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扼杀性欲的人:揭开“无性恋”背后的诡异秘密

本故事来源于临床真实案例,内容记录的是一个“无性恋”患者的真实经历!这种群体,与现在早已蓬勃发展的男女同性恋群体、双性恋群体、跨性别群体等社群相比,是被定义为不符合主流生活形态的人群,往往会遭到无情的扼杀,再加上艺术、娱乐和文学对于性欲如饥似渴的表现,无性恋成为世界上的冰山一角……

我很清楚的记得,14岁!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我与学校中的其他男同学不大一样。他们要么热心讨论周末想亲吻的姑娘,要么围在一起翻阅色情图片,但是我从未有过类似的青春期冲动。

被扼杀性欲的人:揭开“无性恋”背后的诡异秘密

我以为我发育比较晚,或者是同性恋。不过,既然我认真想了一下,我是从没有过性冲动,所以关于发育和性取向的猜测都站不住脚。也就是每个人都会对特定人群产生性趣,而我对所有人都没“性”趣。所以,我发现,用“无性恋”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再合适不过了。

那个年代是90年代,与现在早已蓬勃发展的男女同性恋群体、双性恋群体、跨性别群体等社群相比,当时无性恋社群尚未被任何人提及。我当时找遍北京最大的图书馆,也没有找到关于“无性恋”的书籍。我甚至研究了动植物界的基因进化论,我终于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学术研究,涉及了动物界(蠕虫、啮齿类动物、绵羊等)的无性行为,但仍然没有任何分析涉及“无性”背后的原因。论文中把这些动物界(蠕虫、啮齿类动物、绵羊等)的无性行为,称为“边缘性案例”,涉及的动物都称之为“无用之物”。

被扼杀性欲的人:揭开“无性恋”背后的诡异秘密

后来,医学研究领域已经有科学家注意到某些人,和这些动物的“边缘性案例”类似,同样在一生中从未体验过“性吸引”。但是,对于此类人群正式而不带贬义的医学称谓,却依旧没有出现。我在想,在未来像我这样的“无性恋”边缘个体,可能会被戏称为“无用之人”。但不管怎么样,已经有研究者逐步意识到,人类中某些个体,一生都不曾经历性冲动。

我现在33岁,已经成为一位教师,在邯郸工作。我会时不时的在互联网中搜寻相关的信息,探究和我有类似“症状”的群体!我在很多外文网站发现有一部分帖子,帖子中博主的和我有着类似的“症状”。博主和很多留言的人互动,访客询问博主如何生育,博主自嘲“我能像阿米巴虫一样分裂繁殖。”终于在2004年的一天,我在外文网站找到一篇论文《无性人群:无性人群的分布以及相关因素的一个国家样本调查》,这是一位名叫安东尼·博盖尔特的加拿大学者发表的。该论文以英国上世纪90年代18,000人为研究样本,声称大约1%的人口属于无性恋人群,其中70%为女性。此外,该论文还指出,无性恋就像同性恋一样普遍,数量相当。不过,自认为同性恋或双性恋的人要远远多于无性恋。

被扼杀性欲的人:揭开“无性恋”背后的诡异秘密

从这个论文我知道,和我一样的“患者”被记录的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在现代社会,性爱是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鉴于历史上不符合主流生活形态的人群,往往会遭到无情的扼杀,再加上艺术、娱乐和文学对于性欲如饥似渴的表现,无性恋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已经是“宿命难违”。汉语成语有言“饱暖思淫欲”,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就曾写道“性本能是决定我们做事、为人、奋斗的3到4个动因之一。”这也就是说,缺乏性欲的人会没有梦想,没有行动力,甚至也没有人格。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因为我认为性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是人类认知自我的基础。

鉴于此,羞于承认无性恋完全可以理解。直到近期,我看了一份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报告,报告中169名自我认定为无性恋者,分别写下了他们对于无性恋身份认同的发展历程,以及将此身份告知他人的经过。很多人都强调,他们把这个“秘密”告诉朋友和家人时,对方无不表现出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听的人都会很不可思议却又镇定的描述“这只是一个阶段”、“遇到对的人你就会不一样了”等等这类对付同性恋的说辞。其中一位受访者甚至打电话咨询过当地同性恋热线,因为她以为,这群长期也被人们认为性取向“不道德也不合法”的同性恋人群能够理解、接纳她。可令她感到失望的是,电话另一头告诉她,“无性恋压根就不存在。”

被扼杀性欲的人:揭开“无性恋”背后的诡异秘密

我在2012年看过《理解无性恋》一书,作者称“人类对无性恋这一现象的理解是有限的,这个群体还有待研究。关于无性恋的产生,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有研究表明,无性恋可能受到早期生物学因素影响,比如特殊基因、影响大脑早期发育的产前荷尔蒙等等。和其他性取向者一样,无性恋是早期生物学因素,或者早期生物学体质的产物。甚至“同性恋群体、双性恋群体、跨性别群体”等社群也会歧视无性恋者。

我开始接触大量的医学书籍,包括心理学和内科学的国内外论文,我发现有一种假定认为,“无性恋”缺乏性欲或性冲动,可能跟某种荷尔蒙缺陷有关,就像睾酮激素缺乏会导致患者对性生活异常冷淡那样。但是很多医学论文指出,无性恋者缺乏性欲的原因,本身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性问题”。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大多数无性恋者都患有睾酮激素缺乏。甚至大部分的“无性恋者”体内某些激素含量比常人无异甚至更高。甚至无性恋群体还存在性向变体。比如,有的无性恋者会爱上异性,属于异性无性恋;有的则恋上同性,属于同性无性恋;还有双性无性恋对男女两性都会产生感情,甚至不需要任何情感生活。一些人能够享受不发生性行为的身体亲密接触,比如搂抱。

有研究发现,近七成无性恋者声称自己还是“处子”之身,11%无性恋者表示自已非“处子”,但眼下没有任何欲望;7%无性恋者强调他们性欲旺盛,另有17%无性恋者则认为,性让他们感到“极其反感”。不过,也有38%无性恋者表示,性让他们觉得“有点反感”,27%无性恋者则说,他们对性无所谓。令人感到奇特的是,甚至有4%无性恋透露,他们很享受性爱。

被扼杀性欲的人:揭开“无性恋”背后的诡异秘密

我在对无性恋群体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这个欲望横流的世界里生存,对于无性恋者来说是多么地痛苦。他们可能会受到歧视,受到冷遇,也很难找到情感伙伴。虽然他们没有性冲动,但也会渴望能与人保持密切的情感纽带。或者说,尽管对性关系不渴望,但是无性恋者依然渴望收获爱情和伴侣。

可能,我现在已经习惯。因为已经是21世纪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整个社会应该抵制一种观念,即无性恋者是不完整的人。其实,很多人会觉得我们丧失了这件美好的事情,但其实这世上除了性,还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情,对于我们“无性恋”大多数人,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后,明白了“性”只是个人特征的一面,我们仍然应该不知疲倦坚强的活下去……

致同样因为某种性缺失,

而又顽强生存的你!

如果你一样有着不同常人的遭遇,

请在下方留言故事,

做自己不屈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