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賦、比、興”,寫作詩詞無不勝

在我國古典詩詞中有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賦、比、興,它是前人在總結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表現手法而提出的。始見於漢代《毛詩大傳·序》:“故詩有六藝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其中,風、雅、頌指的是詩歌的體裁,賦、比、興指的是詩歌的表現手法。後人對賦比興的解釋,雖有多種,基本上大同小異。本文擬就古典詩歌中的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及其在詩歌中應用作一簡要的闡述,以期有利於詩詞愛好者對古典詩詞的理解與認知,從而提高閱讀與寫作的水平。


學好“賦、比、興”,寫作詩詞無不勝

一.賦的表現手法及其在詩歌中的應用

所謂“賦”,按朱熹《詩集傳》裡的解釋,就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也。”所謂“敷陳”,就是將所要表達的內容鋪展開來;所謂“直言”,就是將所要表達的內容直接敘述與抒寫。

先說“敷陳”,敷陳是將所要表達的內容按照某種順序鋪開來寫,見例子: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蓮葉北。--《江南》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白色的絹),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詠詩書,十七為君婦。”----《孔雀東南飛》

上面的《江南》一詩,在“魚戲蓮葉間”句後,分別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詞來寫魚兒遊戲荷葉間的歡快場面;《孔雀東南飛》一詩,則按年齡順序與學藝次序來寫詩中主人公的才藝。這種鋪陳的方法多見於民歌,也容易辨識。再看一下《詩經・碩人》的詩句: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這幾句採用排比句式,將一個美女從手、皮膚、脖子、牙齒到額頭、笑靨、眉眼、眸子進行了詳盡的描述,這也是一種鋪張的方法,是“賦”的典型的表現手法。這種表現手法,往往能使所要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而多彩,也能充分展示出作者的才華。比如曹植在《白馬篇》中描了一個武藝高超、身手敏捷的少年遊俠的形象,就用了“賦”的表現手法: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賦作為詩歌的一種表達手法,也常常應用到寫文章裡,在漢代還成為極盡鋪陳誇張的一種文體,即“漢賦”。再舉一例陶淵明《閒情賦》的句子,看一看賦的表現手法在辭賦中的應用:

願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餘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願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願在發而為澤,刷玄鬢於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而枯煎!願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閒揚;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於華妝!願在莞而為席,安弱體於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經年而見求!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於床前!願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蔭,慨有時而不同!願在夜而為燭,照玉容於兩楹;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願在竹而為扇,含悽飆於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顧襟袖以緬邈!願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以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陶淵明的詩,其篇幅一般都比較短小,風格上“省淨沖淡”,而這篇《閒情賦》卻寫得濃豔綺靡,汪洋恣意,別是一種風味。文中虛構了一位理想中的美人,她嫻靜淑雅,儀態端莊,令人愛慕。接著一連寫了十種“願”,願自己化為美人衣之領,腰之帶,發之膏澤,眉之黛墨,身下之席,腳上之鞋,隨身之影,照顏之燭,手中之扇,膝上之琴。十願連翩,一氣呵成,一連串擬物手法的運用,構思奇特,想象豐富,大膽潑辣、生動細膩。十個心願,十番轉折,只為了親近、陪伴著理想中的美人。可謂“曲盡麗情,深入冶態。”

這種洋洋灑灑的“敷陳其事”,就是“賦”的表現方法。它適合於對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與感情的宣洩,也適宜對事物進行細膩而周詳的描摹,它往往出現在篇幅較長的抒情與敘事詩中。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白居易的《長恨歌》、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等。

所謂“直言”,就是直接敘述與抒寫,一般用白描手法,不拐彎抹角,如前面所舉《孔雀東南飛》、《詩經・碩人》中例句,再看一例詞的例子,敦煌曲子《菩薩蠻》:

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這首詞首句先寫“枕前發盡千般願”,發的什麼“願”呢?接著寫了六種不可能出現的情況,整篇都是口語,直來直去,不加修飾,可謂直抒胸臆了。這種直接敘述與抒寫的表達手法,也是賦的手法。

賦法最早出現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對其後的詩歌辭賦影響深遠。杜甫的許多名篇也是採用賦的方法,如他的敘事詩《新安吏》、《石壕吏》《無家別》等都是通過直接敘述再現情景。這種手法以長篇敘事詩為多,在樂府、民歌中常見,如《孔雀東南飛》、《西洲曲》、《木蘭辭》等許多名篇都是採用賦法。賦並不僅僅用於長篇敘事。一些篇幅簡短的小詩也可用賦法來摹景狀物、抒發情感。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閒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都是用的賦法。


學好“賦、比、興”,寫作詩詞無不勝

二、比在表現手法及其在詩歌中的應用

所謂“比”,就是以此物喻彼物,將兩種不同事物某一相似點來

比喻,或是將一些抽象的事理、情感,進行形象化的打比方,使人易於理解;或是將人或事物更加鮮活而形象的展現出來,所進行的藝術加工,使之更具有美感的比喻。比如“梨花一枝春帶水”、“嬌滴滴帶水的梨花,顫巍巍擎露的山茶”,都是花來比喻人的嬌美。比是詩詞文章中常見的、運用最多一種形象思維與藝術方法。

