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太爾在中國的崛起和沒落:曾經的高端王者,現在為何定位低端?

60年代,國內正在大力發展工業,而國內卡車市場卻正處於空白時期,1960年,重汽前身的濟南汽車廠利用外援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輛“黃河”牌JN 150型8噸載重汽車,實現了我國重型汽車工業零的突破,也拉開了中國重型汽車工業發展的序幕。

此後,國內通過引進外國卡車技術來提升自身技術,而經典的斯太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引進國內生產的。

斯太爾在中國的崛起和沒落:曾經的高端王者,現在為何定位低端?

1864年,約瑟夫·沃內特創立了約瑟夫和弗朗茨·沃內特公司(Josef und Franz Werndl Company),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24年,約瑟夫·沃內特才將該公司以當地市名斯太爾市,命名為斯太爾股份公司(Steyr-Werke AG)。

斯太爾在中國的崛起和沒落:曾經的高端王者,現在為何定位低端?

○ 圖丨斯太爾市生產的福槍

而斯太爾市以生產來福槍械著名,因此家哥猜測,斯太爾公司的logo裡出現靶標,或許跟當地生產槍械有點聯繫。

或許是當時的汽車廠商都認識到自己的實力不足,只能依靠相互抱團取暖渡過難關,斯太爾公司不斷重組、合併後,最終成立了斯太爾-戴姆勒-普赫集團(Steyr-Daimler-PuchAG)。

我國引進斯太爾

70年代,當時國內仍處於“缺重少輕”的局面,我國考察人員不斷尋找適合我國的卡車技術,在經歷了漫長的考察後,最終確定了引進奧地利斯太爾一戴姆勒一普赫股份公司的斯太爾。

斯太爾在中國的崛起和沒落:曾經的高端王者,現在為何定位低端?

1983年7月7日,斯太爾項目獲得了國家的批覆,而在這之前,國家為了改變汽車工業“缺重”局面,解決重型汽車工業低水平發展狀況,組建了中國重汽集團。

1983年12月17日,中國重型汽車工業聯營公司與奧地利斯太爾一戴姆勒一普赫股份公司在北京簽訂了《重型汽車製造技術轉讓合同》。

引進總質量16~40 t的斯太爾91系列重型車,還引進了配套的ZF變速箱、轉向器和富勒變速器等,建設規模年產重型車1萬輛、發動機5000臺,1986年技改項目開工。

斯太爾在中國的崛起和沒落:曾經的高端王者,現在為何定位低端?

斯太爾的91系列重型車是斯太爾公司在70年代中期研製的新一代重型汽車,採用當時剛剛流行的模塊化設計,由不同功率的發動機、變速器、後橋等配件和一套氣路模塊組合出了數十個車型。以當時斯太爾這樣的製造技術來看,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了。

斯太爾在中國的崛起和沒落:曾經的高端王者,現在為何定位低端?

隨後,中國卡車進入了正式的學習階段,對斯太爾技術進行深度分析,計劃通過對斯太爾技術的吸收,提升國內重卡技術的尷尬局面。

為此,國家還成立了中國重汽技術發展中心,把通過在斯太爾吸收學習到的技術,分享到全國10多個省市的載重車生產廠和相關科研單位,並把斯太爾打造成了重型車產品平臺,以此提升全國車廠的生產技術。

斯太爾在中國的崛起和沒落:曾經的高端王者,現在為何定位低端?

在重汽人的不斷努力下,我國於1986年出產了第一臺組裝的斯太爾,直到1989年第一臺國產化的斯太爾下線,受到用戶的廣泛好評。

80-90年代,斯太爾幾乎成為中國重型汽車的代名詞,到現在,中國的卡車還有相當多的車輛都採用斯太爾技術。

斯太爾的沒落

斯太爾在中國的崛起和沒落:曾經的高端王者,現在為何定位低端?

然而,隨著國內卡車市場的變化,重汽由於投入大、產品市場小、運營成本高等問題的逐漸暴露,使中國重汽陷入了瀕臨破產的境地。

為了適應市場,2000年7月,在政府的領導下,重汽集團分為三個部分,主體部分下放山東省管理,原集團的兩個發動機廠杭發和濰柴也劃歸到其名下,保留“重汽”名稱。原重汽集團三個整車生產廠之一的“濟南重汽”改稱“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分別下放了重慶與陝西兩個地方的管理,組建了新的“重慶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和“陝西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繼承“中國重汽”稱號的原“濟南重汽”,在2001年1月,解體不久後,重汽將斯太爾商標的註冊人名義由原“中國重汽集團”變更為新的“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從而成為了斯太爾商標的“合法”擁有者。

斯太爾在中國的崛起和沒落:曾經的高端王者,現在為何定位低端?

