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去“拯救”正在老去的農村父輩們

今天,為了陪父親去醫院看病,我先一個人來到醫院,父親從老家趕來,在醫院看見父親身後跟著一對七十多歲老人,步履蹣跚跟在父親身後。

父親說這兩位老人是在路上遇見的,來醫院看病不知道怎麼掛號,不知道怎麼找醫生,什麼都不知道,子女又在外打工,只能兩老獨自來到醫院看病,想讓父親幫忙掛號,所以,父親就帶他們一起來了。

現在大醫院掛號都用自動掛號機,具備預約掛號、取號、交費等各項功能,就像現在銀行自助功能機一樣,父親對這些科技類機器也不懂,因此每次來醫院我都陪父親一起。

拿什麼去“拯救”正在老去的農村父輩們

取完父親預約號後,我給老人預約掛號,發現上午的號沒有了,於是問老人意見,他們說那就掛下午的吧。

隨後我告訴老人需要掛號費,於是看見老人用顫巍巍的手從褲子上取出一個布袋,慢慢打開,裡面的錢有一元、五元、十元的,都是皺巴巴的。

我說這個機器只有一百元的才可以,於是老人又從另一邊口袋裡拿出一百元,看著老人手上的一百元,我想掛號費也不多,就準備用微信幫他支付了,兩老連聲說不用,最終我還是給老人付了掛號費,兩老一個勁兒說謝謝。

掛完號後,因為他們要看的科室剛好和我們一樣,所以就一起來到就診的地方。由於他們的號是下午一點半左右的,而當時才上午十點半,我讓兩老先在大廳椅子上休息,等下午才能就診,兩老又一個勁的點頭說謝謝。

隨後我和父親就開始排隊,做各種檢查,一直到中午醫生下班了,我們準備去吃午飯,在大廳遇見兩老在椅子上等待,我問他們要不要去吃飯,他們搖頭說已經吃過了,又一個勁道謝謝,還問父親姓名,說以後有機會去他家坐坐,父親說有機會一定去,我們就出去了。

拿什麼去“拯救”正在老去的農村父輩們

下午我們回來繼續未完成的檢查,中途特意去提醒老人注意醫生叫號,檢查快結束時我有事先離開了,父親在檢查結束後也離開了醫院。

晚上回來後,聽父親說他走時兩老還沒看醫生,而那時已經快四點了,我猜想肯定是他們錯過叫號了,兩老耳朵不太好,醫院人多嘈雜,醫生叫號時可能沒聽見,然後就錯過了。

我有點後悔,應該走時再提醒他們一下,現在想想,不知他們最後是否就診了,如果沒就診,那他們又白跑一趟;又或許即使就診了,醫生說需要明天再來檢查,那今晚他們住哪兒?賓館他們找不著,不知道怎麼入住,或許會在醫院走廊上睡一宿,又或許……。

想著這些,思緒萬千。

父輩們很多都來自農村,在家務農,現在農村的很多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只留下年邁的父母,而父母一旦生病了,兒女不在身邊,能靠的就只有自己了,但問題是,他們拿什麼來靠自己?

記得一次和父親聊天,父親說道一件事。

有一年夏天中午,老家的一位伯孃突然生病,很嚴重,要及時到醫院就醫,而伯伯(伯孃的丈夫)體力不夠,背不動伯孃去醫院,那時村裡只有父親年齡小點,力氣也大點,沒辦法,伯伯只有給父親打電話,讓父親幫幫忙,父親趕緊到伯伯家,和周圍幾個年老的長輩一起將伯孃送去醫院。

回想今天看見的兩位老人,讓我不僅想到老家正在慢慢老去的父輩們,他們一輩子在農村務農,辛苦一輩子,把兒女養大,而如今年邁,兒女不在身邊,生病了卻無人照顧,不知道怎麼辦。

古人云:父母在,不遠遊。而現實是:不遠遊,衣食憂。麵包和親情如何權衡,這或許是作為子女的我們該認真考慮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