比,包括比喻和比擬。

比喻,是將兩種以上的事物起來,用其中一種事物去說明或描寫另一種事物,使它更鮮明、更生動,更好地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喻一般歸分為四類。即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明喻:本體和喻體一併托出,一般在兩者之間加上“如”、“似”、“若”“贏”、“勝”、“賽”、“比”“同”或“猶如”、“恰似”、“彷彿”等字眼。

例如: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其五。

3.“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毛澤東《如夢令·元旦》。

4.“橫掃千軍如卷席”毛澤東《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5.“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

6.“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蔣捷《梅花引·荊溪阻雪》)狀愁之冷清孤獨猶如夜雪家海,耐人尋味。

7.“國藥扶危贏扁鵲,方艙解困勝華佗。”大遼《民族脊樑—獻給鍾南山、李蘭娟、王辰、張伯禮四位院士》。

8.“和諧我願心如石,腐朽誰能筆似刀?”大遼《天安門廣場觀孔子雕像》。

暗喻:又稱隱喻。這種比喻,一般也要求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不同於明喻的是不用“如”、“似”等明顯的比喻字眼,而是用其他謂詞或狀詞。暗喻較明喻更進一層,它突出本體或喻體的某種特徵,比喻得更傳神,更生動。

例如: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突出喻體“桃花潭水”千尺之深的特徵,來誇張本體“汪倫送我情”。

2.“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3.“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杜甫《漫興》其七)以喻體白氈形容本體楊花的厚而密;以喻體青錢形容本體荷葉小而多。

4.“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汀洋》)以喻體風飄絮突出本體山河破碎之飄搖不定;以喻體雨打萍突出本體身世沉浮之災難密集。

5.“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毛澤東《長征》)意思是:在紅軍的眼裡,綿延不絕的五嶺,就像微波細浪輕輕翻騰,氣勢雄偉的烏蒙,就像小小泥丸滾動。經這麼一比,就把“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非常形象、非常生動地烘托出來了,並表達了作者戰略上藐視困難的“若等閒”的氣概。比喻中要說明或描寫的事物叫本體,用來比方的那個事物叫喻體。上述詩句中的“五嶺”、“烏蒙”是本體,“細浪”、“泥丸”是喻體。

借喻:本體不用出現,直接用喻體來代表本體。它比暗喻更深一層,本體和喻體溶合在一起了,喻體直接代表本體。

例如:

1.“竹葉離樽滿,桃花別路長。” 駱賓王(《秋日送尹大赴京》)其中的“竹葉”喻酒,“桃花”喻馬。

2.“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其中的“新松”喻善,“惡竹”喻惡,藉以抒發詩人對人事的愛憎。

3.“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白居易《放言》其一)用“草螢"”似火非火、“荷露”似珠非珠借喻朝庭中的當權派,揭露他們“兩面派”的面目。

4.“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青。”(王安石的《木末》)其中“白雪”喻絲,“黃雲”喻麥。

5.“蒔藥閒庭延國老,開樽虛閣待賢人。”(柳宗元《郊居》)以“國老”喻甘草,以“賢人”喻濁酒。

6.“凍合玉樓起寒粟,光搖銀海眩生花。”(蘇軾《雪》)以“玉樓”喻肩,以“銀海”喻目。

7.李賀詩中所用的代詞——劍叫“玉龍”、酒叫“琥珀”、日叫“蒼圓”、春草叫“寒綠"”、秋花叫“冷紅”等,亦屬借喻。

8.“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毛澤東《七律•冬雲》)這裡的"“英雄”、"“豪傑”借喻中國和世界革命人民。“虎豹”、“熊羆”借喻所謂“帝、修、反”。

9. “橫眉豈奪蛾眉冶,不料仍違眾女心。”(魯迅《報載患腦膜炎戲作》)這裡的“橫眉”是魯迅指自己,他的《無題》中不是有“橫眉冷對千夫指”嗎?“蛾眉”則借喻當時忌恨他的幫閒文人,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中不是有“入門見嫉,娥眉不肯讓人”嗎?至於“眾女”,不言自明,是指那些“蛾眉”。借喻二體合一,本體與喻體的關係應該是人們比較容易瞭解的,或者從詩詞的前後句的中,從典故、文獻的聯想中,能夠琢磨出來,不宜搞得晦澀難解。

博喻:用多種事物同時比喻一個事物。

1.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十四句中用了十種聲態作比喻,不僅展現了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而且暗示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

2.蘇軾的《百步洪》中有四句: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千丈坡。

斷絃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四句詩連用七個比喻,一個比喻即一個場景,將船行疾水的驚駭沖瀉之狀生動地描繪出來。詩的後半部,說生命的消逝,意念的轉易,世變的反覆,更甚於此,以強化作者對人生的慨嘆。