20世紀初,在改革開放的深化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外國卡車進入中國市場,解放、東風也在快速發展,紛紛推出瞭解放西北王、解放J6、東風天龍等重卡,各大卡車廠商紛紛通過與國外卡車廠商合資的生產等計劃,提升了自身的生產技術,使得國內重卡領域不再依賴斯太爾,也讓曾經佔據半壁江山的斯太爾漸漸消聲滅跡。

入鄉隨俗的斯太爾

2002年,重汽重組後,為了不被其他廠商甩在身後面,在馬純濟的指導下,重汽藉助原有的斯太爾平臺技術,自主研發了新一代重型卡車——斯太爾王,這也意味著十多年的斯太爾技術終於得到了新的突破。

斯太爾在中國的崛起和沒落:曾經的高端王者,現在為何定位低端?

斯太爾王系列採用了全新的前臉設計,但依舊存在歐洲卡車的影子,重新設計的內飾更加人性化。發動機採用了當時國內技術領先的濰柴WD615發動機,並且在斯太爾王身上搭載了單級減速驅動橋,提高了車輛的舒適性。

由於斯太爾王是在基於斯太爾的技術上進行的改造升級,使得斯太爾王不但繼承了斯太爾能幹粗重活的基因,還提升了駕駛的舒適性。

面世後,對國內整個重卡市場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或許是大家對斯太爾的認可,也或許是對斯太爾的情懷,斯太爾王剛上市就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使得其他的同級產品銷量都因此受到影響。

斯太爾在中國的崛起和沒落:曾經的高端王者,現在為何定位低端?

隨後還根據時代發展的需求,推出了6X2R後提升車型。搭載瞭如今物流運輸車型常見的小速比半軸車橋、裙板、導流罩等配置,進一步優化了斯太爾王。

在這也可以看出當時國產卡車已經在美觀程度以及風阻方面做出創新與優化了。

斯太爾在中國的崛起和沒落:曾經的高端王者,現在為何定位低端?

此時的重汽已經意識到,單靠斯太爾王來撐起整個重汽很危險,隨後與沃爾沃品牌達成合作。

以此來緩解重汽的尷尬局面,在與沃爾沃合作生產華沃卡車期間,重汽也自行研發了豪沃卡車。但因自行推出豪沃卡車,引起沃爾沃方面的不滿,此前簽約的合作事項也因此終結。

好在重汽推出的豪沃7在市場的反響不錯,取得了可觀的成績。但由於開始注重研發豪沃,斯太爾王漸漸被重汽遺忘,斯太爾王的銷量也在豪沃與其他品牌車型的競爭中開始沒落。直至被豪沃替代。

2013年12月17日,中國重汽對現有產品將全部囊括在SITRAK品牌,HOWO品牌,斯太爾品牌、HOHAN品牌四大品牌之下。一個品牌對應一個LOGO,一對一,緊密關聯。

斯太爾在中國的崛起和沒落:曾經的高端王者,現在為何定位低端?

此後,重汽為了搶佔更大的國內卡車市場,並且細分市場針對各領域,分別推出了各領域的高性價比的車型,引爆了卡車市場,再次讓斯太爾回到大眾視野。

曾經的斯太爾王是20世紀初,中高端重卡市場的黑馬,而如今的新斯太爾早已擺脫了這讓它侷限於高端市場的局面。

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曼技術的優化,讓新斯太爾的優異性大大提升,成為了更加適合大眾的高性價比性能卡車,與汕德卡等重汽子品牌互補,劍指經濟型卡車市場。

但這也體現出了新斯太爾的區別,如今的新斯太爾或許只是徒有其名,從外觀看,怎麼都看不出跟斯太爾有任何關係。

從定位上,與早前定位高端的斯太爾完全相反。家哥認為,新斯太爾更偏向於一個重汽生產的新產品,或許只是重汽想為斯太爾延續香火,讓斯太爾這個品牌延續下去吧!

寫在最後

作為國內卡車的啟蒙老師,斯太爾對國內卡車的貢獻毋庸置疑,而斯太爾王的出現,也是至關重要的,在重組後的重汽歷史上,斯太爾王是支撐重汽,挽救重汽的重要棋子,不能想象,如果沒有斯太爾王,重汽是否被當時的黑馬歐曼迎頭趕上。斯太爾王的好成績,或多或少促進了重汽的發展,直到豪沃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