母对着干,极其难以管教。

2,破坏亲子之间的关系

不论是孩子赢了父母,或是父母赢了孩子,都会造成一方的隐忍,来年累月的积累下,孩子身上的怨气,可能会破坏亲子关系,造成家庭之间的不和睦

3,形成恶性循环

家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对孩子批评,指责,让孩子一时的遵守自己的规则,但是孩子可能因为内心的脆弱变得自卑,怀疑等情绪的产生,孩子最终会出现自暴自弃等现象,家长感到对孩子的失望,于是继续批评孩子,于是家长和孩子就陷入了这种恶性循环当中无法脱身。

对孩子进行恐吓威胁?习惯性赢孩子,是家长不成熟的表现

四, 习惯性“赢了”,是家长不成熟的一种心理表现

其实家长习惯性的赢了孩子,也是家长内心不成熟的表现形式,例如当孩子打破了花瓶,会对孩子说:“你怎么那么不小心?

我都给你说了多少遍了走路的时候要小心”父母总是很着急的去批评孩子,在孩子眼中就是父母与自己的错误划清了界限,父母不愿意承担事情的结果。

这种着急划清界限的做法就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担心自己会受到谴责,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会和孩子一起承担事情的结果。

但是不成熟的父母内心自己小时候可能也经历过这种事情,他们认为打碎花瓶的人就应该被骂,他们内心里还是一个为了花瓶打碎而害怕的小孩。

家长把自己恐惧转化为愤怒,把全部的责任都推卸给了孩子,减轻了自己的负罪感,仔细想一下这种想法不是很不成熟吗?孩子会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其实孩子什么也没有学到,他只是知道了不要惹妈妈生气,妈妈生气自己就会被挨骂。

对孩子进行恐吓威胁?习惯性赢孩子,是家长不成熟的表现

五,拒绝赢了孩子,要学会赢得孩子

家长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不妨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赢了孩子吗?还是为了拿孩子生气?

我想这些都不是正确答案,家长批评孩子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更好的改正自己的缺点,但是如果是为了帮助孩子,就必须要对孩子恶脸相向吗?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简·尼尔森告诉我们:家长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克雷斯说过: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孩子;而“赢得”孩子,是指家长维护孩子的尊严,让孩子与家长取得合作。

父母和孩子之间并不存在着争夺关系,家长不去去赢了孩子,而是学着去赢得孩子,这才能使得达到共赢的局面,达到对孩子恰到好处的控制。赢得孩子就意味着家长咋孩子犯错的时候,学会理性,把孩子的犯错当做孩子提升的机会,而不是指责孩子的机会。

对孩子进行恐吓威胁?习惯性赢孩子,是家长不成熟的表现

而赢得孩子需要家长做到以下的四步。

第一步,表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家长和孩子之间可能有一些误解,家长不要直接否定孩子的错误,而是先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是为了发泄情绪,而是来帮助孩子在的,要表达出对孩子错误的理解。

第二步,表现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对于孩子的错误我们理解并不代表着他是正确的,家长并不是要认同孩子的错误

第三步,与孩子沟通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也要听从孩子对于此事的看法,让家长和孩子的看法进行中和,这样孩执行起来也就有了更多的积极性。

第四步,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要让孩子从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多多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这四步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孩子才能听进去我们的建议,降低心理防御,营造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

对孩子进行恐吓威胁?习惯性赢孩子,是家长不成熟的表现

拉劳士福古: 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

孩子如果和家长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孩子会十分愿意向家长讲述,自己身边的趣事,自己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知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家长和孩子自然会很少出现矛盾,孩子的叛逆心理,在和父母的沟通交流中逐渐化解。

但是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会很少和孩子交流,家长只在乎孩子做事的结果,例如孩子考试考了多少分,有没有在学校里犯错误等等。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那么等待孩子的也就是严厉的批评,父母不会去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只想宣泄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会和家长敞开心扉。

家长要看到,在孩子叛逆期的时候,有良好的沟通交流是多么的重要性,但同时沟通交流的时候,也是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对孩子进行恐吓威胁?习惯性赢孩子,是家长不成熟的表现

家长面对犯错孩子的教育时候,叛逆期的孩子往往不听从教育,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除情绪话,要耐心的询问孩子:"爸爸妈妈并不是想要去责怪你批评你,我们只是想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你是怎么想的,爸爸妈妈只是想了解你的想法而已,能不能告诉爸爸妈妈?"

家长不要用居高临下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在孩子讲述自己想法的时候,父母要面带微笑,注视着孩子父母要积极的去回应孩子。

例如点头,做出简单的回应,表示自己正在认真听讲,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可以交流的,父母是尊重自己的。在这样的内心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避免争吵,更好的解决亲子之间的问题。

家长要更加宽容的态度去面对孩子,教育孩子,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亲子之间并不是仇人非要挣个胜败,家长赢了孩子是没有用的,这样赢不了孩子的未来,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家长真正要做的是赢得孩子,让孩子自己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引导孩子向上。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