3.又如喬吉《水仙子》(重觀瀑布):

冰絲帶雨懸宵漢,幾千年曬未乾。華露涼人怯衣單。似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

作者以冰絲、華露、白虹、玉龍、晴雪的五種動態形象,比喻瀑布。

前面舉的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用了五個比喻描繪山的雄偉形態,亦屬於博喻。博喻必須注意喻體新鮮、生動,還要服從內容的需要,不可為比而比、人工堆砌。

4.李煜《烏夜啼》“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即以兩種狀態與動作,博喻愁緒紛亂,難以排遣。

5.賀鑄《青玉案》“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以博喻狀“閒愁”漫無邊際,紛亂雜沓,綿綿不絕。

6.徐再思《蟾宮曲·春情》“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後三句博喻少女病態又似見其人,如攝其魂,惟妙惟肖。

比擬與比喻相似,但也有所不同。作者為了把景物寫得生動形象,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常將甲物當作乙物來描寫,這就是比擬。

例如,

1.王維《書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其中“欲上”二字,給“蒼苔色”以生命,把它當作會飛躍的動物來描寫了,突出了地碧苔青的景色,表達了詩人欣喜的心情和新奇的感受。

2.李白的《送友人》,借用《詩經·車攻》中的“蕭蕭馬鳴”,組成“揮手從茲去,蕭蕭班馬鳴。”“班馬”,離群之馬也。一個“班”字,把兩人臨別時各奔東西,馬兒也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3.杜甫的《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裡把花與鳥都擬人化了,感時恨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可見詩人離傷之情多麼深重!

4.郎士元《柏林寺南望》:“青山霽後雲猶在,畫出西南四五峰。”這裡的一個“畫”字,就把“雲”擬人化了,似乎本無山峰,是雲即興畫出來的,表達出了詩人驚奇、愉悅之情。

比喻和比擬所不同的是,比喻一般要出現喻體,或者本體與喻體相融合,比擬則不出現本體,而是以喻體的某種形象特徵、動作特徵來描寫本體。有物擬人、靜物擬動物、甲物擬乙物等等。從修辭角度看,比擬較比喻對事物描寫的深度更進了一層。


學好“賦、比、興”,寫作詩詞無不勝

三、興的表現手法及其在詩歌中的應用

所謂興,也叫興起。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1.《詩經・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前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就是興。詩人看到一對鳥兒在河之洲上,相互鳴叫求偶的情形,觸景生情,於是聯想到河邊採摘荇菜的淑女應是自己的“好逑”。將鳥兒鳴叫求偶作為詩的開頭,引起下文所要吟詠的下文“君子好逑”。這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先言“他物”,即起興的形象,也就是觸發詩人聯想的起點。這種方法,在民歌、樂府中常見,一般在詩的開頭幾句出現。

2.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的開頭幾句:“孔雀東南飛,十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白色的絹),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詠詩書……”現代黃梅戲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唱詞,開頭幾句:“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綻笑顏……從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用“鳥兒成雙對”引出“夫妻雙雙把家還。”

3.我們再看看文人詩歌是如何用興的:杜甫《新婚別》“兔絲附女蘿,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4.戴叔倫《女耕田行》“乳燕入巢筍成行,誰家二女種新谷。自言家貧母年老,持刀斫地翻作泥。”前一首用“兔絲附女蘿,引蔓故不長”比喻,引出“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這樣的婚姻不會長久。後一首詩用“乳燕入巢筍成行”引出“誰家二女種新谷”這裡的“二女”是指兩個幼小的女孩子,所以用“乳燕”作比。它既是寫眼前的景,又是以乳燕入巢幼竹成行反襯下文的孤女無依,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

從前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興”的作用一是為了引起下文的開始之辭,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起興,往往是由可觀景物觸發詩人的聯想,從而進行形象思維的過程。它一般出現在詩的開頭,有的與下文有意義上的關聯,有的則無,只是起到發端與定韻的作用。

5.比如李白《將進酒》的開頭幾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詩的前四句就是起興,首二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感慨流年似水,一去不復返。三四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感慨人生的短暫,由此引發了一種愁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代指酒,以酒消愁是這首所要抒發的內容。接下來的“人生得意須盡歡”沿襲這一思維而展開。所以,詩的開頭是詩人聯想的觸發點,雖然與整體關係不大,但起到了發端起情和定基調的作用。

興的手法最早起於民歌,後被總結並上升為理論,現在的詩人大都不會運用這種手法了,所以有些詩顯得呆板、乏味。其實,這種手法對我們閱讀、欣賞與創作是大有裨益的。一首詩的發端起情,往往關係到整首詩的基調,或歡快,或憂傷,在其起興句就基本確定了全詩的情調與韻腳。


學好“賦、比、興”,寫作詩詞無不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